0~1岁婴儿的情绪
婴儿什么时候学会了对你微笑?他的哭声中包含了什么样的信息?他第一次生气是什么时候?宝宝感到害怕的时候父母该怎么办呢?
情绪既是婴儿心理的重要内容,又是他们心理活动的主宰者。因此,婴儿的生活和行为都充满情绪色彩。很多父母都在婴儿1个月大的时候就观察到了:高兴、生气、好奇、惊奇、恐惧等五彩的情绪变化,一起来解读一下婴儿的情绪符号。
高兴
无意义的笑
婴儿笑了,父母好开心呀!其实,新生儿的笑容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们在刚出生几天的婴儿身上就能观察到微笑,但是只会在婴儿睡觉的时候出现。这种微笑是脑干部位的脑电波活动的信号,而并不是父母所认为的是婴儿高兴的反应。出生第2周的婴儿在醒着的时候也会微笑,但同样也是脑电波的作用,它没有什么意义。
有意义的笑
从4~6周开始,婴儿的笑开始与他们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这时候的笑是生理情绪的体验,婴儿感到身体舒服了,他就会用笑来表达。
在2个月大的时候,当他吃饱了、睡好了或洗了澡,婴儿的身体就会很舒服,他会微笑,这是生理性的微笑,是满足了自身的内在生理需要后产生的情绪反应。
在出生后的第3个月会出现诱发性的、非生理性的微笑,也就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这时候奶奶碰碰婴儿的脸,父亲轻轻地触摸婴儿的皮肤,或者是他听到了母亲熟悉的声音等,都会引起婴儿愉快情绪的反应。这种反应起着信号的作用,是婴儿在呼唤成人和他接近、交往。这是理性化的情绪出现的起点,而这时他跟任何人接近都会产生愉快的笑的情绪。
高兴情绪的分化
2~7个月的时候,婴儿与大人的交往出现了选择性。他的高兴情绪有了分化,对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反应。2个月开始,婴儿就能通过视觉、听觉辨认母亲面孔和声音,或辨别父亲的面孔和声音。到第4个月时,婴儿才真正能辨认最接近的人,这时婴儿对熟悉的人脸比不熟悉的人脸笑得更多,甚至只对亲近的人微笑。这时母亲会发现,母亲笑。婴儿也会有意识地笑,这是婴儿应答性的微笑。但这时的幼儿尚未形成依恋感。出生后的2~3个月里,婴儿生活环境中的事件开始能引起他的微笑和大笑,母亲用玩具来逗婴儿,他会觉得好玩又有人陪伴而高兴。再过几个月,父亲轻轻地给婴儿挠挠痒,他会高兴地笑起来。这是因为一方面是对婴儿的神经刺激,一方面是有大人和他玩耍产生的愉悦体验。
哭闹
聪明的婴儿在他们不会说话的这段时间里,就用笑和哭来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欢乐和烦恼。照顾婴儿的母亲就知道婴儿的哭声是有花样的。她们一听婴儿的哭声,很快就知道婴儿是饿了、渴了、困了、尿湿了还是生病了。婴儿的啼哭往往是因为饥饿、口渴、困倦、恐惧、着急、发怒等所引起,这种啼哭有不同的模式,哭声中包含了产生不舒服情绪的原因,敏感的母亲一听就能分析出它们分别代表什么样的含义,及时采取护理的措施,所以婴儿的哭声有信号的作用。
愤怒
婴儿愤怒的反应,往往是由剧烈到缓和,由直接到间接,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婴儿时期的愤怒不发则已,一发总是来势汹汹,不能抑制。两手摇动,两脚乱踢,满面涨红,大声哭叫。这时候愤怒的原因基本都是生理原因,例如,生病、疲倦、饥饿、睡眠不足等。婴儿不愉快和恐惧都会导致愤怒。在0~1岁的阶段,母亲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婴儿生气的原因,及时满足他的需要,再用对身体的安抚来平息婴儿的愤怒,抱着婴儿,抚摸他的皮肤,用温柔的言语安慰他,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不要因为烦躁而对婴儿置之不理。
恐惧
婴儿一般很少生活在会引起恐惧刺激的环境中,他们大多都受到保护,但婴儿仍然学会了害怕某些东西。惧怕大约在出生后的第6个月发生。这是由于突然遇到强的刺激,心理失去平衡所发生的情绪反应。父母要注意,婴儿有的惧怕是习得的,如听到了放鞭炮的声音,婴儿会有似乎是惊怕的反应,父母无需紧张地用夸张的言语和动作去保护婴儿,只需要轻轻地抱住婴儿,用言语给他解释那是什么声音就可以了。另外,害怕陌生人正是这时期惧怕情绪的突出表现,随着成长慢慢会有所改变。
正确应对婴儿的情绪
积极情绪的回应
要注意,在初期婴儿情绪模式的形成几乎是照料者情绪的翻版。所以,母亲要及时地作出积极的情绪回应,这样婴儿会体验到更多的开心。
高“敏感性”的建立
这里的敏感性是指母亲在照料过程中的注意能力。对婴儿喜怒哀乐的感受能及时地感觉到。哭、笑以及各种婴儿的肢体语言和表情都是各种不同的信号,母亲要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婴儿在表达什么样的信息,然后给予对应的处理。这对婴儿健康情绪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
及时满足需要
在0~1岁的过程中,主张母亲及时地给婴儿各种满足,包括生理的满足(哺乳、清洁、睡眠等),还包括心理上的抚慰。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听惯了心跳,喜欢和成人皮肤有温暖的接触,所以不要怕娇惯婴儿而不去做,在婴儿感到不愉快的时候,拥抱、抚摩、唱他熟悉的歌曲都是很好的办法。
建立良好的依恋
从7个月开始,婴儿开始出现了依恋亲近人的依恋情绪。婴儿最喜欢和亲近的人接近,这样的接近会给婴儿带来舒服、愉快和安全的情绪。当亲人一旦要离开,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依恋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母亲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是细心的护理,用身体接触婴儿。如抚摸、搂抱、摇晃等,婴儿感受到这些触觉和运动的刺激,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能促进婴儿的愉快情绪中枢的发展。婴儿的回应也能促进对其本身的爱和进一步的交往。
婴儿表情隐藏的小秘密
婴儿还不会说话,你怎么知道他这时候是高兴还是难受?是饿了还是饱了?不要着急,婴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他们可以用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来表达一切。
婴儿在学会说话以前,还没有足够的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没有掌握语言技巧,无法顺利传递信息,让母亲在喜悦之余,多了几分照顾不周的担忧。好在婴儿有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变化,只要能破译这些身体“密码”,就能了解婴儿的感受和需要,给婴儿最好的呵护。
懒洋洋:我吃饱了
母亲最怕婴儿饿着,但过量喂食显然也不是好事。怎么才能判断婴儿已经吃饱了呢?其实也很简单。当婴儿把奶头或奶瓶推开,将头转向一边,并且一副四肢松弛的模样,多半就已经吃饱了,母亲就不要再勉强婴儿吃东西了。
严肃:缺铁
婴儿的笑脸是了解其营养均衡状态的“晴雨表”。从婴儿的发育进程看,一般他在出生后2~3个月便可以在父母的逗引下露出微笑。但有些婴儿笑的很少,小脸严肃、表情呆板,这时候你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多半是体内缺铁元素所造成的。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你最好连续1个星期给婴儿补铁,很快他严肃的表情会逐步消失,代之以灿烂的笑容。
笑:兴奋愉快
当婴儿感觉舒适、安全的时候,就会露出笑容,同时他还会满目发光,兴奋而卖力地向你舞动他的小手和小脚。这就表示:他很开心。这是母亲最愿意看到的表情,也是最容易读懂的表情。这个时候,母亲也不要吝啬自己的笑容,你充满爱心的回应会让婴儿更安心、笑得更灿烂。
爱理不理:我想睡觉了
玩着玩着,婴儿的眼光变得发散,目光不像刚开始那么灵活而有神了,对于外界的反应也不再专注,还时不时的打哈欠,头转到一边不太理睬母亲,这就表示他困了。这时,就不要再逗婴儿玩耍了,只要给他创造一个安静而舒适的睡眠环境就好。
瘪嘴:提出要求
婴儿瘪起小嘴,好象受了委屈,这很可能是要哭的先兆。当父母有经验后就会知道婴儿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要求,至于婴儿是肚子饿了要吃奶,还是尿布湿了要人换,或是寂寞了要人逗,就得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眼神无光:疾病先兆
健康的婴儿眼神总是明亮有神、转动自如的。若发现你的婴儿最近眼神黯然呆滞、无光少神,那很可能是身体不适的征兆,也许他已经患上了疾病。这时最好带婴儿去看大夫,千万不要迟疑。
哭:锻炼身体
婴儿一哭,母亲就着慌了:是饿了、冷了、病了、还是尿布湿了?如果这些常规状况都不是婴儿哭泣的原因,也许你就可以乐观的看待这个问题了。哭泣对婴儿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尤其当婴儿的哭声抑扬顿错,响亮且有节奏感时,你更是不必担忧。因为适当的哭泣是婴儿锻炼肺活量、声带和肌肉关节以及发展智力的重要方式,而泪水中所含的杀菌物质还有预防眼病的作用。所以,如果婴儿哭闹的时候没有伴随别的不良状况,你也就不必多虑,那只是婴儿在告诉你:“我的身体很健康。”
吮手指、吐气泡:别理我
大多数婴儿在吃饱穿暖尿布干净而且还没有睡意的时候,会自得其乐地玩弄自己的嘴唇、舌头,比方说吮手指、吐气泡等。这时的婴儿更愿意独自玩耍,不愿意别人打扰。所以,母亲就不要去打扰人家了。
小脸通红:大便前兆
准确判断出婴儿便便的时机,对减少父母的工作量可谓至关重要。如果看到婴儿先是眉筋突暴,然后脸部发红,而且目光发呆,这是明显的内急反应,得赶紧带他便便了。不然,你就得等着收拾婴儿的便便吧。
橛嘴、咧嘴:我要嘘嘘
在每次小便之前,婴儿通常会出现咧嘴或是上唇紧含下唇的表情。当婴儿出现这种表情的时候,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是把把小便,或是检查他的纸尿裤是不是应该换了。
1~3岁幼儿的情绪体验
婴儿长到1岁了,开始出现各种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新的情绪出现后,婴儿不仅能体验到婴儿期的初级情绪,他还可以体验到骄傲、内疚、害羞、嫉妒等。同时婴儿还有了一定的移情能力,开始同情他人。这个阶段的婴儿有了对情绪标准的感受,同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知道什么是快乐的情绪,什么是不好的情绪。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也开始讨论、展示和反应情绪。
1~3岁婴幼儿情绪体验
婴儿1岁后,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对接触的人和事的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基本情绪开始由喜、怒、哀、乐、惧怕、痛苦、厌恶等逐渐发展起来。到3岁以后,开始出现比较多样复杂的情绪体验。对与亲近的人交往会产生愉快情绪;受到责备时会产生烦恼、羞愧、惧怕;看到别人受伤产生同情感;受人夸奖产生满意感。在不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也会产生嫉妒、怕生、怕黑、独霸、小气等不良情绪为主的情绪。
害怕
幼儿害怕的事物一般限于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事物。1岁后,对突来的巨响、陌生的事物、母亲离开身边等产生害怕的感觉。2岁时,惧怕情绪增强,主要是听觉的,如车的声音、雷声、动物叫声。在视觉上的恐惧,是庞然大物的出现,卡车的靠近及黑暗。3岁时,视觉上恐惧的事物增加,怕肤色不同或面有皱纹的老人、怕假面具、怕黑暗、怕动物、怕母亲或是父亲外出。尤其是在夜晚,他们晚上会害怕自己一个人睡,会想床下有没有什么妖怪,因此会在睡觉前撒娇,要父母的陪伴。
嫉妒
嫉妒是针对人的情感。大约1.5岁的时候从苦恼中分化出来。往往是由于其他人的出现,而使自己失去了受宠的地位而发生的。在同伴交往中,师生交往中,在多子女家庭中,常因弟妹的出生或某人受表扬,而产生嫉妒情绪。表现为:好撒娇、好哭、不吃东西、破坏玩具、晚上尿床、精神恍惚、依赖性强、丧失玩耍的兴趣等。同时还会伴随着发怒,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变化。一般3~4岁之间和青年期是嫉妒情绪出现的高峰期。因为幼儿自我意识强,满足欲望的要求高,但是这时期,满足欲望遭到挫折的机率又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因此嫉妒情绪的表现也较多。同时,孩子也知道评价自己表现的好坏,也会产生羞愧感。他们会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做一些捣蛋的事,做一些与平常不同的事。如:碰撞其他的孩子,抢夺玩具等。
巧妙应对幼儿的各种情绪
社会性需求的及时满足
在婴儿1岁后,除了生理满足外,还要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幼儿的活动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增强了,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和证明自己行的机会。如:独立行走、自己吃饭、对某件事有自己的判断等,这时母亲要做的就是给予坚定的支持和鼓励,并且在这些事情上还要和幼儿多交流,告诉他(她)怎样做才能做好。同时对幼儿的无理要求和欲望,母亲应该坚定地加以拒绝,同时要解释清楚,必要时可以结合平时比较有效的惩罚措施。
爱心的教育
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产生移情,对他人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验。开始学会同情和安慰别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母亲要抓住这个时机,让幼儿朝着友善的方向发展。母亲可以有选择地给幼儿讲些故事,并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来说话,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纠正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和不良的嫉妒及暴躁的情绪。
对惧怕情绪的正确指导
各个年龄阶段惧怕的东西是不同的,在幼儿长大的同时还会惧怕更多的东西。有这样的情绪体验不是不好,关键是怎么去引导这样的情绪。幼儿害怕时,要先给予安抚,可以是身体上的接触和言语上的安慰。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害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然后可以给他一定的解释。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开阔眼界,多接触新环境,多和其他人交往,用丰富的环境和生活内容戒除他的惧怕情绪。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母亲给予正确的指导,就可以避免幼儿承受不必要的惧怕了。
对待人和事的公平态度
幼儿嫉妒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和他们要满足欲望有关系。特别是情感上的满足。父母要注意自己对待人和事的公平态度。如:家里来了其他“小客人”的时候,要保持对自己幼儿的关注,不能使幼儿产生自己被忽视的想法。因为幼儿还不能理解这是礼仪,他只会用自己简单的“好”和“坏”来判断。所以父母在幼儿比较敏感的时候特别不能表现出偏向来。
婴儿的心理需求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3岁的婴儿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想看见父母
2岁以后的幼儿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幼儿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父母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幼儿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幼儿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幼儿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父母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幼儿:“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幼儿一清早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幼儿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幼儿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父母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幼儿的述说、提问,并为幼儿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安慰。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父母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幼儿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不把幼儿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幼儿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幼儿干扰了他而骂幼儿:“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一心想和父母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幼儿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父母埋怨幼儿不乖,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的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幼儿幸福的摇篮,幼儿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幼儿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发泄在幼儿身上,把幼儿当成“出气筒”,更让幼儿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幼儿,以幼儿喜欢的东西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办,分不清是非。幼儿容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并使幼儿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幼儿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的气氛,父母要求幼儿帮助做事时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幼儿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幼儿说“谢谢”。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幼儿,事后应该向幼儿道歉。
幼儿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幼儿,如说幼儿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幼儿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把幼儿当玩物,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幼儿,如看幼儿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幼儿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幼儿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幼儿人格的不尊重。
幼儿虽然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幼儿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
3~6岁的孩子情绪
3~6岁孩子的情绪怎么样?此时的孩子社会情感迅速发展,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都逐渐发展起来了。并且,孩子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强。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对情绪的表达规则,知道表现出适当的情绪可以得到成人相应的反应。他们还会使用富于表达性的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知道发生的某个事件让大人或同伴高兴了还是不高兴了。
3~6岁孩子社会情感的发展还没有完善,因此他们对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场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情绪的控制能力才会有所增强。
3~6岁宝宝情绪的发展
道德感
3岁以后,孩子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在孩子与成人的交往中,初步接触到社会人群对人和事物的好坏、美丑的体验和评价。孩子的道德感就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成人的评价和语言强化下发展起来的。孩子了解了游戏规则,遵守游戏规则,成人夸奖了他,他得到了肯定,体验到满意愉快的情绪,又在成人语言的指导下得到强化。他们逐渐知道哪些行为会引起满意的体验,哪些行为会引起不满意的和不愉快的体验。他们开始按照社会行为标准认识好坏、美丑,使道德感发展起来。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多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同时要用夸奖来巩固孩子的乐于助人的行为。如孩子会主动地擦桌子,给奶奶洗苹果,父母要给他多多的鼓励和夸奖,让孩子体会到自豪感,为自己而骄傲。
审美感
孩子在成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言语的直接影响下,能直接感知到与自己生活紧密相连的事物。如:美好的大自然、周围和谐的事物、优秀的美术、音乐、文学作品等。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事物中,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审美感,就是从这些事物的鲜艳的颜色、新颖的形状、匀称的位置和图案开始的。到5~6岁,由于孩子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和成人的指导,孩子对事物的分析和辨别能力增强。孩子就能从生活中分辨美丑,知道什么图画美,什么音乐好听,什么语言美,什么行为好。这样就产生了对美的事物舒服而愉悦的情绪体验。
这时候,父母要多让孩子注意使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充分地运用它们来观察我们美丽的世界。有时间的时候带他们走出家门,到博物馆、公园、湖边、草地等公共场所去畅游,去欣赏美丽的事物,孩子对事物的感觉会更加敏锐,艺术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高。
情绪调节策略的应用
孩子在5~6岁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开始使用一定的策略来掩饰自己的情绪,掌握了简单的表现规则。在做了大人禁止做的事情后,为了逃避惩罚,掩饰自己的负罪感,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孩子会学会撒谎,但是他们的策略是简单的,很容易被成人发现。成人这时也不必发怒,要先检查自己的禁令是否合理,和孩子讲清楚道理,同时要记住原先如果申明要惩罚的,就一定要执行。
此时的父母,更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真正的想法,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情绪应对方法,这样孩子的应对策略才会更加有效。
父母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摸摸、拍拍
3~4岁的孩子仍然喜欢身体接触。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很愿意老师牵他的手,喜欢搂着母亲。喜欢熟悉的人,特别是老师摸摸他、亲亲他。有时拍拍他的肩膀,他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这是一个过渡阶段,孩子需要得到这样鼓励和支持,所以母亲也要尽量地利用各种机会摸摸、拍拍孩子。
避免对孩子的惩罚
5岁以后的孩子,要求别人的注
意,有和他人交往的需要,所以在幼儿园中,如果小朋友们不和他玩,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严厉的处罚,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痛苦。同时成人如果对孩子不加理睬,孩子会觉得非常沮丧,很有挫败感,不利于孩子健康情绪的发展。所以这样的惩罚手段最好不要使用。
合理的生活制度
丰富的生活内容、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丰富的生活内容会让幼儿产生兴趣,有探索欲望,感到快乐和满足。所以爸爸妈妈尽量让各项活动轻松、活泼和多样化。多带孩子走出家门,进行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让孩子接触到较多的事物和环境。
和谐的家庭生活
良好的情绪、家庭和睦、家庭关系亲密,都会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示范。成人要显示出积极热情、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幼儿等良好的情绪。要公正地对待孩子,适当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变化的新环境。不能恐吓威胁孩子,也不能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孩子,否则会使幼儿形成不良的情绪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