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精华部分。它将酒与中国古老的中医、中药相结合,集饮用、保健、治病、强身于一体,被视为“中国的国粹”。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写过一首名为“元日”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一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生动景象的诗,“元日”就是今天的春节,其中的“屠苏”,就是屠苏酒。
据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它是将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等中药放入酒中浸制而成。这种方法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掌握后,他在每年腊月,总是要分送给亲戚、乡邻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以预防疫病。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春节的风俗。
风俗是一种文化形式,而除夕饮用屠苏酒能成为一种风俗,最重要的还在于其防治瘟疫的功效。屠苏酒中的大黄的功能是排除各种滞浊之气,推陈致新,所以被称为药中的将军;白术是健胃、利水、解热的药,久服能轻身延年;花椒能解毒、杀虫、健胃;桂枝的功能是化瘀、活血、散寒、止痛;乌头能去风痹,温养脏腑;苃能驱毒、防腐、定神。综合这些药的功能,可以肯定屠苏酒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病之邪的神奇功效。除夕之夜,家人团聚,痛饮饱餐,肠胃被油腻之物壅实,喝屠苏酒无疑有调中消食,推陈致新,五脏安和等多种作用。可见屠苏酒不仅是人们除夕助兴的一种饮料酒,也是防病健身的一种药酒。
药酒,是指用蒸馏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清透明的液体制剂。现在通常所说的药酒,是药准字号药酒与营养类保健酒的通称。药酒与保健酒有区别,但在中国古代只是笼统地称之为“药酒”。药酒主要以治疗疾病为主,有特定的医疗作用;保健酒则是以滋补、养生、健体为主,有保健强身作用。药酒与保健酒这种科学的界定还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事情,这是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药酒的出现是我国历代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认识到酒既是兴奋剂,又是较高级的药物。它是用谷物和曲所酿成的流质,其气悍,质清,味苦甘辛,性热。具有散塞滞、开瘀结、消饮食、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肌肤的功用。可以直接当“药”,治疗关节酸痛、腿脚软弱、行动不利、肢寒体冷、肚腹冷痛等症,也可以在治病开处方中,把某些药物用“酒渍”,或“以酒为使”,来引导诸药迅速奏效。这就使酒与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药酒方。
从使用方法上看,药酒可分为内服、外用、既可内服又可外用的三大类。药酒的配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有浸泡法,如虎骨酒、牛膝丹参酒;有淋法,如豆淋酒;有煨法,如陆英酒、丹参酒;有酿法,如菊花酒、菖蒲酝酒;还有煮法,如金蝉脱壳酒;有热投法,如柏子仁酒、铁酒等。
药酒的益处非常多,首先它既可治病防病,又可养生保健、美容润肤,还可作病后调养和日常饮酒使用而延年益寿。其次,药酒便于服用,能有效地掌握剂量,而且它见效快、疗效高,比其他剂型的药物更容易保存,所以,药酒广受欢迎。但是,药酒虽好,也必须适量。李时珍说:“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此物损益兼行。药酒亦然。”
延伸阅读
郭沫若喝桑枝酒治病
1959年,郭沫若右侧肢体活动不便,影响正常工作。有人向他介绍,可请著名医学家郑卓人老先生医治。郭沫若知道郑卓人医术高明,便欣然同意了。
郑卓人知道郭沫若事务繁忙,没有时间煎中药,就对郭沫若说,他从民间搜集了一个验方,叫桑枝酒。他用这个方子医治半身不遂已经20多年了,效果很好。郭沫若听了非常高兴,忙叫郑卓人开处方。郭沫若服用桑枝酒三个月后,就把右侧肢体活动不便治愈了。
后来郭沫若写了一副对联送给郑卓人,以表谢意。对联写着:“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结什么果种什么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