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106

第106章 依阴阳寤寐的睡眠养生

睡眠对长寿的意义是任何其他方式都难以取代的,中医独具特色的睡眠养生理论和睡眠养生方法,为人类保养精气、益寿延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一生为后世留下9000多首诗篇,可谓著作丰厚;陆游终年85岁,在当时可谓高寿。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他非常注重养生。在他的养生方法中,他尤其注重睡眠。他晚上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晚10点左右)为限度,然后就让身体与大脑处于休息状态。

清代医家李渔曾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由此可见,良好的睡眠是相当重要的。

所谓睡眠养生就是根据宇宙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以保证睡眠质量,恢复机体疲劳,养蓄精神,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目的。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都很重视,他们在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哲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睡眠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人体的寤寐决定于昼夜阴阳消长。《灵枢

口问》中说: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白昼“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也就是说,由于天体日月的运转,自然界处于阴阳消长变化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昼夜交替出现。昼属阳,夜属阴。与之相应,人体阴阳之气也随昼夜而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比较严格的节律。

(2)

睡眠的生理基础是营卫运行。人的寤寐变化是以人体营卫气的运行为基础,其中与卫气运行最为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说:“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起指起床,止即入睡。由此可见,卫气行于阴,则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形静而入寐;行于阳,则阴气尽而阳气盛,故形动而寤起。

(3)

心神是寤与寐的主宰。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不寐》中指出:“寐本乎阴,神其主也”。寤与寐是以形体动静为主要特征的,形体的动静受心神的指使。神静则寐,神动则寤;心安志舒则易寐,情志过极则难寐。

根据以上睡眠理论,中医提出了一些提高睡眠质量以养生的方法。如,要睡子午觉,“子、午”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此时睡眠有利于养阴与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睡前减慢呼吸节奏,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睡前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等,因为人睡着后,心脏仍在工作。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心肾相交意味着水火相济,对阴阳相合有促进作用,阴阳合抱,睡眠当然能达到最佳境界。

延伸阅读

陈抟的睡卧养生法

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陈

被后人称为“睡仙”,这是因为他独创了一套采用睡卧方式的静功养生术,活到118岁的高龄。陈抟的睡卧养生法是一种修炼法,通过安卧,达到全身放松,静养凝神聚气,使元气在体内运行畅通。具体做法是:

在白天或静夜无事的时候,先端身正坐,

齿36次。然后宽衣松带侧卧,一腿自然伸直,另一腿微屈,置于直腿之上,两膝相并;两手十指如钩,一手拇指尖捏无名指第一节横纹处而掩脐,另一手食指、中指伸直相并,无名指、小指屈于掌心,拇指压住无名指指甲而曲肘枕头下。眼对鼻,鼻对脐,唇齿轻合,舌抵上,闭目内视丹田。调整呼吸,可采用数吸气(或呼气)的次数,自1至100,反复进行,使呼吸绵绵微微,虚静无念。几个小时都保持这种状态。收功时,起身前两手互相搓摩发热,再按摩头面部和胸部,最后揩两眼,然后静卧数分钟,再慢慢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