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107

第107章 生长收藏的四时养生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人体需要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中医四季养生理论充分考虑到这些自然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这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独特之处。

《黄帝内经》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四时指的就是四季。中医学认为,人体要长久地保持健康,就要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来调摄身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四时养生,就是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是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来的,“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季节属阳,自然界万物正处于生、长的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阳,以顺应自然界生长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阳(春)之生、太阳(夏)之长;秋冬季节属阴,自然界万物处于收、藏阶段,故人体也必须调养人身之阴,以顺应自然界万物收藏之势,如果逆之则有碍于少阴(秋)之收、太阴(冬)之藏。

春季养生

春天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百病易发,所以要特别注意起居劳作、精神调摄,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气血也能像春天的气候那样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春季养生的关键是要防风。在刮大风时要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采取措施以躲避风邪之侵袭,这就是《内经》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另外还要加强锻炼,使春气生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

夏季养生

中医认为夏属土,五脏中的脾也属土,夏天的气候特点是偏湿,“湿气通于脾”,也就是说湿气与脾的关系最大。《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也就是说,夏天要晚上晚点睡,早晨早点起。这时,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人在这个时候要多晒太阳、多出汗,宣泄出体内的淤滞,这样才能使气血通畅,为以后的收藏腾出地方。夏季食补可选用莲子、荞麦、绿豆、荔枝、大枣、猪肚、猪肉、牛肉、鸡肉、鸽肉、蜂蜜、牛奶、豆浆、豆腐、甘蔗、梨等。

秋季养生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储备能量的季节。这时气温降低,地气内敛,人也应该早睡早起,收敛精神而不外散。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燥、补肺。因为秋季肺气旺,秋燥克肺,肺脏易受侵害。另外,秋季天气干燥阴冷,人体内的水分相对减少,加之人因饮水不足,进食烘烤食物、火锅,饮酒祛寒等,均会加重体内阴分不足。如果不注意人体内阴分的调节和补充,便会引起心血管、肠胃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所以,秋季食补可选用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如鸭肉、兔肉、鸽肉、甲鱼、海参等。

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有些动物一到冬天就蛰伏起来不再活动,以减少能量的消耗。其实,人在冬天也应该像这些动物,减少消耗、注意收藏。比如说早睡晚起、减少洗澡的次数、减少运动量、注意保暖。另外,冬季要注意调节肾脏机能,可以多吃些味厚且有滋阴补肾作用的食物,如核桃、桂圆、羊肉等。

知识小百科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俗语常说“春捂秋冻”,这是因为冬天气血都在里面,而外面的毛孔是闭合的,到了春天,气血从里面向外走的时候,毛孔是从闭合向开放走,如果这时候多穿一点衣服“捂”着的话,有助于毛孔的绽开;秋天的时候一定要少穿一点,因为秋天是气血从外面向里面走的时候,毛孔是从张开向闭合走,这时候如果穿得太多,就不利于毛孔从开放向闭合状态运行,所以秋天要“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