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凝练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中医起源很早,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典故。理解这些典故,不仅能帮助我们阅读中医典籍,而且还能让我们体会中医所包含的丰富文化意义。中医典故广博繁杂,这里仅从其中择取常见的几例以管中窥豹。
橘井:中药店里常有以“橘井泉香”为内容的书法、对联等,以此赞誉医术高超和药材精良。典出自西汉刘向所撰的《列仙传》。相传,汉代湖南郴州人苏耽喜好神仙养生之术,人称“苏仙”。在他成仙得道之时,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瘟疫,用庭中井水一升,檐边橘叶一枚,可治疗一个人。”第二年,一切果如其言。母亲依言为感染瘟疫者治病,服用者很快痊愈。此后,便以“橘井”作为良药的代名词,世人用“橘井泉香”歌颂救人功绩,医生则以它明志。
青囊:唐代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说:“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此后就将青囊比喻医书。据传,“青囊”典故和华佗有关。华佗一生不求名利,不慕富贵,把精力集中于医药的研究和实践上,他还不断总结自己行医用药的丰富经验,写成了医学著作。因华佗生前行医游走各地,所以为了携带方便,把自己的医学著作和生平所著的医案,都藏入青色的布袋。因尚未正式给自己的著作起名,所以就暂名为“青囊”。
仁术、仁寿:用来比喻医术。《孟子梁惠王上》说:“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说的“仁”,是根源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将医术比之于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
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医术也是行善积德之事,所以也将仁寿比之于医术。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都是以此命名。
折肱:《左传
定公三十年》说:“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也说:“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三折肱”、“九折臂”是说,多次失败,不断更改药方,时间长了,就会成为良医。后来就用“折肱”比喻良医。明代吴承昊的《折肱漫录》就以此命名。
和缓:比喻良医。医和、医缓,为春秋时秦国两个名医,后人常并称之为“和缓”。如晋挚虞《疾愈赋》曰:“讲和缓之余论,寻越人之遗方。”故以“和缓”比喻良医。清代全子久的《和缓医风》以此命名。
理瀹:用来代指医药。《子华子
北宫意问》中说:“子华子居北苓,北宫意公仲承侍,纵言而及于医。子华曰:‘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瀹也,瀹者养也。’”清代吴尚先就曾将自己的著作《外治医说》改为《理瀹骈文》。
春脚:用来比喻医生。五代王仁的《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中说:“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此后,就把医生比喻为“春脚”,就是说医生给病人带来了春阳。清代孟文瑞的《春脚集》就以此命名。
珠尘:是传说中的仙药,代之良药。晋代王嘉《拾遗记虞舜》中说:“(凭霄雀)常游丹海之际,时来苍梧之野,衔青砂珠,积成垄阜,名曰珠丘。其珠轻细,风吹如尘起,名曰珠尘……仙人方《游南岳七言赞》曰:珠尘圆洁轻且明,有道服者得长生。”这里的“珠尘”是轻细如尘的青砂珠,服了可以长生。清代吴省三的《艺海珠尘》就以此命名。
延伸阅读
“悬壶”的故事
《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个卖药老人,他的竿杆上挂着个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市之后,老人就跳入那葫芦内。为弄清原委,费长房就用酒款待老人,老人后来邀请他一同进入葫芦里,只见里面玉堂丽,佳美酒。费长房就拜老人为师,学修仙之道。数年后,费长房术精业成,辞师出山,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人,行医时总将一个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很多人效仿他,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称为“悬壶”。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还常说“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