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张景岳是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疾病治疗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医著宏丰,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张景岳医术高超。有一次,一位妇女前来求治。她多年以前就患了心腹疼痛的病。刚开始发病时,常常几天不能进食。数年之后,一旦发病就会吐出蛔虫。刚开始吐的虫子数量还比较少,后来则一吐就是一二十条。找了很多医生来看,他们都给她用驱虫的药,虽不断驱虫,但虫也在不断孳生,所以,这病一直没有彻底好。张景岳察脉后,问她是否喜欢吃生冷瓜果。病人很奇怪。张景岳说:“就因为你喜欢吃生冷瓜果,所以你的脾胃虚寒。阴湿之地,是虫子最适宜的生长环境。要治你的病就要温补脾胃,祛除寒湿,这样虫子就不会孳生了。”这位妇女吃了一段时间张景岳的温脏丸,病就彻底根除了。
除了医术高超外,张景岳还常常能出人意表地用药解除病人痛苦。有一天,张景岳接诊了一个一岁多的小病人。小孩在玩耍时,将一枚铁钉塞进嘴里并咽了下去。母亲情急之下,倒提着孩子的脚,希望孩子能吐出铁钉。可是,孩子却口鼻喷血,哭闹不止。张景岳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就去翻检《神农本草经》,见有“铁畏芒硝”一句,便想出一个办法来。他将磁石、芒硝一起研成末,然后用熟猪油、蜜糖调好,让小孩服下。过了几个时辰,小孩泻出一物,栗子般大小,莹亮光滑,药裹其外。拨开一看,竟然是那枚铁钉。小孩父亲非常高兴,就问给孩子吃的什么药。张景岳说:“磁石、芒硝而已。磁石让钉与药吸在一起,芒硝促使铁钉排除,猪油润滑肠道,蜂蜜的甜味诱使孩子吃下药。”
张景岳之所以有如此精湛的医术,与他的身世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出生于官僚世家,从小聪明好学。父亲通晓医理,所以,张景岳很小时就跟随父亲学医。到他十三四岁时,父亲就带他进京拜名医金英为师,尽学了金英的医术。他青年时广泛交游,接触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的理学和道家思想,以及天文、音律、兵法等思想,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他对医学有了更多的领悟。张景岳性格豪放,精通武艺。他壮年时投笔从戎,参军幕府,到过河南、河北、东北等广大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因治病救人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到了老年,感觉到明末的政治局势已无可为,于是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并著书立说。
张景岳在医学研究上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研究了30多年,撰成《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晚年又撰成《景岳全书》64卷。《景岳全书》内容丰富,囊括理论、本草、成方、临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全面而系统的临床参考书。
在医学思想上,张景岳属温补学派,他初创了“温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著名论点。他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
张景岳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后世医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称他为“医术中杰士”。
延伸阅读
张景岳何以又被称为“张熟地”?
熟地是一味中药,张景岳常善用、巧用、妙用熟地于温补之剂中,不仅如此,他还曾用熟地解救难民。
1596年的秋天,张景岳路过柳庄,听到村前哀声连天,一问才知村中的青壮年都被征兵,村中老幼妇孺饥寒交迫,无奈之下就把土当成食物来吃,结果寒伤脾胃,腹胀便秘,惨死无数。张景岳急忙将随身所带的熟地分给村中饥民充饥,并且劝慰村民到山野采挖生地,蒸晒后变成熟地再吃,这样既能解除饥饿,又能养血润肠。张景岳辞别乡亲父老时,村民们依依相送。由于村民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又因他用熟地救命之故,就纷纷夹道高声大喊“张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