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杰出的外科医学家陈实功一生致力于外科学治疗与研究,他的著作《外科正宗》充分代表了明代时期我国外科医学的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对外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后世外科医生的必读书。
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的外科医学家。
相传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背上长了个疮(搭背),非常严重,家里人已经要给她准备后事了。陈实功听说后,就主动上门,看完疮后说:“这个病我能看得好。”老太太家里人不相信送上门来的是位医生,就坚决不让他给治。第二天,陈实功找上门继续说:“不是我非要来看,是这个病真的能够看得好的。”老太太家里的人看他这么真诚,想到万一能治好也是好事一件,就同意让他试试。陈实功用尖针挑、快刀割,先把外头的烂肉弄掉,再放通脓管,仅放出来的脓血就有三碗多,旁边看着的人都惊呆了。后来,陈实功又把自己采的草药敷在疮口上。从此,天天来给老太太换药。没出三个月,老太太的病就好了。
陈实功不仅有高明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他有两个绰号,一个是“陈半仙”,因为他能手到病除,妙手回春。一个是“陈半升”,这是因为他平时买米只买半升,等吃完了再买。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省下钱来接济穷人。他帮穷人看病不但不要钱,还要送药;穷人病死了,他还要买棺材买地,管后事。
陈实功还发明了外科手术器具。1617年,他发明了一件用来摘除鼻息肉的既简单又精巧的器具。这件器具是两根用丝线相连的细铜筋,筋端各有一孔,用丝线穿孔将两铜筋相连,丝线长有5分多。手术前,先滴麻药,然后将两铜筋端深入鼻内,用其上的丝线将息肉从根部绞紧,然后向下一拔,息肉即刻被摘除。
陈实功从事外科40多年,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但当时外科医学相对内科医学而言,基本没有详尽的基础理论,所以人们都更加注重内科,而轻视外科。陈实功认识到这一点后,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重视,让更多的医生掌握外科的方法和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外科正宗》在许多外科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技术、医案记录、护理以及有关科学依据和学理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了前人。如他认为“肠痈”(现代称为阑尾炎)的病因有三个大的方面:(1)男子暴急奔走,可引起消化道传送食饮糟粕不能舒利畅达,浊气、败血壅塞肠道;(2)妇女产后因体虚总是卧床不起,不运动,就会使肠内的东西长期停滞而引发“肠痈”;(3)饥饱劳伤、担负搬运重物、醉饱生冷并进、肠胃道功能减低运化不通,这些都会引起肠内的东西凝滞。此外,陈实功还绘制了肠痈图,确定出肠痈的体表部位。
在肿瘤方面,陈实功也有深刻的认识。他将癌肿分为乳岩(乳腺癌)、翻花疮(皮肤癌)、茧唇(唇癌)、颈疮(淋巴癌)、鼻咽以及内脏等。他把癌肿命名为失荣症,在论述病因时,他指出忧郁、心所愿不志以及不良刺激等因素是重要原因。他的这些见解,使中医对癌肿的认识明显提高了一步,一些论述至今还有科学价值。
延伸阅读
医生修桥的传说
陈实功乐善好施,他一生为家乡捐资修建了五座桥。关于陈实功修通济桥,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有一次,他出诊的路上正好碰上一个乞丐正和一个卖汤团的争吵。陈实功对卖汤团的小贩说:“你让他吃饱吧,钱我来付。”结果,这个乞居然将一担汤团全部吃光了。陈实功毫无悔色,欣然为他付了汤团钱。奇怪的是,乞并没有向陈实功道谢,只是大笑着念道:“沧浪亭下沧浪草,任何搭背医得好。”言罢就转身走了。后来,陈实功恍然大悟,果然在沧浪亭下找到了沧浪草,从而为江苏慕抚军的母亲治好了搭背之病。慕抚军要重谢他,可是陈实功却说:“看病不是为了钱,乃为救人生命。你们做官的也应关心百姓疾苦才好。通州的南吊桥为营民往来要道,兵马践踏,一年两易,行人不便,能换成石桥就好了。”慕抚军答应了,挽留陈实功住了几个月。等陈实功回家一看,木桥已经变成了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