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048

第48章 “外治之宗”吴尚先

吴尚先是中国医学史上颇有建树的医学家,他所总结和倡导的外治法及其名著《理瀹骈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为后人开辟了有关内病外治的广阔途径,并在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吴尚先(1806—1886),清代医学家。名樽,原名安业,字尚先,又字师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吴尚先出生于文学世家,祖父吴锡麟是名重一时的文学大家,父亲吴清鹏也曾任编修官、顺天府府丞。吴尚先幼年时就跟随祖父、父亲学习,28岁那年考中举人,次年到京师,但因病没有参加应试。此后八年里,他一直客居在广平(今河北广平)。但从此他的功名之心日渐淡薄,无意于仕途了。后来随父亲居住扬州期间,开始学医。

清咸丰年间,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农民运动烽火四起,社会极不安定。1853年,为避战乱,吴尚先和母亲、弟弟一起由扬州迁居泰州东北方向俞家垛,并在此开业行医。

特殊时期以膏药治病

战争期间,药物非常贫乏。俞家垛一带也居地潮湿,疫疾流行。每值春播,农民还需涉水耕种,所以,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的发病率很高,此外血吸虫病流行。百姓不断遭受病痛折磨,因病而死者颇多。看到这些,吴尚先心里非常焦急。

在行医过程中,吴尚先发现传统外治疗法有简便、经济、见效快的优点,其中尤以薄贴(即膏药)治病最受欢迎。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肌肤之疾还是心腹之患,不用饮服汤药,一张薄贴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而且花钱又少,也不影响劳作。吴尚先在行医时,就广泛为病人使用薄贴,慕名而来的往往络绎不绝,人们都称他为“神医”。还有人在吴尚先家门口立石碑一块,上面写着“吴尚先行医处”。

内病外治显医德

吴尚先认为外治法具有内治法无可相比的优点:(1)不能内服汤药或不愿服药的病人不致于坐以待毙,对他们也有法可医;(2)外治法不经过脾胃,不会影响消化功能,也不会对其他脏腑造成伤害;(3)外治法大多用于局部,即使辨证有误,一般也不会产生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他的内病外治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的一种严谨态度,是他医德高尚的显现。此外,吴尚先还强调医生在修合膏药时,切不可以假乱真,以次充良。

用骈文写就的医书

一贴膏药能治病?最初,向吴尚先求治的人都心存疑虑,尤其是久病、重病者,登门求医者每天也只有一二十人。但这些人往往在数次治疗后,疾病竟然痊愈。于是,人们口耳相传,求治的人越来越多,最后每日竟达数百人,大有门庭若市之势。

长期且丰富的临床实践,使吴尚先的外治方法日臻完善。同治三年(1864),他将自己多年研习医学、治疗疾病的心得写成《理瀹骈文》一书。《理瀹骈文》一书,最初名为《外治医说》,后来因为它是用骈文编撰而成的,就改名为《理瀹骈文》,书名取自华佗“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一句,以说明外治亦有理的含意。

《理瀹骈文》是一册治疗各种疾病的外治法专书,内容丰富而严谨,凡因个人临床体验不多而收载其他书中的膏药方,均予以注明。书中门类排列,包括敷、洗、熨、熏、浸、盦、擦、坐、嗅、嚏、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各种治疗方法,将古代医家应用的经验和民间流传的秘方相互结合。

此外,吴尚先处于西方医学逐步传播到中国的历史时代,对于西方医学,他没有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而是立足于中医学术,亦取西医治法中的长处,所以在《理瀹骈文》中也斟酌介绍了一些西医外治法,如在治吐血时,将头平枕,冷水洒面或冰块按胃上。同时,《理瀹骈文》中还吸收了一些少数民族医学的治疗方法,如用蒙古秘方健阳丹(回春丹)治疗伤寒阴症等。

吴尚先因其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医术而深受当时民众和后世医家称颂。

延伸阅读

吴尚先的公益事业

吴尚先晚年居住在公道桥,他一直都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他关注民生,乐善好施,常常将自己存济药局的膏药免费给那些无钱看病的病人用,他还修建了延陵寓和碧,在此解决农村贫苦百姓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他还捐购祭田、药田181亩,以作祭、施药的费用。现在,这些堂已废弃,但一口百年古井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