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浴的产生、发展和运用,是和祖国中医药的发展密切相关、一脉相承的,是我国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时光的流逝,药浴还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
在历代的帝王中,康熙算是对医学颇有研究的一个了。他很会养生,对汤泉浴疗尤其重视。孝庄太皇太后在世时,康熙帝常常陪祖母去各地温泉——如赤城汤泉、小汤山温泉小住,让祖母休养、治病。
泡温泉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温泉的温度略高于人体温度且稳定,而且温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硫磺等,这些矿物质能扩张血管,透过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因此,泡温泉对治疗皮肤病、关节痛、神经衰弱、肠胃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这一点和药浴是相通的。
药浴是一种将中草药与“洗浴”相结合的保健治疗方法,将中草药煎汤,通过一定方法洗浴全身或局部,就能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这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
药浴疗法有很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殷时期,宫廷中就盛行用药物进行沐浴,以防治疾病。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所谓香汤,就是用中药佩兰煎的药水。其气味芬芳馥郁,有解暑祛湿、醒神爽脑的功效。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云中君》里记述:“浴兰汤兮沐芳华。”民间也有进行药浴的习惯,如用“菖蒲”、“艾叶”水为儿童洗浴,以求防疫保健,这可以说是童叟皆知的。从清代开始,药浴开始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受到历代中医的推崇。
那么,神奇的药浴究竟起源于何时,是什么人发明的呢?由于相关记载很少,所以现在无法进行准确的考证了。大多数学者认为,药浴疗法起源于古老的药溻,是借沐浴时水温的热力和药物本身的功效,使人体全身“腠理疏通”,毛孔开放,从而起到“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神奇功效。现代药理也证实,药浴后能提高血液中某些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增强肌肤的弹性和活力,美容保健的效果十分显著。
药浴有全身药浴和局部药浴两种。全身药浴,就是让药浴作用于全身。这种方法可用于治疗全身疾病,对于整个机体的调节起到很好的作用。局部药浴,就是药浴作用于身体的局部。包括头面部浴法、目浴、四肢浴法、坐浴、其他部位浴法等。头面浴法,主要是将中药浴液倒入清洁消毒的脸盆中,先俯首与药液保持适当的距离,进行熏蒸,待药液温度适宜,再洗头、洗面。目浴,是将煎剂滤清后淋洗患眼。四肢浴法,也称手足浴法。先熏手足四肢再浸泡淋洗。坐浴是将药物用适量水煎,放入容器,使病人臀部先在容器上接触药液的蒸气熏蒸,待药液温度适宜时,将臀部浸入药液洗浴。其他部位浴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对患者局部施以熏蒸、浸泡、擦洗、热敷、凉敷等方法以减轻局部症状,改善局部情况的一种方法。
药浴治疗的范围很广泛,对于内、外、妇、儿、皮肤、骨伤、五官等各科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在进行药浴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如治疗过程中要避风寒,以防止感冒;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水温的调节,不能过冷或过热,以免冻伤或烫伤皮肤;全身药浴时人体出汗较多,体能消耗过大,要及时补充食物和水分,以免晕倒;如果进行集体公共药浴治疗,要注意与有传染病的患者隔离,以免交叉感染。此外,还要注意个体差异,即针对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知识小百科
槐花浴
中药“槐花”为乔木槐的花蕾。人们又习惯性把它的花朵称为槐花,把它的花蕾叫做槐米,它的果实叫做槐角。不论是花、花蕾还是果实都是重要的中药材,每到夏季人们就开始采摘直到果实成熟。槐花可入药、可作茶,还可当作食品。
中医认为,槐花性苦,微寒。归肝、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肝火的功效。
槐花浴有调节情志的作用,可有效缓解疲劳、烦躁、颓废的情绪。槐花浴、槐米浴、槐角浴都有清肝、明目、降压的功效,可以治疗头痛目赤、血热出血等症,还可以缓解皮肤痒、起风团和丘疹,使皮肤清香、细腻。可以进行全身泡浴,也可以进行局部目浴、足浴、熏洗浴等。应该注意的是,孕妇慎用槐角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