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文化博览
32851200000088

第88章 补血润肺的阿胶

阿胶自面世以来,一直都被无数医药学家奉为补血安胎圣药和延年益寿的滋补圣品,在历朝历代更是达官显贵、巨富商贾、乡绅名流家中常备的滋补物和上流社交层相互送礼饴赠的首选。

阿胶,因产于山东东阿县(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关于阿胶入药,至今还流传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山东东阿流传着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患者最后往往吐血而死。村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阿娇,她的父母就是传染此病而死的。看着一些乡亲在继续忍受病痛的折磨,阿娇决定去东岳泰山祭祀药王,寻求治病的药草。路上,她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说要治好这病,非用食狮耳山草、饮狼溪河水的小黑驴的皮不可。阿娇心中一惊,家乡的确有这样一头驴,它穿山越河如履平地,连山上猛虎恶狼都惧它三分。阿娇不知道,这头驴原是天上受贬的一条乌龙。老人见阿娇有些犹豫,转身要走。阿娇又想起了乡亲们的痛苦,急忙说,只要有药治病,赔上性命她也不在乎。老人见她心诚,就向她密授了征服小黑驴的办法。阿娇回到家乡后,按照老人吩咐制服了小黑驴,然后和乡亲们把驴皮剥下来,加上村里的阿井水,熬成了一块黄澄澄、亮晶晶、香喷喷的药胶,得病的人服下这药很快就好了。可是等村里人去感谢阿娇的时候,阿娇却不见了,有人传说,看见阿娇跟着一位老人走了。大家猜测,那老人一定是药王下凡,将阿娇带到仙山当药童去了。村里的人将用驴皮熬胶治病的方法沿用下来,为了不忘阿娇的恩德,就把这药叫“阿胶”。

阿胶,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它为“圣药”。阿胶,其实就是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在古代,制作阿胶的原料是不一样的。最初用牛皮,后来水牛皮、猪皮、驴皮、马皮、驼皮、骡子皮等各种皮都用。到了唐宋时期,牛皮、驴皮成为制作阿胶的两大主流,清代至今慢慢地转变为主要以驴皮熬制,把用牛皮制作的称为黄明胶。虽然二者功用相似,但是根据古今用药经验和临床习惯来看,用黑驴皮制作的药用效果最好,尤其是用以东阿井水熬制的最地道。

中医认为,阿胶性味甘、平,入肺、肝、肾经,有补血止血、养阴润肺之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胶含有胶原、多种氨基酸、钙、硫等成分,具有加速生成红细胞和红蛋白、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故善于补血、止血;还可改善体内钙平衡,促进钙的吸收和在体内的存留;预防和治疗进行性肌营养障碍;可使血压升高而抗休克等。阿胶有这样好的功效,所以成为历代医家常用的药品。金元时期的名医朱丹溪就常将它作为手术后用药。

据说,婺州有个农民,患了肺痈,多次求医均无效果。后经人介绍请来了名医朱丹溪。朱丹溪诊完后,认为病人的肺部已经渍烂,应先去脓血,然后服药。朱丹溪和门生管元德商量一番后,就叫病人脱去上衣。在病人泰然自若地等着朱丹溪扎针时,朱丹溪向管元德使了个眼色。管元德从背后将一盆冰水泼在病人的头上,病人不禁打了个寒战。就在这一刹那,朱丹溪对准病人的肺部一针扎了进去,针一进一出,肺部的脓血直往外淌。之后,朱丹溪写下一个药方,方中主药是阿胶。后来病人问起泼冷水和开阿胶的事。朱丹溪解释说,病人的肺痈在心脏的边上,稍不留意,银针就会刺到心脏,而使人毙命。但是人在吃惊的状态下,心脏收缩,此时扎针就绝不会伤到心脏了。开阿胶是因为阿胶不仅能补血与液,而且能治手术后可能引起的其他肺病,能安肺润肺,是肺经要药。病人听后甚为叹服。

阿胶不仅可以药用,还可以作为食疗材料应用在患病人群的日常调养方案中。比如,睡前将一个鸡蛋用沸水冲开之后上火再煮开,之后加阿胶粉一勺、酸枣仁面一勺及少许精盐,调匀,待温度适中时服用,也可起到助眠的作用。

知识小百科

正宗阿胶标识“福”字的由来

东阿阿胶发展到清代,形成了一个鼎盛的局面。当时,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陈氏东岳衡药店等都是规模较大的制胶作坊。咸丰年间,皇帝的宠兰贵人叶赫那拉氏(后来的慈

太后)患有血症,即习惯性流产,经御医医治也无效,后来服用了邓氏树德堂的阿胶,就治好了血症,病愈后生下了龙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帝非常高兴,赐给邓氏树德堂三件礼物:一是赐给堂主邓发皇马褂一身;二是赐给堂主邓发手折子一个(相当于进出宫廷的通行证);三是赐给邓氏树德堂阿胶一个“福”字。这个御赐的“福”字一直为东阿镇制胶人所用,并成为正宗阿胶的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