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全株都可供药用。由藿香配制的藿香正气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千古良方,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藿香正气”家族也日益兴旺。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一座深山里住着一户人家,父母早亡,只有哥哥与妹妹霍香相依为命。后来,哥哥娶亲后被迫从军在外,家里只有姑嫂二人。平日里,姑嫂相互体贴,关系亲密。有一年夏天,天气连日闷热潮湿,嫂子在劳累中突然病倒。只见她发热恶寒、头痛恶心、倦怠乏力,十分难受。霍香猜着嫂子可能是中暑了,她把嫂子扶到床上,说自己去后山上采些治中暑的草药来。
霍香去了很久,直到天完全黑透了才跌跌撞撞回到家里。她手里提着一小筐药草,两眼发直,精神萎靡,一进门便扑倒在地。嫂子连忙下床将她扶起,一问才知她在采药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了。嫂子赶紧脱下霍香的鞋袜,看到右脚又红又肿,脚面上有两排蛇咬的牙印,小腿也异常肿胀。嫂子一面大喊邻居,一面抱起霍香的右脚,准备用嘴吮吸毒汁。但霍香怕嫂子中毒,死活不肯。等邻居将大夫找来,藿香已经中毒身亡。
嫂子从此将这种霍香因之而丧命的草药称为“霍香”,并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很多,任人取用,以纪念小姑之情。后来,因为是药草的缘故,人们便在“霍”字上加了一个“艹”,将霍香变成了“藿香”。
藿香,又名大叶薄荷、土藿香、大藿香。“藿”即豆叶。藿香叶子像豆叶,而植株又有芳香,所以才名为“藿香”。这种植物夏季开花,呈白色或紫色,秋季结籽,一般为黑色,在我国广为分布。生长于山坡、林缘、山沟溪流旁或灌木丛间,野生或半野生,为一种药食兼用植物多年生草本。
藿香全株都可做药用。中医学上以茎、叶入药,在夏秋季节枝叶茂盛时采割。趁鲜切段用,或阴干生用。藿香性微温,味辛甘,归脾、胃、肺经,有健胃、止沤、化湿、醒脾、发汗等效,有祛暑解表、化湿醒脾、辟秽和中的功能。湿性滞腻,脾胃受阻则中气不得舒畅,藿香芳香化湿而悦脾,故一般认为它又有“快气宽中”或“宣中解郁”的功效。《本草正义》说它“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湿煦而不偏于燥烈,能祛除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藿香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甲基胡椒酚、柠檬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对胃肠有解痉作用。
古代医家在使用藿香的基础上,配伍形成了藿香正气方剂。藿香正气方剂最早出现在公元1151年,源自于宋朝医书《和剂局方》,经历近千年的发展,它的剂型先后发生了很多变化。之所以叫“藿香正气”,是因为这个方剂以藿香为主药,它的功效是能正不正之气。所谓不正之气,是指脾胃功能紊乱,发生呕吐腹泻等。此方由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炙甘草组成。具有解表和中,理气化湿的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藿香制剂被不断创新和研发,已经大大扩大了治疗范围,也必将在将来的医药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小百科
藿香正气方剂的不同剂型
目前的
香正气方剂的剂型有
香正气水、
香正气丸、
香正气片、
香正气软胶囊、
香正气口服液、
香正气滴丸等,虽然同属
香正气类中成药,但由于剂型不同而使功效略有差异。
香正气散,是最早的剂型,在宋代就开始使用。
香正气散在服用时要加生姜3片、大枣1枚,同煎后才能服用。香正气丸:有蜜丸、水丸两种,药效持久,但吸收较慢,服药量较大,多用于成人。香正气颗粒剂、冲剂:作用迅速,味道可口,体积较小,服用方便等。其抗病毒能力比丸剂好。香正气液: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后制成的液体剂型,其特点是吸收快,迅速发挥药效。
香正气液不含酒精,口感好,便于小孩服用,适宜于不喜酒味及对酒精过敏的人。香正气水:有效成分含量高,疗效高,服药剂量相对较小,发挥作用迅速。香正气片:用量准确,体积小,易于服用。但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储存时间长了,其含量会下降,影响疗效的发挥。香正气软胶囊:疗效较丸、片剂吸收好,含油量高,稳定性好,剂量准确,儿童服用尤为方便。
香正气滴丸: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口感舒适,对胃肠道无刺激,符合现代中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