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峰和言启悟苏步青
苏步青九岁时,家里很穷。他父亲把从牙齿缝里省下来的一担米挑去当学费,送他到离家一百多里路的平阳县城高小当插班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是全班32人中倒数第一名。
一些富家子弟讽刺、挖苦他,大声嚷嚷着:“苏步青‘背榜’了!”“苏步青坐红交椅了!”这些话使苏步青感到没脸见人,躲进蚊帐低声哭泣。谁知一个地主的儿子跑上楼来欺他,一把扯下苏步青那又黑又破的蚊帐,横蛮地说:“这么难看的蚊帐怎么配挂在房间当中?到边上去!”硬把他的蚊帐挂到房间最边上、靠近楼梯口的铺位。夜里,穿堂风吹得门环叮哨作响。苏步青又伤心又害怕,拿被子蒙头睡觉,到半夜一翻身,顺着楼梯滚到了楼下,摔得鼻青脸肿。
那时,苏步青年纪小,不懂事,光贪玩,一连三个学期都考最后一名。同学、老师都说他是笨蛋。
一天,教地理的陈玉峰先生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非常亲切地说:“我看你这孩子挺聪明,一点也不笨,只要肯努力学习,肯定能考好的。”苏步青到这学校以后,因为家里穷,功课又不好,受尽了讥笑和谩骂。如今,听到这些话,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抚摸着他那备受欺凌的幼小心灵,他感到热乎乎的。
陈老师让苏步青面对面坐下,拉着他的手,给他讲起了故事:
“牛顿十二岁的时候,从农村小学转到城里念书,成绩不好,许多同学瞧不起他。一次,一个同学蛮横地欺侮他,一脚踢在他的肚子上。他疼得直打滚。那同学身体比牛顿棒,功课比他好,牛顿平时很怕这同学。但这时牛顿忍无可忍,跳起来反击,把那同学逼到墙角,掀在墙上。那同学见牛顿发起‘牛’劲来,竟然这样勇猛,只好屈服了。牛顿从这件事中领悟到做学问的道理。他想,只要下决心,发狠劲,就能把困难制服。他发愤努力,学习成绩很快跃居全班第一。后来,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接着,陈玉峰先生朝沉思中的苏步青看了一眼,又说:“你爸爸、妈妈累死累活、省吃俭用,希望你把书念好。像你现在这样子,将来拿什么去报答他们呢?”苏步青听着听着,禁不住流下眼泪,第一次痛切地感到自己做错了事。
从此以后,苏步青像变了一个人。上课,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后,他专心致志地读书、做作业。老师布置十道题,他会做上三十道、五十道;别人读—遍书,他会读上三遍、五遍、十遍。结果,这学期期末考试,苏步青一下子跃居第一名。这以后,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留学,他再没有得过第二名,每次都是全班第一。甚至在日本留学时,日本老师对这位好学不倦、成绩优异的青年人十分喜爱,竟至于要把女儿嫁给他。
苏步青是高小插班生,且又年纪小、贪玩,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不足为奇,但被讥为笨蛋,既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对其智力的否定,很可能使人破罐破摔,堕落下去。教地理的陈玉峰先生慧眼独具,采取迂回诱导的方式启悟了苏步青。陈先生共采取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温暖激励,用充分肯定热情鼓励的话语,温暖苏步青那备受欺辱而几乎破碎的心,使其树立起自信心;第二步榜样诱导,用牛顿的故事启发苏步青懂得,一个人只发狠劲、下决心拼搏,就没有制服不了的对手和攻克不了的难关;第三步对比批评,拿苏步青现在的情形与父母的希望进行对比,让其看到成绩就对不起父母,促使其痛下决心,发愤读书。这一番教育效果显著,一颗明星开始升向灿烂的天空。
同学们,“中国富裕吗?”
上海某高校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老师去给学生上法语课。这时,窗外阳光灿烂,教育内却亮着明晃晃的六盏大日光灯。老师环视教室,若有所思,一言不发。
学生们看着老师的模样,都十分诧异,心想:怎么啦?发生什么事啦?这时,老师用法语问大家:“同学们,中国富裕吗?”这一意外而又简单的问题使大家更觉奇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当然不富裕。”
“那么,为什么大白天还要开那么多日光灯呢?”老师追问。
一句话,使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几位同学迅速把灯关了。事隔几月后,同学们回忆说:那天老师两句简单的问话,像烙印一样,至今难忘。从那以后,教室里再也没发生过大白天开灯的事。
这位法语教师是采取演绎推理来进行迂回诱导的。“中国富裕吗?”的问句中包含了这样的前提:如果中国不富裕,就不该铺张浪费;中国不富裕,所以大白天不能开那么多日光灯来铺张浪费。这个结论无疑是正确的,所以给同学们深刻的教育和深刻的印象。不过细究起来,这个大前提有一定的漏洞,其中包含有“富裕了就可以铺张浪费”的意思。正确的说法是,中国即使富裕了,也不应该铺张浪费,何况不富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