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1957年,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出席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党的代表会议。
会议前,中苏领导人就“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提法展开了针锋相对的争论。毛泽东不同意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理论写进会议宣言。
有一次,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共同进餐。
赫鲁晓夫不失时机地想宣扬他的观点,一上餐桌就拉开了话匣子。
毛泽东并不直接回答赫鲁晓夫的种种发问,转而与他就另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赫鲁晓夫同志,你对我们提出的‘百花齐放’这个口号怎么看?”
赫鲁晓夫摸一下亮晶晶的额头,为难地眨眨眼,但目光仍不失敏锐。他早已请人捎话到北京,表示过对这个口号的忧虑。毛泽东现在还要这样问,什么意思呢?
“毛泽东同志,我想,你们的本意可能是说在文化艺术中,要允许不同的倾向发展,允许不同的学术争鸣……可是,花是有各种各样的——有美丽的花,丑恶的花,甚至有毒的花,对于有毒的花就不能让它开。”赫鲁晓夫用手做了一个有力的掐掉的动作,“要掐死它!”
“我们不掐死,留在那里做对比,做反面教员。”毛泽东始终微笑地说。
赫鲁晓夫以沉默表示反对这个口号。
毛泽东点了点头:
“苏联报刊不发表这个口号,我们是理解的,赞成的。因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这个口号对于苏联也许是不适合的,情况不同么,都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赫鲁晓夫不得不点头称是,同意不将“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的理论观点写进会议宣言。
在实现说服这个交际目的时,迂回诱导的确是一种最佳的言语策略。运用它,可以有计划地围绕交际意图提出相关相类的问题,引导对方进行合情合理的思维,从而控制交谈话语的展开方向并逐步达成共识。上例中,毛泽东通过与赫鲁晓夫讨论“百花齐放”这个口号的问题,迫使对方作出明确的表态,引导对方在不知不觉之中认识到应该“从各国实际、隋况出发”,不能不顾别国国情,把观点强加于人,进而说明不同意赫鲁晓夫把“向社会主义和平过渡”理论观点写进会议宣言这一立场的正确性。顺势引导,顺理成章,赫鲁晓夫不得不服从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
“我已抓到了一个小偷”
辛亥革命著名烈土徐锡麟在绍兴府中学堂担任副监督(副校长)期间,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而且很注意方式方法。
一次,有个衣冠华丽的学生偷了同学的一些东西。徐锡麟知道后,本想在大会上指名批评他一顿,但转而一想,觉得这样做效果不好,还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法好,可以触及他的灵魂深处。于是,他把这个学生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你知道吗,我为什么叫你来?”徐锡麟平静地问。
“我不知道。”学生满不在乎地答道。
“那现在我就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已抓到了一个小偷。”
话音刚落,学生的脸色顿时变了,他意识到自己的丑事已被发觉,但立刻又故作镇静地问:“小偷在哪里?”
这时,徐锡麟递给他一面镜子,并且语气严肃地说:“你看,小偷就在镜子里,你仔细照照他吧,先照照外貌,再照照灵魂。”听了这些话,这个学生羞愧地低下了头。
接着,徐锡麟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固然需要讲究外表,但更应具备纯洁的灵魂。只有灵魂纯洁,才能达到学问渊博。”
徐锡麟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十分注意方式方法的举措是值得称道和借鉴的。他除了注意采取私下场合之外,还不是声色俱厉地直接批评,而是先告诉学生“已抓到了一个小偷”,继而用镜子让学生先照外貌再照灵魂,最后借灵魂为题语重心长地说理,促使这名失足学生灵魂猛醒。这种迂回诱导的方式,值得当今的教育者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