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貌的语言艺术
32858600000093

第93章 美誉之辞一定要发自内心的诚意

在和人交往时,恰当地恭维人家是有礼貌有教养的表现,不仅可以获得好人缘,而且还可以使双方在心理和情感上靠拢,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

适当的赞美他人,常常会由此提高了他人的尊严,使自己和他人更有利于合作。

在当你想恭维一个人时,出言乱赞是不好的,一定要发自内心并表现出一种足以使对方认为“赞得对”的热诚,而且所赞的一定实事求是。否则,赞美就成了虚伪的阿谀奉承。

秦末汉初的叔孙通,就是个擅道此中的能手。

秦始皇死后第二年,也就是二世皇帝元年,陈胜、吴广等人在楚地揭竿而起,开始反秦暴政的义举,二世皇帝接获消息后,便召集宫中大臣说:“听说楚地国界的守军叛乱,占领了薪县,接着又攻入陈郡。关于这事件,你们有何意见?”

虽然始皇已死,但人们对于三年前“焚书坑儒”的事件仍心有余悸,且二世皇帝为了宣示大秦帝国的国威,不断问罪群臣并滥杀无辜,因此,群臣对于皇帝的问话莫不异口同声说:“身为宫中大臣,连做梦都不该有背叛天子的念头,他们的行为,实是罪该万死,必须立刻派兵镇压。”

可是,皇帝一听有人想背叛他,便露出不悦的表情。叔孙通看了这种情形之后,说:“臣不认为陈胜、吴广有背叛的行为。今天下归秦,四海为一家,郡县间的城墙被拆除,兵器也被熔掉,举国之内,再也没有战争的迹象,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天主在上,威令遍布全国,人民恪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天下的人无不悦服皇上。在这样的太平盛世中,哪会有叛乱的事发生,那只不过是件单纯的盗贼案罢了,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相信不多久,地方官役定会把他们绳之于法。这种小事即蒙圣虑,臣等惶恐。”

皇帝听了这番话,频频点头,深表赞许,赏赐他二十匹绸缎和一套衣服并升他为博士。而那些认为是一场叛乱的大臣们,却均以口出不逊的罪名被交给司寇处理。

退朝之后,叔孙通的同僚们攻击他说:“你奉承阿谀的态度,也未免太过分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我只不过是刚逃出虎口罢了。”

虽然,叔孙通这样的做法不为人们所服,但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是逼于无奈,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不过,我们却不能够否认恭维的作用。

在平时生活中,不伤体面的事我们不妨迁就别人,但在问题的本质上,该拒绝就拒绝,该同意就同意。这在应酬学中也是个非常重要的事项。不然的话,如若是一味地附庸奉承,那么迟早我们在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中就会失去地位,成为“附庸外交”。

那么应该怎样去赞美人家呢?

首先我们应该顾及所处的场合,如有旁人在场,则应注意到他们的心理,以免他们产生难堪,误会了诚意。其次在措辞方面也要求掌握分寸,以免弄巧成拙。还有,恭维必须有针对性,语气一定要诚恳,点到即可。

这里要强调说明的是,虚伪地赞扬他人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看到一位并不很漂亮的女孩,就不能赞美她太美丽,因为这样,会让她觉得是在故意戏弄她或是太虚伪了。这样所起的效果实在是太不理想。但是,我们不一定要赞她漂亮,可以改为赞她的头发、服饰等方面。再者,赞她温柔、有气质也是一样——或许,她还会觉得你这人了解她哩。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贝维尔就曾说过:“如果你想赞美一个人,而又找不到她有什么值得赞扬之处,那么,你大可赞美他的亲人或和他有关的一些事物。”这才是恰当赞美的交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