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本性上最深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这样说。可见,被赞美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一种基本愿望。
赞美不是献媚。赞美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发现自身的价值,获得一种成就感。这与献媚、溜须拍马、貌合神离。献媚拍马、阿谀奉承之辈的拙劣表演,因言不由衷令人恶心,而赞美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赞美与献媚的动机完全不同,献媚是为一己私利骗取他人的信任,而赞美则是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把赞美看做是赠给别人的一缕阳光,把献媚看做是为他人设下的陷阱。稍微留心,我们应能识别出什么是真诚的赞美,什么是虚假的献媚。献媚行为有明显的功利性,献媚者往往比较势利,他们为自己的利益而讨好他人,而对那些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又常常冷漠无情。而接受献媚的人往往是爱慕虚荣的人,我们应该能想起那个流传甚广的“送出最后一顶帽子”的笑话,对于那些不慕虚名,有自知之明的人阿谀奉承毫无效果。
赞美和献媚有本质的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内在的,就外在的表现方式来看,二者常常混淆。故而赞美的确是个战术问题,战术运用不当,使人误将赞美错成献媚,就远远背离我们的初衷了。在实际交往中,这是件很不幸的事情。为防止别人误解,赞美要讲求策略。
(1)赞美越真诚效果越好
真诚是交往的最基本的尺度,如果你的赞美不是出自真诚,就容易显得没有根据,对方的费解、误解会引发戒备防范的心理反应。为避免这种误会,你必须确认并坚信你所赞美的对方确实具有你所赞美的优点和长处,而且你必须诚心诚意地敬慕、佩服,这就为你的赞美提供了足够充分的理由。
(2)赞美应该越具体越好
空泛的赞美往往没有什么明确的评价原因,会引起混乱和误会,并使对方怀疑你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觉得你的赞美不可接受。而具体明确的赞美,因为是有特指的、实在的,其有效性也就高。
(3)赞美要有独到之处
赞美战术是人们经常使用的,针对某个特定的人,必然有一些赞美是他经常听到的。这些赞美往往是针对他的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的,如外表看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外表漂亮英俊、气质不凡等等,这些赞誉之辞,对他而言已听到很多次,已成习惯,再听到同样的赞美,其效果会遵循报酬递减定律,最后被他解释为常规的交往程序,而不再具有特定的意义,甚至还会认为你对他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因而,要把赞美的效果推向极致,你应该尽可能使自己对对方的赞美新颖些,与对方经常听到的赞美有所不同。新颖的事物总是优先引起人的注意,这时的赞美才能真正起作用。但既强调赞美的真诚基础,又要尽量新颖,这就需要你细心观察对方,深刻了解对方,赞美的内容由外及内,发现他不易为人发现的优点。这种发现显然需在大量的、深刻的交往中才能完成。
(4)赞美要选准时机
有人说,劝告朋友要在无人的地方,赞扬朋友要在人多的场合。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还应注意时机问题。比如,当对方的上司在场的时候,你赞美他组织领导能力较强,这肯定会让对方尴尬不已,无所适从,还会引起对方上司的不满。这并不是你的初衷。因而赞美要选准时机,在最适合的场合表达你由衷的赞扬,否则,即使你的赞美满怀诚意,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
(5)赞美不可过多过滥
在一段时间里,你对同一个人赞美的次数越多,那么赞美的作用力也就越低。因而,尽管人们需要赞美,但赞美不能毫不吝啬地随便给予。如果你过于频繁地赞美某人,你极可能被对方误解为以虚誉钓人的献媚者,甚至对你产生警惕、反感。
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人际吸引水平变化规律说明,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不断增加的人,将自始至终都赞美自己的人和起初贬低自己但逐渐发展到赞美自己的人相比,我们更喜欢后者。强调要注意赞美的频率,也即是说要慎重地给予赞美。
(6)赞美宜间接
赞美从侧面入手,是指间接的赞美。赞美确有惊人之效,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赢得对方的欢迎。但同样的赞美,面对面的直接得到和经由他人告知,哪一种方式效果会更好呢?当然是后一种方式了。当面获得他人的赞誉是件愉快的事情,但常常会被视作社交辞令。而这种情形在后一种方式下便不会顾忌了。因为我们更相信别人在我们背后对我们的评价更能体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且间接听来的赞美,还意味着第三者甚至更多的人也听到了同样的赞美,赞美的力量就被扩大了。
间接赞美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借第三者的话来赞美对方,这种背后的赞美若传给对方,除了能起到赞美的激励作用之外,更能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对他的赞美是诚挚的,这就更增强了赞美的效果。即便你背后的赞美不能传达给本人,第三者也会因你在背后赞美人而不是诽谤人而增强对你的敬重。
(7)赞美须自然
赞美他人的时候,无论是开诚布公的直接赞美,还是委婉含蓄的间接赞美,都应该让自己的赞誉之词显得自然,万不可矫揉造作。赞美是为了让对方体验到被肯定,如果用词不把握分寸,可能会适得其反。直接赞美时最好不使用那些过分的词语,要准确得体又优雅大方。使用含蓄的方式时,则要语句清楚,切忌犹犹豫豫、支支吾吾,显得缺乏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