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艺术画廊
32864500000021

第21章 邓石如:清代碑学巨擘

邓石如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他工于文,擅长经学,是一代宿儒,创立了邓派。大学者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可见其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书家生平

邓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名号颇多,有顽伯、完白山人、完白、古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等,安徽怀宁人。他幼年时家境贫寒,因此读书很晚,9岁时读过一年书,就停学采樵、卖饼饵糊口。他17岁后,能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买书读,20岁后开始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除了刻苦自励之外,生活的全部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过着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生活。30岁后,通过友人介绍,陆续认识了南京梅缪三兄弟,遍观梅家收藏的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总要临摹百遍以上,为此起早贪黑,朝夕不辍,为以后的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邀请邓石如一同前往。秋天,途径山东的时候,登泰山观览。进京之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晚年结识张惠言、包世臣等学者,向他们传授书法。63岁时去世,去世前还收程蘅衫为弟子,并在这一年书碑七块,分别为大篆、小篆、行书、行楷。

艺术风范

邓石如一生的最高成就是碑刻,其他体也精湛,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师法李斯、李阳冰,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邓氏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

开创“邓派”

邓石如精于碑刻,延及篆刻,在篆刻上颇有成就,开创了皖派中的邓派。他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材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

邓石如所处的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己雄厚的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他在篆刻艺术上,对同时期的包世臣、吴让之、赵之谦、吴咨、胡澍、徐三庚等人都有较大影响。

延伸阅读

陈寄鹤书

邓石如家中养了两只鹤。据说,这两只鹤的年龄至少有130岁。一天,雌鹤死去了,仅隔十几天后,邓石如的发妻沈氏也相继去世。59岁的邓石如伤心至极,雄鹤也孤鸣不已,与他相依为命。因不忍再看孤鹤悲戚的样子,邓石如于是选择将鹤寄养在三十里外的集贤关佛寺中。从此,他担粮饲鹤,三十里往返,每月坚持不懈。忽然有一天,正在扬州大明寺小住的他得到传报,雄鹤被安庆知府看中,抓回了府中。他即刻启程赶回安庆,用行书写下了《陈寄鹤书》向知府陈情上书索鹤。

这篇文章写得哀婉动人,催人泪下,历数得鹤、寄鹤悲欣往事。为了这只鹤,他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正如书中所写“大人之力可移山,则山民化鹤、鹤化山民所不辞也。”知府接书,无言以答,不日将鹤送还佛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