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是清初戏曲家,时人将他与洪
并论,称“南洪北孔”。其作品中最负盛名的是《桃花扇》传奇。《桃花扇》内容庞杂,人物众多,场景斑驳。经十余年苦心写作,三易其稿而完成,剧本写成后王公显贵争相传抄,演于京中舞台,一时轰动。
戏剧家生平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37岁前,孔尚任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生活。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手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对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历史剧萌发浓厚兴趣,开始了《桃花扇》的构思和试笔,但“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桃花扇本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北归,特至曲阜祭孔,37岁的孔尚任在御前讲经,颇得康熙的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赴京就任。39岁,奉命赴江南治水,历时四载。这个时期,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南明故地,又与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遗民结为知交,受到他们爱国思想的影响,加深了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他积极收集素材,丰富创作《桃花扇》的构思。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孔尚任奉调回京,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经过毕生努力,三易其稿,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52岁的孔尚任,终于写成了《桃花扇》。一时洛阳纸贵,不仅在北京频繁演出,而且流传到偏远的地方。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他被罢官和《桃花扇》的演出有关,他这次罢官很可能是因创作《桃花扇》得祸。
罢官后,孔尚任在京赋闲两年多,接着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1718)一代戏曲家在曲阜石门家中与世长辞了,年七十岁。他的作品,以及与顾采合著的《小忽雷》传奇及诗文集《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等,均传世。
《桃花扇》
《桃花扇》共四十出,舞台上常演的有《访翠》、《寄扇》、《沉江》等几折。通过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反映明末南明灭亡的历史戏剧。所谓“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清初是考据学极盛时期,影响了作者忠于历史的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是真人真事,剧本所写的一年中重大历史事件甚至考证精确到某月某日。
《桃花扇》在忠实于历史的情况下,加入了故事情节,成功的刻画人物感情,从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部对后来影响深远的历史剧。大学者王国维极口称赞元剧,但认为都不及《桃花扇》,可见他对《桃花扇》的推崇。他在《文学小言》中说:“元人杂剧,辞则美矣,然不知描写人物为何事。至国朝之《桃花扇》,则矣!王氏指出,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桃花扇》是中国戏曲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延伸阅读
孔尚任巧解康熙难
山东曲阜孔子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为明代正统八年(1443年)黄养正所书。令人奇怪的是,墓碑前却建了一道不伦不类的矮墙,将墓碑遮去三分之一,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的底下一横看不见了。为什么要建这样一道墙?
清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到孔林凭吊孔子,各种清供都摆上后,康熙帝上前准备跪拜,发现墓碑上的字后不由皱了皱眉,众人全都住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任立刻明白了其中道理。原来,皇帝是只拜师不拜王的。于是他便马上叫人拿来一匹黄绸,把碑文中的“文宣王”盖住,并添上“先师”两字,成为“大成至圣先师”。康熙帝一看,马上开始祭拜。后来便在那里建了一堵矮墙,把下面的“王”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