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32869100000024

第24章 课前一定要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中国)《中庸》

【经典事例】

刚上1年级的明敏也许是不太习惯新换的环境,常在放学后和妈妈说当天的某节课没有听懂。

妈妈提议让明敏在每天写完家庭作业后,提前预习一下第二天老师要讲的课程,提前掌握新知识中的重点和疑点,第二天带着问题去听课,看能不能听懂。

明敏接受了妈妈的意见,每天晚上在妈妈的陪伴下预习第二天的功课。明敏发现这样真的可以完全听懂老师讲课的内容了,而且期中考试明敏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智慧点拨】

预习就是课前的自学,让孩子预先了解学习的重点,同时也发现其中的疑点,这样孩子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更容易集中精力。

如果孩子只是把课余时间花在大量的练习作业和复习测试中,而新知识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教授,这样孩子就会对新知识的吸收较慢。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就必须让孩子做好预习这一环节,预习是孩子自己摸索、动脑、理解的过程。古人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让孩子在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学会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运用现成的知识,而发现问题却需要深入思考和发挥想象力。

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现在的孩子由于功课多、作业量大,每天做作业都来不及,怎么还会有时间去预习呢?其实,让孩子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还可以相应地缩短做作业的时间。让孩子做几次课前预习之后,认识到预习的好处,孩子的想法就会不一样了,父母也可以督促孩子将预习的习惯坚持下去。

预习不仅仅能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并且能够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让孩子掌握自学的方法,从而让孩子轻松地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培养孩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以让他成为学习中的主动者。而预习习惯的形成,需要孩子长期不懈地反复训练,只要让孩子做好预习,认真听课,就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建议】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知识的漏洞,带着疑问去听课,在听讲的过程中更容易找到知识的侧重点,从而在课堂上更能够集中精力。

1.让孩子明确课前预习的任务和目标。

在预习功课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做一个计划,就是课前何时预习、预习哪个科目、预习多少,其中哪些是单元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有目标地进行预习。

孩子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找出新课中不理解的问题,这样在老师授课时就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孩子也会因此对重点知识有着更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课前预习一定要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制定确实可行的预习计划,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预习过程中要让孩子多思考。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疑难问题,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认真思考,让他从多角度去分析、推敲。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思考能力,孩子还会从内心有一种战胜困难的成就感。如果孩子确实无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再去请教父母和老师,不要轻易放过疑点,这样得到的问题答案往往会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培养孩子做预习笔记的习惯。

有的孩子在预习时匆匆翻开课本,大体了解一下内容,就算预习了。其实,这并不是真正的预习。预习同样要求孩子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这里所说的“手到”实际上是就是指做好笔记。

做好预习笔记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学习英语就可以让孩子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摘抄生僻的单词,并对其进行记忆和理解;其次可以摘抄典型的句型,这样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材料和知识;再者要让孩子注意把预习过程中的难点记录下来,这样听课的时候便有了针对性;同时孩子的预习笔记还可以和课堂笔记合二为一,让课堂笔记成为预习笔记的补充和延伸。

4.教给孩子把握预习的重点。

孩子在预习的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或新知识的关键地方,比较容易出现一些问题,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正是孩子在学习中需要捕捉的重点。

这样的问题有的会反映出孩子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可以让孩子及时地复习并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的则让孩子进行思考,还有的则需要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在孩子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一定要让其在听课的时候解决掉,这样孩子的学习便会轻松许多。

【金玉良言】

父母若想让孩子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预习不仅让孩子提前掌握了学习的重点,使得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条理,并且能够培养孩子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问,从而让孩子满怀信心地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孩子会因此而乐于自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