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影响孩子一生的100个好习惯
32869100000056

第56章 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中国)《弟子规》

【经典事例】

子叶9岁了,她的房间都由奶奶帮忙收拾。每天,子叶不管用完什么物品后都是随手一放。所以,每次用到什么时,她都要问奶奶:“奶奶,我铅笔刀在哪呀?”“奶奶,我的皮筋找不到了,我没法梳头了!”“奶奶,语文作业没有了,语文作业放到哪里了?”奶奶每天不是为她找东西,就是帮她收拾东西。

这天,奶奶去子叶的叔叔家了,子叶自己在房间玩。一会儿折纸,一会儿画画,一会儿看书……最后整个房间都被子叶弄得乱七八糟,书摆在了床上,彩纸丢到了地上,铅笔放到了鞋柜上……

第二天在课堂上交作业时,子叶才发现作业都没带来,她嘟囔着:“作业哪去了?昨天明明写完了,放哪了呢?”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结果作业没有交上,被老师批评了。

【智慧点拨】

生活中很多孩子在用完东西后都喜欢随手一放,然后又去做其他的事情了,这样随手堆放的东西越来越多,房间也就越来越乱。物品的摆放失去了秩序,再找需要用的物品时就很难找到。

孩子随手堆放东西是因为其自制能力较差,所以才会图一时的省事而随手乱扔。面对孩子的这种习惯,父母要让其意识到物归原处的重要性。

物归原处虽然只是生活中的小细节,但却不容忽视,因为它对生活非常有帮助,比如眼镜用过之后如果不及时放在眼睛盒里,下次用时还得到处去找,会很麻烦。如果不小心放在沙发、座椅上,还可能会不小心压坏……

为了培养孩子有秩序地生活的良好习惯,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做到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要告诉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在取用物品前要先看到物品的摆放位置,在用过后立即放回,这样既方便了自己下次取用,也方便了他人。

在图书馆看或阅览室看书时,一定要让孩子把看过的书放回原来的位置,同样在超市购物时,不需要的物品在拿起来看过后也要放回原处,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维护公共秩序。

【参考建议】

古代曾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小的生活习惯对人的将来都会有重大的影响。培养孩子也要让孩子从小事做起,让孩子从一行一动中规范自己。

1.不为孩子收拾乱摊子。

许多的父母在看到孩子随手摆放物品将房间弄乱后,往往就会去帮孩子去收拾房间。父母帮孩子收拾物品形成习惯以后,孩子会因为对自己的物品摆放位置不熟悉,而常常找不到东西,每每用到什么物品就需要问父母。

父母的这种做法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帮助孩子,为孩子节省了时间和力气,但久之孩子会认为拿乱了的东西反正会有父母来收拾,自己也就懒得自己动手放回原处。

这样,实际上会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打理自己生活的机会。而且,依赖性过强的孩子在离开父母后,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并且没有主见。

为了孩子不过度地依赖于父母,而能够更好地成长,父母请不要为孩子收拾乱摊子。

2.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摆放。

不为孩子收拾乱摊子,还要让孩子学会把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自己的物品要让孩子自己摆放好。让孩子自己摆放物品,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在摆放物品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思考,物品怎样摆放才最合适、最美观、最方便取用。

让孩子养成用过的东西随手放回原处的习惯,也同时会养成孩子维持生活秩序的思维习惯。一个有秩序感的孩子做事会有始有终,不会虎头蛇尾,他会比其他的孩子做事更有条理性,同时也培养孩子自律、自控的能力。

孩子的任性很多时候和父母的教育,以及不能自控有关,所以父母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让孩子从物归原处开始,学会维护自己的生活秩序。

3.教孩子合理地摆放物品。

孩子不能把物品摆放好,有时是因为随性,有时是因为还不懂得更为合理的物品摆放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在生活随时随地引导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合理地摆放物品。

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不知道怎样做而不愿意去整理,父母要教孩子学会将物品整理和归类。例如,家里新添加的物品,要让孩子根据物品的功用和大小,摆放在合理的位置,合理的要点是取用方便,摆放位置的空间大小合适,不会显得特别突兀。在摆放合理后,要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并有意识地保持物品的整洁和条理。

只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指点,孩子一定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习惯。

4.为孩子创设整洁的家庭环境。

一个整洁而温馨的家庭环境,会潜在地传递给孩子整洁和有条理的健康信息,而一个凌乱的家庭环境,则会让孩子养成随手乱扔、不讲条理的坏习惯。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整洁的家庭环境,是让孩子学会物归原处、生活有条理的前提。

【金玉良言】

让孩子把用过的物品放回原处,看似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却反映了孩子做事的态度,是孩子能否有条理地做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孩子做事杂乱无章,无论做什么都很难取得成功,只有让孩子从小事情上学会做事有条理,孩子才会有更清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