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真理所能表示的最大崇拜,就是要脚踏实地地去履行它。
――(美国)爱默生
【经典事例】
周日,李翔忽然想起自己有一篇作文还没有改。他打开作文本,只见满篇的红色批注。这些都是老师希望他修改的地方。而看到这些红色批注,李翔实在不想修改,也不知该如何修改。于是,他向母亲求救。
母亲耐心地给他分析着问题,他也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思路。最后,母亲建议他完全放开思路,不用局限于修改的部分,最好能够重新写一篇作文。
然而,李翔为了图省事,把不需要修改部分原分不动地抄了一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草草修改了一下。第二天,老师又一次把修改过的作文返还给他,并提出修改的部分和未修改的部分整体不能融合,希望能再次修改或者重新写一篇。
看到老师的建议,李翔郁闷急了。如果昨天听母亲的话,踏踏实实写一篇,也不至于等到今天再来完成,何况周一的作业格外多。
回家后,母亲提醒他:“这次要认认真真完成,免得明天再来一遍,那就得不偿失了。”
【智慧点拨】
孩子为了尽快完成手头的事情,肯定会忽略做事本身的质量,最后“返工”的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而做事加上返工的总时间往往超过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次完成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认真完成的过程中心情是平和的,是想着如何把事情完成好,这种心态不会让孩子感到痛苦。而孩子总是想着“赶快完成”时,暗示出孩子对这件事的厌烦。而孩子不得不做自己厌烦的事情本身是非常痛苦的。完成之后的返工会使孩子更加痛苦。孩子个人痛苦不说,做事的结果也不会太好。一个讨厌学习的孩子,学习成绩肯定不好;一个厌烦工作的职员,不久不是被辞退就是自己离开。
所以,孩子对于很多不得不做的事情,与其在其中痛苦挣扎,不如踏踏实实、高高兴兴去做。而这种踏实的精神是要靠父母平时对孩子的培养形成的,只有孩子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孩子才能真正过幸福的人生。
【参考建议】
脚踏实地、安分守己的态度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父母要帮助孩子在长期的锻炼和磨练中形成良好的做事习惯,并让孩子的做事效率真正地提升起来。
1.做个性稳重的父母。
一个做事脚踏实地的孩子一定具备了一个品质就是――耐心。有耐心的孩子内心不会是急躁的,而这种不急躁源自于生活在一个有平和气氛的家庭环境里。因此,父母在家做事不要急急忙忙、应付了是,而说话、吃饭、走路都以稳重为本。这样,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内心就不容易急躁起来,做事时心总是很安定,那么,踏实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因此,请父母用稳重的个性为孩子搭建踏实做事的平台。
2.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在和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因为,耐心是在长期做事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同样,只要孩子自己动手去做点滴小事,长期累积下来无形中就会形成脚踏实地的习惯。
一位勤劳的母亲,对儿子的事情总是大包大揽。儿子长成将近30岁的小伙子了,母亲还给他洗内裤和袜子。儿子在家基本上没做过家务,所以,他无论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稍微琐碎的事情,就特别没有耐心完成。而且,还有好高骛远的毛病,总认为这些小事不值得一做,真要自己动手去做的时候有不愿意做。于是,总是在高不成、低不就中徘徊。
父母千万不能忽略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要轻易剥夺孩子成长和锻炼的机会。因为,只有让孩子实际动手去做了,他才能真正体会到事情的难易,也能真正从中提升能力,也会脚踏实地地去做该做的事情。
3.不要让孩子参加太多的课外班。
似乎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习惯和参加课外班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孩子要做的事情过多的时候,就不会想着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它们,而自然想着尽快做完了事。
而且,孩子一周之内、或者一天之内参加过多的课外班,特别是自己不想参加的学习时,孩子整天的状态都是无奈和烦躁的。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烦躁的情绪中,那么,“烦躁”就成了孩子的性格。这样,孩子就无法把脚踏实地的精神发挥出来。
所以,父母应根据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喜好来决定是否要给孩子报课外班。父母千万不要以看似庞大的知识量去毁掉孩子平静的心情。因为只有平静的心做事起来才能脚踏实地,只有脚踏实地,才有成功的可能。
【金玉良言】
父母要让孩子有一个意识:成功的捷径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而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是要孩子亲自去实践。只有孩子长时间、日复一日地反复锻炼,孩子自然就从实际操作中磨练了耐性,也会潜移默化地把踏实、认真的品性融入自己的性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