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大学生村官必读
32888500000001

第1章 新农村建设基本理论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社会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历次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又是怎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脉络?这里不妨回顾一下:

第一次农村社会改革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实行土地改革,采取一系列方法与积极措施,帮助农民获得土地。

第二次农村社会改革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国家通过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运动,实施土地公有制。

第三次农村社会改革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次改革先是从农村开始,通过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向全社会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

第四次农村社会改革,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为标志。这次改革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总称。它承接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实现温饱的努力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建立在初步工业化和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基础之上的全面的小康新农村建设,是对我国长期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体制和政策的矫正。可以说,老提法蕴含着新的思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包括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农村一切工作的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从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依靠农民辛勤劳动,也离不开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只有上下同心协力才能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归根到底还是要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美好的家园。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比较粗放。所以说,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要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其次是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农村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但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村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党的十 六 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如果农村的经济没有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大的提高,农村的面貌没有大的改变,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落空,因为农民、农村、农村经济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各个群体、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从而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什么?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尽快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和基本保障。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三农”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第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包括五方面,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支撑。要坚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更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以全面落实二轮土地承包政策,依法确权、确地到户,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以乡镇机构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整体改革,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使农民贷款难、农业贷款难、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使其不再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鼓励采用现代流通方式,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快推进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创造性地探索多种方法,采取各种灵活合理的形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生活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着力培育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捕捉机遇、应对危机。

第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是重点,要把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切实落实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在巩固人畜饮水工程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及其他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燃料和能源。要搞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引导农民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等方面入手,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基本政策的局限性,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研究对策。既要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尽快见效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

四、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困难?

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来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具备很多有利条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其次,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步加大。在过去农村改革的基础上,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七年出 台了指导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事业多个方面加大了投入,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为“三农”的发展铺就了道路。

再次,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广大农民盼望加快农村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支持农村发展,社会各界关心农村发展,这充分说明,全社会对加快农村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而这种共识将会凝聚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力量。

最后,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支持力度,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这些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业农村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缩减、淡水短缺、人口增加的矛盾依然无法解决,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还在继续,持续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的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低,物质技术装备差,农民在很大程度上仍在靠天吃饭。不改变这种局面,就很难持久保证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优质、安全、多样化需求的供给。

三是农村公共服务滞后的矛盾突出。目前,农村社会发展与城市差距很大,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水平低、公共设施薄弱等问题突出,这些都严重制约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是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收难的矛盾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城乡差别,农村改革后,尽管农村有了较快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重要的难题。

五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矛盾突出。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区别发展形成的二元结构还未根本破除,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分配的机制也没有完全建立,改革攻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五、为什么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更长远地看,即使将来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三农”问题依然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持不懈地做好“三农”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加速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这根敏感的神经所引发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忽视这些势必会催生新的社会矛盾。农村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国情,农村的贫困落后不发达也是我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我们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越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开放的不断扩大,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将更加充分地暴露出来,面临的困难也将更加突出。因而,化解这些矛盾困难的法宝就是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总之,我们既要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又要有现实的紧迫感,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内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从各个角度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展现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农村形态。

生产发展是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而为增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发展既要追求较快的增长速度,又要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此,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生活宽裕是指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也是一个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不可或缺的指标。

乡风文明是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营造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风尚,借助良好的氛围,培养出高素质的、能够担当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新型农民。

村容整洁是指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貌,村舍整洁卫生、布局科学合理,农民享有安居乐业的好环境、好条件。村容整洁的实质,就是要改善农村群众脏乱差的居住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村舍井然有序、焕然一新。

管理民主是指进一步健全农村各项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不断促进农村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各项利益,使农民享受更多、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在什么地方?

第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新的时代背景。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随着非农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全面的发展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相互协调发展,齐头并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

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更为完整的思路。就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不能把它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必须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能够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勾画了新形势下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我们描绘了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是何等的激励人心、催人奋进。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的设施、环境、房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精神风貌将大为改观。

第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作指引。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并对如何落实各项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三农”工作就一定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为什么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问题,始终是决定党的事业胜利和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时期以后,因为种种原因,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其次,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无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什么程度,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会变。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因为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现在我们遇到的消费需求不足、许多产品供大于求的问题,不否认有结构不合理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农民的收入和消费增长严重滞后于其他群体,农民有消费需求但囊中羞涩,农村蕴藏的巨大消费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要把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最后,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来说,保持农村稳定是保持全国稳定的重要基础。

九、如何理解我国“三农”工作进入了新阶段?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三农”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薄弱、农村落后、农民贫穷是眼下中国最大的难题之一。但是,应该看到,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支援下,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我国“三农”工作从总体上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上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由此推动我国社会从总体上进入小康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璀璨夺目的新的里程碑。

第二,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进一步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这就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量新事物、新思想的不断涌入,又使农民在就业观念上不断更新,在经营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方面日益增强。如今,农民们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劳动力转移,由农民向市民转移,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

第三,农民收入增长渠道进一步拓宽。当前,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基础,但不是唯一的来源,甚至不是主要来源。农民收入增长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多样化,已经由过去的单纯以农业为主转向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并举的态势。即使在农业收入中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已经由以种植业为主悄然向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举转化,实现增收的手段更是从原来的单纯靠增加产量、提高价格向增产、提质和增效并举转化。

第四,农村对城市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依赖性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统筹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实施,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显得更为突出了。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村,而农村的发展照样离不开城市,唇齿相依,不能分割。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从而使得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对城市、工业的依赖性进一步提高。

第五,我国农业与世界的关联程度更高。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农业的全球化和国际化也必然成为各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各国在农业发展中,都必须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出发,综合考虑,参与世界农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中国当然也不例外。随着我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既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引进资金、技术和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我国农业更加直接地面对来自国际市场、国外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的挑战,尤其是在我国农业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这种挑战显得更加突出。

第六,社会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要求更高。如今我国农业的发展,不再只是增加产量、保障供给这么简单了,而是将增加产量同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增加效益、合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等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我国农村的发展不只是发展农村经济,而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我国农民的发展不只是解决温饱问题,而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十、村官在“三农”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新阶段“三农”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多方面的。这里不仅有一些长期困扰“三农”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而且因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产生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层出不穷。比如,农业面临的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面临的增加就业和全面发展问题、农民面临的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民主权利问题等,都需要用心用智慧去妥善解决。尤其是“三农”中的核心问题即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困扰,还有不易挣脱的羁绊,解决起来难度较大。作为村官,一定要认清“三农”形势,牢牢抓住并且充分利用“三农”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三农”发展中的各种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以推动“三农”更快更好地发展。

十一、怎样理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村官工作的重点?

农业在我国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是全党工作的重点,更是农村党支部工作的重点。

首先,农业的基础地位和我国农业的现状决定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生产力落后。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居住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也明显落后于城市。正因为这一系列的差距与落后,“三农”问题才格外突出、格外紧要。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基本的立足点。农村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要把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在整个消费中的比重。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在广大农村形成和谐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决定了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进程中,农村面临的任务比城市要复杂得多、艰巨得多。没有“三农”的全面小康,何来中国的全面小康?因此,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统筹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十二、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怎样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三农”工作?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换句话来说,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具体说来,科学发展观应当是坚持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能够切实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本身的全面发展,是不同地域、城乡、产业、社会群体以及人和自然等统筹兼顾的协调发展,是当代人发展不影响下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因此,这里讲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出人性化,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南,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这对于推进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推进农村发展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坚持以高效益作为发展的前提;必须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农村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农村可持续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必须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目的,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和政治生活水平。

十三、当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有哪些?

当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党中央关于农村的政策能否落实到位。如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失地农民补偿、劳动力转移、社会医疗和劳动保障、弱势群体救助等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能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特别是减轻农民负担、免征农业税、土地征用、种粮补贴等政策能否及时落实到位,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和利益。

第二,如何获得致富的科技与市场信息及销售服务。当前,如何把千家万户的农民带入千变万化的市场,这是一大难题。农民群众反映,他们最担心的事情是农产品价格下跌、辛辛苦苦生产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最希望及时掌握科技、市场信息,最盼望上级或村级组织服务到农户,帮助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

第三,村务、财务公开做得好不好。

第四,盼望解决看病贵、看病难,子女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现在,农民群众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得病后能得到及时救治。但是部分农民群众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孩子上不起学、大人看不起病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群众丰年会略有结余,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就要负债,多少年翻不过身来。一些农民小病拖成大病,病到不行了才去医院,因病致贫、大病返困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生存愈发艰难。

第五,盼望解决村官不良作风的问题。村民们最不满的是村官作风不实、态度蛮横粗暴。有的村官没有长期观念,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主动考虑村里的事情,能拖则拖,能躲则躲;有的工作上习惯于靠老经验办事,缺乏创造性;有的做群众工作没耐心、耍态度,动不动就对群众指手画脚、指责训斥,甚至独断专横、简单粗暴,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

第六,盼望有德才兼备的村官带领他们致富。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农户个体劳动力、经营能力、技术水平、经济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农村真正能够靠自身力量致富,独自闯出一片天地的毕竟是少数。势单力薄的农民群众最希望有思想、有领导能力、能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担任村官,带领他们走上致富路,奔小康。

十四、为什么要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

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这是国家为了在解决和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而实行的政策。

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并非是人才的浪费,对于新近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经过基层的磨炼和群众工作的积累,他们的实践能力必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对他们以后的工作和成长大有裨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知识和人才。大学生当村官,可以把新的思想观念、科学文化知识带给农村,使农村的发展更加科学,符合我国的科学发展观战略。

农村需要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同样需要农村这个广阔天地施展其才华,可以说,大学生去农村当村官,这是一个双赢的举措。

十五、当前解放思想的总体要求是什么?村官怎样解放思想?

当前解放思想的总体要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要坚持科学态度,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村官是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者,思想是否解放、解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乡镇、一个单位、一个村的发展。因此,对他们的素质和水平也是有很高要求的。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立场。没有正确的立场,就把握不准方向,就会背离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就当不好群众的领头人。坚持正确的立场,根本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村官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的利益、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相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你的工作才有意义。

其次,要提高自身的理论和科学文化水平。理论和科学文化水平决定和体现着一个人的认识能力。仅有一腔热情,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就难以有长远的眼光,想问题、办事情就容易就事论事,解放思想就会成为胡思乱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怎么办?只有学好理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注意研究吸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才能做到想事有方向、干事心明眼亮,才能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效。

再次,要大胆探索和实践。农村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开创工作新局面,要有新点子、新办法、新手段。这就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出并解决制约本地发展的突出问题,确定加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办法。要跳出本村小天地,摆脱老条条、老框框的束缚,敢想前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前人不敢做的事。心怀一份责任感,只要认准了的事,就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干下去。

最后,要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农民群众一向富于创造精神,农村改革发展的许多创举都来自农民群众。村官要尊重、鼓励和保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总结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特别要注意从农民群众好的创意、好的做法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通过提炼、升华后普及推广,以惠及更多群众。

十六、村官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村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不盲目攀比;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艰苦奋斗,不搞花架子;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急功近利。一切工作都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实衡量村官政绩的最终标准很简单,那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

对村官来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摆正自己与群众的关系,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

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第一,尊重客观规律,不要想当然。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求真务实,言行一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始终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三是要增强群众观念。村官的职责是为群众服务,因此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事,把政绩建立在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并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基础上。

四是要真抓实干。政绩是干出来的。凡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事,组织交给的任务,都要积极去干,肯吃苦,有耐心,遇到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五是要正确估价自己。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政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离不开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所以,村官要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工作,不断进取。自以为是、飘飘然都是要不得的。

十七、村官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应着重抓好哪些工作?

带动农民发展经济是村官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村官应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维护政策的长期稳定,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坚决纠正侵犯农民土地的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有关规定,认真扎实地做好土地延包工作,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二是要继续抓好农业结构调整。这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广泛性、深刻性,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结构调整切忌盲目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加大调整的力度。结构调整比较好的地方,要进一步向高、强、优方向继续努力。在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进一步提高林牧渔业比重,提高产出效益。

三是要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要针对当地特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行业,积极稳妥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让更多的农民通过二、三产业增收致富,使剩余劳动力有业可就,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

四是要不断提高农村的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搞好农产品深加工,让更多的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受益。

五是要引导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方面,村官要带头学科技、用科技,针对本村实际,读一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方面的书,及时了解致富信息和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争当科技知识的明白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群众致富架好“科技金桥”。

六是要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为服务群众奠定物质基础。

十八、为什么说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是一致的,二者并不矛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就是人们的思想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

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只有适应实践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理论上永不停顿,才能深刻认识客观规律,才能从容应对新的严峻挑战。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从实践上看,世界形势日新月异,我国的发展和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群众的经验,不断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在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上不断有所提高、有所完善、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我们党才能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十九、村官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既是对村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农村工作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农民群众最讲实际、重实效,村官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具体说就是:

第一,要说实话。无论何时何地、对人对己、对上对下,都要尊重事实,说真话,讲实情。对上级要说实话,有成绩就讲成绩,有问题就摆问题,不能口袋里装着两本账,需要哪本拿哪本。对群众要说实话、讲真情、交实底,事事让群众明白,不能搞愚民政策。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欺上瞒下瞒得了一时,瞒不了长久,最终是害国家、害集体、害群众,也害自己。

第二,要摸实情。勤观察、勤跑腿,掌握本地实际,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要深入群众,及时了解农民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了解本地在执行上级政策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对哪些事亟须办,哪些困难需要上级帮助解决,哪些问题应当引起重视,都要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如果对情况不掌握、不熟悉,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要办实事。“不图虚名、多办实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干部,就要真心实意地给老百姓办实事。实事,就是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事情。这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对于农民群众来说就是大事。对这些事情,村官一定要时刻挂在心上,用心去办,让老百姓满意。

第四,要求实效。办实事不光要看动机,还要看效果。出发点再好,如果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干得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发展经济,办公益事业,都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条件,科学确定目标,因地制宜选路子,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蛮干。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村官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会更大,这就需要他们有恒心、有毅力,一个一个地克服困难,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