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是解决农村当前矛盾和促进农村长远发展的结合点。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提高土地产出率,又能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本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振兴农村经济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夯实了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其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的重要经验。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个国家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正是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强弱来决定的。
二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改变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继续保持和发展农村经济好势头,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是,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足。因此,中央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主题,可谓英明之举。
三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增强农业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农业缺乏吸引力,关键是农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加快制定和清理农业标准,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提高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全力打造现代中国的农业航母,这是十分必要的。
四是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我国有13亿人口,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要以较少的土地养活较多的人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必须把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打牢。同时,要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就需要不断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土地生产率。还应注意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还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能顾此失彼。
二、在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提高“四个能力”,完善“七个体系”指的是什么?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重点是提高“四个能力”,完善“七个体系”。
提高“四个能力”即: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和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完善“七个体系”即: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
三、近年来中央出 台了哪些稳定和强化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
近年来,中央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 台了一系列稳定和扶持发展农业的政策。
2004年中央出 台了《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若干政策意见》,主要颁布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即: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此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重大措施,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
2005年中央出 台了《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再次做出承诺: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
2006年中央更是加大了支农力度,出 台了《中 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这份文件中,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中国未来5年科学发展的首要方略。倡导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农业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历年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农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又一次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也是刺激经济的主要落脚点之一。为了推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国家将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主要包括良种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这些具体政策的实施,将大大增强农民的消费能力以及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从而使我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弹性,增强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四、怎样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加快调整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优质化水平。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从源头抓起,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提高农业生产良种化水平。其次,要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开展农产品和食品质量认证,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再次,是搞好动物疫病防治,加强畜禽粪便污染的治理和无害化利用,推广畜禽养殖清洁生产工艺,提高畜禽产品质量。
第二,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水平。要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的生产基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依靠科技,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品种上要突出区域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满足市场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布局上要尽快向最适宜区域集中,避免地区间结构雷同,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经营上要注重完善营销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建立特色产业体系。
第三,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避免浪费,形成规模。二是加快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三是努力提高农业投入产品利用效率。四是重点研发高强度、可降解地膜,以及高光合作用生态棚膜,推进农膜向高功能、低成本、无污染方向发展。五是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技术。
第四,加快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一举突破了旧的经营模式的束缚和弊端,它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连接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过程中,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健全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采取订单农业、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证价收购等形式,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使农民能一门心思搞生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怎样才能实现乡风文明?
实现乡风文明就要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群众中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六、怎样才能实现村容整洁?
要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实现村容整洁,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是重点。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
(二)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减少煤烟等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的污染破坏,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加快普及农户使用沼气,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三)加大农村公路和电网建设力度,尽早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柏油路或水泥路。
(四)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做到整洁优美。
七、怎样才能实现管理民主?
实现管理民主就必须要切实维护好农民的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提高干部工作的透明度,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妥善处理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黄赌毒”,创造农村安全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八、新农村建设“三戒”指的是什么?
一戒急于求成。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后的形势要求以及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而提出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胡锦 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强调,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这就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戒简单化。要全面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不能断章取义。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个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贯穿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各项内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要完整地予以把握。如果对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理解不全面,简单化,就很容易把新农村建设简化为村容村貌建设。
三戒政府包办代替。要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拥有相应的自主权,而政府则主要起引导和扶持的作用。随着我国在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府不断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这样做,是要强化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使政府扶持同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更好地相互结合,而不是包办代替,否定农民的主体地位,剥夺农民的自主权。
九、怎样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总的来说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第一,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广大农村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这就需要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要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第二,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为农产品打开四通八达的销路。
第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要以优厚的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适度利用国际市场,保持供求平衡。
第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第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各级财政要加大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
第六,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
十、怎样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工程,应该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要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不利于务工农民流动的不合理限制,清理和取消各种对务工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完善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三是要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对农民实行的“三减免、三补贴”和退耕还林补贴等政策,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四是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想尽一切办法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改善生活面貌。
十一、怎样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
农村相对贫困落后,物质条件较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物质条件的改善必然要涉及方方面面:
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大型排涝泵站技术改造力度,与此相配套的是建设田间工程。
二要大力提高耕地质量。农村要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
三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创建生态村庄、绿色村庄。
四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五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营造宜居环境。
十二、怎样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概括地说,国家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农村收费行为,中央明确提出了对现行农村税费制度进行改革,从2001年开始,逐步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推广。税费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三取消”是指取消乡统筹和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调整”是指调整现行农业税政策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一改革”是指改革现行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二)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继续发挥农业银行支持农业、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保证资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稳步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三)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用各种自由灵活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十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处理好”指的是什么?
胡锦 涛同志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发展农村生产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推动农村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要处理好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要处理好加大外部支持和挖掘农村内部潜力的关系,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要处理好调动干部积极性和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关系,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增强本领、埋头苦干,有效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处理好抓紧当前工作和着眼长远发展的关系,办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解决好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不断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十四、如何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着重提高六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的关键措施,是农业发展的原动力。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力争尽快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第二,提高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耕地不足、淡水匮乏、生态脆弱,必须严格科学地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毁坏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耕地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
第三,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能力。物质技术装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条件。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小劳动强度,完善农机服务机制,组织好农机跨区作业,扩大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试点范围。开发优质、高效、低价、安全的农业生产资料,提倡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流通管理,保障农业用电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物质条件、先进组织形式和先进管理理念,全方位打造和发展以设施农业为先导的高品质的现代农业。
第四,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转化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高效产业体系。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使农村经济健康蓬勃发展。
第五,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关键是要靠教育和培训。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和生产实际的需要,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拓宽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帮助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更新经营理念,增强法制观念,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农村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六,提高农业综合支持和配套服务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保障条件。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尽可能地向农民倾斜,增加支农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健全市场体系,加快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力求及时、准确、丰富、实用,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为农业发展导航。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即使发生灾害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
十五、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科技创新是形成科技生产力的核心。近十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还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外农业发展史证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是农业科技产业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起着事半功倍的巨大促进作用。我国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需大力加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的总体思路是: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设置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将农业生产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公共财政优先支持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资金,落实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所需的资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 服 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使农业知识、农业技术、农业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气象为农业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十六、如何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是一项利国利民、更有利于子孙后代的事业,要坚持不懈地发展下去。
第一,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来说,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探索农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努力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使农村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我国人口众多,地少水少,人均资源不足,如何提高现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开发新的资源,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是一个需要加紧研究的重大课题。否则,人类的发展和资源的匮乏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矛盾。所以说,保护农业资源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球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类要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找到新的途径。
第三,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当今世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支持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浪费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环境保护工作,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它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抓紧抓好环保工作,营造一个人与自然万物友好相处、欣欣向荣的生存空间。
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七、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确保此项重要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为农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各级政府以提高中央台和省台广播电视节目入户率为重点,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加大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力度;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出版单位选题规划要向农村倾斜,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出版单位,增加农民群众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等在传播知识、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农村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农民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加强选题规划和内容建设,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
第三,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根据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逐步推动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百花齐放,繁荣文化市场。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与此同时,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控,按照普遍服务原则,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
第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续开展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积极探索“三下乡”活动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事业,组织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活动。对于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所需要的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等问题,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各种方式去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使农民享受到先进文化的陶冶。
第五,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十八、村官如何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
胡锦 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村官实践这一要求,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体贴民心。村官工作、生活在农民群众中间,对群众的所需、所盼、所愿最熟悉、最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往往体现在一些很具体很实在的事情上。有些事虽然不大,但是对某一户、某个农民来说,却是贴心连肉的大事。哪一件解决不好,村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就是社会关心的大问题。当干部,就应该以民为重,学会换位思考,想老百姓所想的事,说老百姓想说的话,把农民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服务,为他们排忧解难,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受气,做群众的贴心人、知心人。
二要尊重民意。做什么,不做什么,要多找群众商量,多听群众意见,多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农村的客观条件和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到谨慎、客观、真诚。对那些群众一时不接受的事,要多做说服工作,允许他们看一看、等一等,不能强推硬拉,忽视群众的心理感受。应该办又有条件办的事,嫌麻烦而不积极去办是失职;不该办、没条件办的事,为了求得轰动效应,不惜代价,不顾民意硬去办,就是不负责任。这不仅不能维护群众的利益,反而会损害群众的利益。
三要带民致富。农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发展经济致富。村官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带领群众艰苦奋斗,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村官要以农业科技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带动,引导群众搞好经济结构和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搞好服务,着力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缺销路的问题,理顺生产和销售脉络,为农民铺就一条康庄大道。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不断增加乡镇财政收入和村级集体收入,加快强村富民步伐。
四要为民解困。群众的困难就是村官工作的重点。要从那些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不满意、最亟须办的事抓起。比如,部分贫困户生活困难问题,以及上学难、看病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都要认真考虑,知难而进,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好,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十九、村官怎样才能做到干事创业?
首先,要解决好“想不想干”的问题。党员和群众选你当干部,就是期望你多办实事、好事,当好“带头人”、“服务员”。当了干部,如果不是想着实实在在干事,踏踏实实工作,而是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捞好处,就当不好干部,甚至被群众所唾弃。每个村官都要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增强工作的紧迫感,把心思和精力用到干事创业上,用在为群众谋利益上。
其次,要解决好“会不会干”的问题。干事创业,光有强烈的愿望和满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过硬的本领。村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善于在工作中学习、探索、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使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
再次,要解决“能不能干成干好”的问题。干事创业,最终要看效果怎么样。凡是定了的目标、措施,向群众承诺了的事情,都要说了算、定了干,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来,不能半途而废。检验干事创业实绩的根本标准就是要看群众富了没有、群众满意不满意。那么,村官称不称职也就一目了然了。
二十、村官怎样才能做到科学决策?
村官要做到科学决策,以下几点缺一不可:
一要深入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正确决策的前提,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村官要经常深入群众,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还要留心观察,认真分析,惟其如此才能把握决策的主动权。
二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汲取农民群众的智慧,重视群众的经验和创意,集思广益,才能使决策得到群众的广泛理解和认同。一般来说,这样的决策才更科学更合理。村官要探索建立重大决策事项的预告公示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应该组织农民群众讨论,充分听取各种意见,让农民群众直接参与管理乡村事务,激发农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热情,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三要规范决策程序。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要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充分讨论才能作出决策,必要时还要请专家和研究机构充分论证,以免走弯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村一级的决策程序是,要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村党支部会议研究提出决策方案,然后召集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依法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事项,要及时提交村民,经过讨论后才能通过。
四要搞好决策实施。对集体作出的决策,村官要认真组织实施,抓好落实。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不符合实际的地方,要及时反馈,调整改进,使决策更加科学完善。
二十一、村官怎样引导农民闯市场?
引导农民闯市场,说到底就是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学会运用市场的办法来配置资源、组织生产,以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式处理和群众的关系。具体说就是:
第一,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新农村的经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农户愿意种什么,要让他们自己说了算;农民一时认识不到的,要积极示范引导,用事实说话,让市场裁定。
第二,要帮助农民开拓市场。通过建立有形的农产品市场,组织经纪人队伍、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行社会化服务等多种途径,在农民和市场之间架起一座了解市场规则、把握市场动态、参与市场竞争的桥梁,解决好农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引导农民提高产品质量,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第三,要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一条及时准确的信息,可以致富一家甚至一村一乡。村官要当好农民的“千里眼”、“顺风耳”,学会捕捉准确的市场信息,搞好信息咨询,帮助农民群众选准致富路子。
第四,要引导农民守法经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只有守法经营才能致富。这就要求村官要首先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的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农户和企业依法生产经营,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信誉就是效益,就是生命。要教育农民信守合同,以诚待人,严格按合同要求生产、销售农产品,切不可为了蝇头小利而违反合同,丧失信誉。
二十二、村官如何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村官能不能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关系到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关系到能否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是一致的,对下负责本身就意味着对上负责。我们党植根于人民群众,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村官心里要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对人民群众负责,让人民群众高兴。眼睛不能只往上看,只按某个领导的脸色和嗜好行事,不能只对某一个或几个领导负责,完全漠视人民的意愿。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顺民意,解民难,才是真正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真正体现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对上负责。
村官要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就要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维护政令畅通。村官工作在农村第一线,最贴近底层人民,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和指示,都需要村官宣传、贯彻、落实到千家万户。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经过系统周密的研究思考,根据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要求和措施。要把本乡镇、本村的工作放到党的工作大局中来考虑,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努力把完成上级任务和维护群众利益统一起来,不能做损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事。
村官要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还要当好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村官来实现的。村官要深入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的状况,如实反映农民在想什么、盼什么、做什么,为上级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使党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党组织决议的过程中,要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和呼声,并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增进双方的沟通,为及时解决问题、完善政策争取时间。这样,就在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从而产生更强的凝聚力。
二十三、为什么经济发展了还要艰苦奋斗?
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到不足和差距,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一)坚持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们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尽管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艰巨,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还很多。特别是现阶段的农村,尽管多数人不愁吃不愁穿,一些地方还算比较富裕,但这种初步的小康,也仅仅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放眼全国,我们看到一些地方仍然比较贫穷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在出行、教育、就医、就业等方面困难重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艰苦奋斗?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的好作风,没有勤俭持家的好习惯,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就会遭受损失,就会影响村官和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村官必须要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力求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二)艰苦奋斗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当前,党员干部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面临着来自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历史经验表明,艰苦创业、励精图治,国家就能长治久安;骄傲自满、贪图安逸,奢侈腐败,政权就会走向衰亡。领导者有了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就会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就能避免沾染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坏思想,自觉抵制奢侈腐化生活方式的诱惑,就能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放弃追求,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会被群众所抛弃。显而易见,包括村官在内的各级干部只有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才能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才能使社会主义大厦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三)坚持艰苦奋斗,是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永葆共 产 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时代在不断前进变化,我们面临的环境、任务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过去我们的条件很艰苦,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所以,再大的羁绊也阻挡不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现在的条件好了,生活安逸了,有可能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我们只有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坚定共 产 党人的理想信念,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十四、村官怎样做艰苦奋斗的模范?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做:
(一)村官要勤俭办一切事情。农村要办的事情很多,处处离不开钱。村官作为群众委托的当家人,一定要勤俭办事,把集体的事业办好,把集体的财产管好,把农民的血汗钱用好。不仅“穷”村要精打细算,“富”村也不能大手大脚、奢侈浪费。要大兴节俭之风,可花可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必须花的钱要花到“刀刃”上,花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上。
(二)要积极进取。基础好的村镇,村官不能满足现状、故步自封,要争取更大的成绩,使群众更富裕;基础差的村镇,村官更需要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要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当干部就要有一种不怕困难的韧劲,一种知难而进的拼劲,一种迎难而上的干劲。如果碰到困难就泄气、遇到挫折就后退,半途而废,就什么事也办不成了。
(三)要埋头苦干。万丈高楼平地起,农村的事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干,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如果说得多干得少,练嘴皮子、摆花架子,再新的思路、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当干部,就要有干事创业的真功夫、硬功夫,扑下身子,甩开膀子,出大力、流大汗,感召群众,凝聚群力,共同把集体的事办好。
(四)要吃苦在前。当干部,就是操心卖力为群众服务的。要先群众之忧而忧,后群众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群众富了,干部心里高兴;群众受穷,干部心里着急。这样的干部,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才是党的好干部。
二十五、村官怎样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首先,要明白“权力是谁给的”。村官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当干部,就要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权力据为己有,看成“私有财产”;更不能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想法,以权谋私,为个人捞好处。
其次,要明白“权力意味着什么”。对一个领导者来说,权力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服务。村官的权力是用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党员干部要积极履行这种责任,努力为群众服务。
最后,要明白“有了权干什么”。当干部就意味着重任在肩,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干事,干一地兴一方,干一行兴一业。要甘愿为群众鞍前马后、操心尽力,把事办好,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有权为民谋利益是好官;有权不为民造福是庸官;利用权力捞好处是贪官。百姓心中有杆秤,结局自是截然不同的。
二十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意抓好哪些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应注意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要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二是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广阔的途径,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三是要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促进农村的安定和谐。
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五是要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关心农村困难群众生活,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
六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