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在人类出现之前,宇宙经历了很多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它的温度和密度相当高,由一群“稀奇古怪”的亚原子颗粒组成。随着宇宙扩张,冷却,不同种类的颗粒形成并逐渐稳定下来。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方便,根据颗粒的不同状态和控制力的变化,把宇宙的活动时间表分成不同的部分、不同的阶段。
过了仅仅一微秒(1-6秒),质子和中子就可以从被称为“夸克”的亚原子浓雾中形成。一秒钟后(时钟的一声滴答),进入宇宙空间的核合成(nucleosynthesis)时期。实际上就是新核、新元素的产生期。在这段时间内,宇宙的条件和恒星的内核差不多。温度和密度允许一些质子和中子聚到一起形成稳定的核。在核合成时期后的大约3分钟,亚原子颗粒相互碰撞,产生一个崭新的“物种”:氦(两个质子加两个中子)原子,还有微量的锂(三个质子加三或四个中子)。不过到此为止,不会有更重的元素了(能够产生碳和氖元素的反应没有“机会”发生)。
整个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大体上是:将近75%的氢和25%的氦,还有少量的锂。
没有钙,没有铁,没有氧。没有恒星,没有行星,没有星系。在这个时点上,一切都很简单,“大爆炸”自身引发的波动使得宇宙中的物质分布也产生了波动。
在某种(至今还不太清楚)条件的作用下,这些物质在T+4亿年的时候形成了第一颗恒星,星系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形成。
此后再过137亿年,到了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