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报告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是说领导者在作报告时应该如何去做;报告语言应该克服的错误倾向,是说领导者在作报告时,不应该如何去做。这两个问题正好是一正一反。为使报告取得良好效果,我们既要懂得报告语言的基本要求,还要懂得报告语言应该防止和克服的错误倾向。
报告语言应该克服的错误倾向很多,择其要者罗列如下:
(1)居高临下
周恩来同志在《反对官僚主义》的讲话中,曾给“老爷式”的官僚主义这样画像:“官气薰天,不可向迩;唯我独尊,使人望而生畏,颐指气使,不以平等待人;作风粗暴,动辄破口骂人。”
周恩来同志说的这种情况,某些领导者作报告时,也程度不同地存在。有的领导者,真理意识、群众观点、政策修养都很薄弱,往往把作报告看成炫耀自己,抬高自己的一种机会。因此,他们在作报告时,总忘不了自己是个“领导”,他们居高临下,独断是非,不容异议。好端领导的架子,好拿当官的腔调,好用“乌纱帽”去向下属说话。这样,说的话必然官气十足,火药味浓,结论性多,论证性少,从而使听众反感,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与听众之间增添了一道妨碍互通的鸿沟。
领导者如果自身不正,却又做出居高临下的样子,去教训别人,这种报告更会被嗤之以鼻。著名的河北无极县委书记刘日同志十分重视以身作则。他的办公室曾有一张拓片,其文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他以此拓片文字而自警,引起社会关注。每个领导者也应对此深思。
(2)敷衍塞责
有的领导者,业务水平低,政策水平差,情况了解少,在作报告时心中无数,头脑空空。然而,他们又怕失了体面,又怕丢了威信,只好求助于空话和模糊话敷衍塞责。他们对报告的中心内容不是进行深入分析、细致阐述,而是东扯葫芦西扯瓢,海阔天空无边际,就像唐·吉诃德大战风车一样,根本就没有确定的对象。这样,讲的时间很长,触及报告主题的东西却很少,他在信口开河地讲,听众在糊里糊涂地听,要说实际效果,真是少得可怜。
(3)套话连篇
有些领导者在作报告时,习惯于用套话应付局面。本来,作报告是为了说明问题,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不必勉强。然而,他没话硬要凑话说,将那些人家说过多少遍的套话,将那些放在任何时间、地点和场合都不会错的话,硬性搬来,滔滔不绝地泼给听众。例如,在做工作总结报告时,每每都说“成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在分析形势时,每每都说“形势大好,问题不少”,等等。甚至会上作报告,完全是在照念秘书写成的稿子。人们中流传的把“接下页”也读了出来之类的笑话,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嘲讽。
(4)语言不缜密
由于语言不缜密,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这也是领导者作报告常发生的。作报告,一般而言是在正式场合下,领导者代表组织讲话,报告内容代表着领导层的观点和意图,势必对下属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领导者在作报告时,必须对报告的用语精心斟酌,恰当使用。阐述方针政策,不能想当然,信口开河,评价事物或下属单位、个人,不能带有个人成见和片面性,发表的观点,不能只顾一时痛快,给以后留下后遗症。然而,有的领导者作报告时却违背了这一点。这是需要注意的。领导者必须养成缜密周到的作风,并体现在报告语言之中。
(5)题外发挥
与用语不缜密相联系的是报告语言“走题”。有些领导者认为,作报告与写文章不同。写文章不能没有中心,不能离题。但作报告却不一定需要特别明确的中心,不必那样中心突出,结构严密。因此,他们在作报告时,往往出现下列毛病:
①喧宾夺主。尽管有些内容与报告的主题并非无关,但在整个报告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很有限的。有些领导者不能认识和把握这种局限性,该详的没能详,该略的没能略,对一些事例和情节描述得过细,发挥得过多,从而淹没了主题,丢掉了中心,使发挥游离到了报告内容所允许的范围之外。
②被听众牵着走。报告,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一般说来是报告者掌握着报告的主动权。然而,听众也不是完全被动的,有时候可能用递条子等方式向报告者提出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领导者就不善于进行处理,对哪些问题应该详细阐述,哪些问题应该给予提纲挈领的回答,心中没有数,而是有问必答,甚至连回答不了的问题也勉强作答。如此被听众牵着鼻子走,其报告肯定是要“走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