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
33026600000084

第84章 文成公主入藏

正当唐朝繁荣发展的时候,在西藏高原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吐蕃。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他们能征善战,不怕牺牲,生活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的生活。吐蕃人的首领称为“赞普”,意思是雄壮强悍的男子。

大约在629年,吐蕃人沦赞弄囊统一了西藏各部,后来,吐蕃毗王族的残部发动叛乱,沦赞弄囊被毒死了。令人惊奇的是他年仅十三岁的儿子松赞干布,担负起了国仇家恨的重任,在中小贵族的帮助下,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吐蕃王朝的统一。松赞干布做了赞普之后,把都城迁到逻些(现在的拉萨),制定官制和法律,创立国有王田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

由于松赞干布钦慕唐朝文化,于是在634年,他第一次派遣使臣前往长安访问。唐太宗很快就派使臣回访。从此,汉藏两族关系越来越密切了。

为了更进一步取得与唐朝的友好关系,松赞干布派使臣来到了长安,向唐朝皇室求亲,太宗拒绝了。但使臣为了好向松赞干布交差,便捏造了事实,从而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并扬言“不嫁公主,军队即到”,太宗盛怒之下派兵讨伐吐蕃,松赞干布大败,收兵退回逻些。

松赞干布看到唐朝这样强大,既畏且敬,想通婚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于是在640年,他派大相禄东赞再次来到长安。据说当时有多国使臣均到长安求亲,因此太宗决定考考他们,再做决定。

唐太宗把各位使臣请到宫里,拿出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束丝线,对他们说:“你们中谁若能将丝线穿过这九孔明珠,就将公主嫁给谁的国王。”原来,这颗明珠有两个相通的珠孔,一个在旁边,一个在正中,中间的孔弯弯曲曲,要想用一根软软的丝线穿过去,非常困难。几位使臣拿着丝线直发愁。禄东赞很快就想出一个办法,他将一根马尾鬃拴在蚂蚁的腰上,把蚂蚁放到九曲珠的孔的一端。一会儿,这只蚂蚁便拖着鬃从另一端的孔中钻了出来。禄东赞再把丝线接在马尾鬃上,轻轻一拉,丝线就穿过了九曲明珠。唐太宗见禄东赞这样聪明,很高兴。

接着,唐太宗又让他们将两个马圈里的一百对母马和马驹配对,即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来。其他几个使臣束手无策,只有禄东赞想出了办法。他运用吐蕃人民在游牧方面的丰富经验,让人暂时不给马驹吃草和饮水。过了一天,他把母马和马驹同时放了出来。只见母马嘶叫,马驹哀鸣,小马驹一个个跑向自己的母亲去吃奶,太宗看后,更加赞赏。

当天夜里,宫里钟鼓齐鸣,皇帝宴请各国使臣入宫看戏。其他几位使臣急忙穿戴整齐赶到宫里。只有禄东赞因初到长安,路途不熟,便在去皇宫途中的十字路口都做了记号,以防回来迷路。看完戏,唐太宗说:“你们各寻归路吧,谁能最先回到住处,就把公主许给谁的国王。”禄东赞有记号指引,很快就回到了住处。其他使臣由于不熟悉路途,直到天亮以后才找到住处。

经过五次考试,禄东赞都取得了胜利。唐太宗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为了欢迎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人民表现了无比的热情。为了减少公主在旅途中的艰苦,他们在很多地方都准备了马匹、牦牛、船只、食物和饮水,吐蕃王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大队侍从和护卫人员,从逻些起程到青海去迎接。

当时松赞干布以唐皇帝女婿的身份拜见了前来送行的江夏王李道宗,对唐太宗表示感谢,并请李道宗代向太宗问好。松赞干布陪文成公主到了逻些。

到达之日,礼乐齐鸣。吐蕃人民穿着节日的服装,争着去看远道来的赞蒙(藏语王后的意思)。

松赞干布为了纪念唐朝与吐蕃的友谊,按照唐朝建筑的风格,在逻些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宫室,就是现在的布达拉宫。

文成公主到吐蕃,不仅带去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而且带去了工艺品、药材、茶叶及各种书籍。

在农业方面,开始出现了小块的农田,并采用唐人平整土地,防止水土流失的方法。在居住方面,人们开始建造房屋,并非只住帐蓬。在衣着上,也渐渐脱下笨重的毡裘而开始穿上绫罗绸缎。因此,还有各种技术的运用,如酿酒、造纸、制墨、纺织等各方面,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吐蕃人民的生活水平。

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事都用绳子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他指令柔扎布去研究,后来造出了三十个字母和拼音造句的文法。松赞干布认真学习新文字,并把这些字刻在宫殿的石崖上,从此吐蕃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用吐蕃文释译唐朝的儒经和佛经,促进了吐蕃当地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民族间的融合。

文成公主是一位献身于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直到680年去世,她在吐蕃总共生活了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