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把吃出来的病喝回去
33086000000012

第12章 脾阴亏就是脾缺水

《内景经》认为脾为仓廪之本,纳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认为脾居中央,横在胃上,外应脸色;脾胃相合供应营养,那么血脉通畅,筋骨强健、肌肤丰润、营养全躯,就能延年益寿。故它重视脾的功能,称脾为下黄庭宫、人体的根本、五脏的要枢。

中国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壮,人可延年益寿。

脾位居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有经络与胃腑相连,互为表里,生理上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如脾升胃降共奏升降之功),所以常脾胃并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滋养濡润五脏的气血津液皆有赖于脾胃的化生与输布,五脏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且以脾为中心。正如《素问·经脉别论篇》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血证论》亦云:“食气入胃,脾经化水,下输于肾”。《医宗必读》明言:“盖脾土主运行,肺金主气化,肾水主五液,凡五液所化之气,悉属于肺,转输二脏,以制水生金者,皆属于脾。”充分说明了脾在五脏生理中的枢纽作用。脾主运化,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说。

另一方面,脾胃具有升降气机的功能,能升肝肾之阴精、脾胃之清阳,上济心肺;能降肺胃之糟粕浊气,下归六腑以排出体外。脾胃通过其升降作用保证五脏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

因脾为五脏生理功能中心,心、肺、肝、肾四脏生理活动的基础,其病必波及其余四脏,脾胃之气病则四脏皆受气而病,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所言:“盖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脏有病,亦必待养于脾。故脾胃气充,四脏皆赖煦育;脾气绝,四脏不能自生,凡治四脏者,安可不养脾哉。”脾病则各脏受累而病,脾气虚则五脏俱无气所充而虚,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脏病变均可导致脾气虚衰,并继而导致心、肺、肾气虚。因此,通过对脾的治养可以使其余四脏得安。

脾五行属土,土与长夏相应。长夏是指夏末初秋那段时节。此时的天气特征是:炎热而多湿。天气炎热,人们喝水就多,喝水多就冲淡了胃液,从而降低了胃液的杀菌能力,使细菌容易侵入肠道。此期,万物丰茂,蔬菜、瓜果陆续上市,由此极大地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功能,因此应该注重对脾脏的保养,防止因饮食而带来的消化道疾病。

调养脾胃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饮食调节、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饮食调节是根据春季到夏季是阴寒渐散,阳气渐生,风邪渐增的过程,在春天阳气初发之季,对于一些由于阳气不足,脾不健运而导致胃口不开,腹部不舒者,可酌用胡椒、砂仁、党参、大枣、淮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到了夏季天气炎热,雨水增多,地气夹湿上蒸,常见口淡不思饮食,身倦疲乏等“苦夏”症状,通过健脾益气则能达到开胃增食醒神的效果。另,甘味入脾,多吃甘味食物有助脾胃运化功能。

湿热的天气极适合细菌的生长繁殖,食物极易腐烂变质。因此,长夏之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年迈体弱者消化功能较差,最好少吃一些油腻的食物,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这是因为含脂肪多的食物会使胃液分泌减少,胃排空减慢。“湿邪困脾”。由于长夜多湿,湿邪之气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要注意防止湿邪伤脾,如居室应保持干燥、少接触生水等等。

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在春季多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在夏季多用健脾益气祛湿之法。

思虑与脾胃功能有关,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避免思虑过度,不妄劳作,以养元气。脾主肌肉,多活动筋骨,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脾胃吸收消化功能旺盛,使肌肉丰满结实。

宋朝中医名家李东垣认为脾胃与元气密切相关,元气是依靠后天脾胃之气来滋养。脾胃之气受损,元气也就不能充盛,百病由此而生,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五脏六腑的调养无论是在任何季节都重要,但能够做到顺应季节适时养生,对于加强各个脏腑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尤为关键。

湿热的长夏时节,可以常饮一些健脾开胃的汤粥。

1.红果汤

先将山楂15克、金银花5克同入锅内,加水适量,煮20分钟后滤去渣质,入赤小豆200克同煮至烂熟,放入少量冰糖调味食用。此方味道酸甜,是开胃、健脾、清热、养颜、美容之常饮佳品。

2.粟子鸡脚瘦肉汤

取粟子100克、鸡脚300克、瘦肉500克、姜少许煲1.5-2小时(三人的份量)此汤有补肾强筋、健脾益气之功效。

3.生鱼西洋菜汤

将生鱼500~1000克、瘦肉250克、西洋菜500~1000克入锅同煮。可清肺热、润肺燥、补益脾胃、健体力、利水消肿、生肌。

4.八宝粥

粳米100克,赤小豆50克,板栗10枚,核桃仁5枚,莲子去心lO克,百合10克,山药50克切块,白木耳3克、黑木耳3克,加红枣15克同煮。常喝可补肾温脾胃,养肝助消化,清心长寿,替代补药,有益健康。

5.参苠粥

党参30克或人参5克,黄芪3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粳米100克。具有补气健脾的效能。适用于气虚体弱、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等症。

§§第三章 水能治百病——会饮水去病才能不留根

《生命的甘露》一文介绍说:“莫斯科人博罗津大概算是世界饮水冠军。他同当年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患的也是脊椎关节炎。他八年如一日用饮水疗法同绝症进行顽强的博斗,至今不仅没有瘫倒,甚至还能跑……”

《易经》指出:“润万物者莫润乎水”。水秀则山清,山清水秀的地方流水潺潺,花香袅袅,鸟语啾啾,如同人间仙境。水的灵性浸润了它周围的万物,就连人也不例外。自古苏杭多美女,那些在雨巷里打着油纸伞款款而过的女子,水气氤氲,软语轻柔,如同水所化生。可以说,水是生命的甘露,赋予生命以生机。

人在开始诞生的时候就离不开水,从一个小生命的胚胎期开始,胎儿就完全在母亲的羊水中发育成长,可以说,水就是人类诞生的摇篮。所以才会有把大海唤作母亲的比喻。

水是生命的支柱,人所共知。一般成人每天的饮水量是2000-2500毫升。人体含水量占体重的70%。水在人体内具有特殊的功能,没有水人体就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进行正常的生理代谢。水可以使水融性的物质以溶解的状态存在;可以使电解质以离子的状态存在;由于水的流动性而有利于物质的运输;水是化学反应的良好媒介;水还可以参加水解、化合物等反应;通过水的蒸发而调节体温等。人体长期处于脱水状态,体温调节将无法进行。体内各种酶、激素等将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器官、组织会因为缺水而衰竭。缺水又分为等渗性、低渗性、和高渗性三种。

缺水可致病患,那么及时补充水分,维持体内津液,就可以作为辅助医疗的手段来治病。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对于煎药的用水是十分讲究的。如汉朝医学家张仲景《伤寒论》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煎药时,即以潦水(积存的雨水)煎药。又如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到:“立春雨水,夫妻还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果。”尽管古人不知道微量元素的缺乏会导致不孕不育,然这取之于自然之水的补充治疗却是独树一帜的。另外,利用井水、冰水、冷水等做冷敷治疗,在中医临床中不胜枚举。

但是人不同,体质不同,补充水分的方式和种类也会有差别,喝水也有很多讲究。我们不仅要喝水,还要会喝水,如此,才是去病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