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同病不同医
33122100000080

第80章 同病同药不同效

前一段,感冒在许多家庭中暴发,在大家交流抗感冒经验的时候,不少人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得的是同一种病,吃同样的药,但效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疗效显著,另一些人毫无效果,一部分人甚至会出现药物剂量过大,而导致不良反应。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是由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及病情等综合因素造成的。

基因不同决定了药效的差别

这就像有的人酒量大,而有的人却一喝就醉一样。研究发现,当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通过肝脏的酶代谢。而由于基因的原因,这些酶的活性在不同人群中存在差异,代谢酒精的能力就会不同,因此造成酒量的差异。同样的道理,人的“药量”也会有差异。

近年,人类基因的核酸序列测定完成,发现人类在遗传上具有99.9%的共性,这决定了每个人都属于同一个生物种属。但0.1%的差异却决定了个体之间的不同,并由此导致生理和代谢的差异。人体内存在与药效发挥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在不同人种、不同民族间,甚至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

有一个著名的药物试验事例。抗肿瘤药物易瑞沙,在欧美国家作试验时,疗效并不理想。然而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却发现,能显著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命。这个事例证实了我们与白种人之间的人种差异,会造成药效大相径庭。

影响药效的基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药物代谢酶的差异及药物作用靶位的差别。

代谢药物的酶差别很大

与药物代谢有关的酶存在于人体诸多器官中,但主要集中在肝脏。同一种酶在不同种族及个体间的活性差异极大,从而产生的药物效果也会不同。

例如,抗癫痫药物美芬妥因,个体间疗效差异巨大,而且在某些患者中不良反应较多。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药理学家发现,人体代谢该药物的酶存在着基因差异,分为高活性与低活性两类。其中高活性者比例较高,因此说明书上推荐的用药剂量,是根据高活性者设计的。如果低活性者按此剂量服用,由于代谢酶的缺陷,药物会在体内浓度升高、停留时间延长,故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此外,这种酶的缺陷在不同人种中差别也很大,白种人有5%,而中国人则高达15%左右,因此中国人的不良反应较多。

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下列常用药中,如心血管药物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硝苯吡啶,精神神经科药物氟哌啶醇、阿米替林、安定、吗啡,解热镇痛药安替比林,以及抗结核药异烟肼等。

药效不同还与“靶位”有关

药物进入人体后,必须与相应部位结合才能发挥效果,这种结合点被称为“靶位”。在不同人群中,靶位数量及质量都存在差异,会导致药效的不同。比如有人服用消炎止痛药后会出现溶血,是因为其红细胞缺乏一种酶,无法与该药物的代谢产物结合,也就无法解毒,从而导致溶血。

如今,“同药不同效”的现象已得到科学的解释。以基因为基础的药物治疗学应运而生,它能对种族及个体基因的差异进行精确的分析,预测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从而决定用药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因此,任何在国外已经上市的药物进入中国时,都必须重新作临床试验。大家在用药时,也要考虑个体对药物代谢的特点,每种药物都不能听信他人的经验,最好和医生结合您自身的状况来确定剂量。

小提示:

对症下药这一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地处理各种问题。对症下药,就是针对病情决定用药,这是治愈疾病的关键。但对症下药要求对病情的诊断必须准确,如果在病因不明确的前提下,盲目地下药,常会掩盖疾病的实质,造成误诊、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