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情识:指“六欲”,即人的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佛教认为这些都是导致众生烦恼、引起淫贪甚至堕落欲界的直接原因。垢病:泥土之病。洁病:理念之病。事障:行为上的错误。理障:思想上的错误。
人的内心就像一颗明珠。若是被物欲蒙蔽了,那就好像明珠掉到了泥沙里,洗涤干净特别容易;若是有了六欲做贴衬,那就如同明珠镶上了金银,洗涤起来就难。所以,对做学问的人来说,不担心其有泥土之病,而担心其有理念之疾;不怕有行为上的错误,而怕有思想上的错误。
物欲对于人来说是必需的,比如食品就是物,有食欲便是有物欲,所以,人总是离不开物欲。就算偶尔物欲浓了一些,也往往是出于人的比较朴素的需求,也都比较容易克服。
然而,若在有物欲的同时,又有了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等一系列欲望,那么,人就容易具有复杂而卑劣的品性,甚至,这些品性还可能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作为基础,这就难以改正了。所谓“垢病”就是显而易见的行为上的错误,而“洁病”就是难以分辨的、甚至是非常体面的思想上的错误。
对一事一人的看法出现了偏差,那还容易纠正和弥补,可是,如果我们的世界观出了问题,那就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勿恕以适己勿忍以制人
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今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毋乃不可乎!
情欲:此泛指情绪、欲望、要求、希望等。
自己的欲望不能够放纵,应该用克制的态度压制下去,根本的办法就是忍;别人的欲望不可反对,应当先接受下来然后再慢慢地规劝,根本的方法就是宽容。假如宽容别人是为了放纵自己,而用忍是为了限制别人,这就不可以了!
“恕以适己,而忍以制人”的心肠无论如何也是不能有的。宽恕别人的错误,其目的却是为了放纵自己,这就是典型的害人害己,既愚蠢又缺德。
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本来是理性而高尚的,但是,如果你克制自己的目的却是为了限制别人,这显然难逃卑鄙之嫌。
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是以君子宁以刚方见惮,毋以媚悦取容。
落落者:指跟别人合不来的人;孤独的人。如:落落寡合。欣欣者:颜貌亲热,好接触的人。刚方:刚直方正,言行肃穆。惮:怕,畏惧。媚悦:有意和善可亲。
容:此指接纳。
待人严肃冷淡的人,往往难以结交,可一旦结交也就不容易断交;对人热情喜兴的人,往往容易亲近,只是亲近容易疏离也容易。因此,君子宁可以刚直方正而令人畏惧,也不要装着和善可亲而换取别人的接纳。
“落落者难合亦难分;欣欣者易亲亦易散”,这是异常深刻的道理。我们只要在现实中仔细观察、体味,就不难发现,情况的确如此。因此,洪应明劝诫我们宁可以刚直方正而令人畏惧,也不要装着和善可亲而换取别人的接纳。这一点,我们一定要牢记,很有用的。
不过,刚直方正是一种品质而不是一种态度。这一点也要弄清楚,不然,一味装腔作势地冷着面孔待人,会闹出笑话的。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
无事常如有事时提防,才可以弥意外之变;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弥:充满,填满;消除。局:存在各种关系的事件格局。
没事的时候,应该像有事要发生一样做好准备,这样才能够避免和应付意想不到的变故;有事的时候,应该像没事时一样保持镇定,这样才能冷静地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有备无患、临危不乱——老生常谈了。不过,这个道理永远是个硬道理。
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准备永远是不充分的。所以,不准备那就非出乱子不可。有的人总怪自己的运气不好,其实,与其说自己的运气不好,倒不如说自己的准备不足。诺贝尔奖届届都评,怎么没有你?你的铺子失火了,你说是意外,但消防局的专家却找出了原因——供电线路老化。
经常准备、时刻提防似乎还可以做到,但“有事常如无事时镇定”却难以一下子做到,那需要异常坚强的神经和恢弘的气宇。这些尽管不是很容易具备的,但也不是绝对不能具备的。只要我们能经常磨炼,利害之心小一些,忘我之意浓一点,慢慢地就可以成为一个临危不乱的人物。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
救既败之事者,如驭临崖之马,休轻策一鞭;图垂成之功者,如挽上滩之舟,莫少停一棹。
既败:眼看就要失败。垂成:将近成功。滩:河道中水浅流急多沙石的地方。棹:船桨。
拯救一件眼看就要失败的事情,就如同驾驭停在悬崖边上的马匹,不要轻易地扬鞭抽打它;要保证一件事最后的成功,就如同操纵进入浅滩之上的船只,必须加紧划桨。
“既败之事”、“垂成之功”都是最耗费心力的事情。事情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在这个时候主事者的行为。
因此,洪应明把它们分别比喻成“临崖之马”和“上滩之舟”是非常恰当的。单就这个比喻,就不得不承认洪应明对事物的把握与认识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当一件事情处在失败的边缘的时候,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可能决定它的命运。正确的决定,会使它转败为胜;错误的决定,将使它就此彻底完结。而最难以判断的就是什么样的决定是正确的,万一错了怎么办。因此,这个时候的任何决定,都不能随便地做出,都应该异常地慎重。它就像站在悬崖边上的烈马一样,一鞭子下去,可能使它远离悬崖,但也可能使它一下跃入深渊。
要保证一件事最后的成功,就如同操纵进入浅滩之上的船只。这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不能有任何松懈。很多事情之所以功败垂成,就是因为在即将成功的紧要关头,因坚持不住而放弃,或因疏忽大意而坏事。
贫士肯济人闹场能学道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学道,方为心地上功夫。
性天:人的本性。惠泽:惠爱与恩泽。心地:指人的存心、用心;佛教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万法,如地能长万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养。
贫穷却能救助别人,这才是天性的惠爱与恩泽,是本性的善良;在是非纷繁、吵吵嚷嚷的环境下仍然能安心修身养性做学问,这才是内在的、真正的功夫。
一个富有的人,给了别人些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不得什么;可是,如果一个贫困的人却能于贫困之中去周济别人,那么,这就是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了。这种人一旦腾达,十有八九会泽及万民的。
据说,毛泽东年轻的时候,专门找热闹的地方读书,为的就是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史书上没说他去了几次,但这种精神的确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个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心神总也宁静不下来。躲在安静的阳台里看书尚且心猿意马,如果身处繁花似锦、靓女如云的闹市那就更是心旌摇曳了,哪里还能学“道”呢。
所以说,我们似乎都没有洪应明所说的“心地上功夫”,还需要多加锤炼啊!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
龙可豢非真龙,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禄可饵荣名之辈,必不可笼淡然无欲之人;鼎镬可及宠利之流,必不可加飘然远引之士。
豢:设围栏以谷物养猪。泛指喂养,饲养。搏:对打。笼:笼络。鼎镬:古代食具。象征权势。及:抓住。
龙如果可以被豢养的话就不是真龙,虎如果可以与常人对打的话也不是真虎。因此,爵禄可以引诱贪图荣华、希羡虚名之辈,但无法笼络淡泊名利、寡欲少求之人;权势可以抓住那些邀宠图利之流,但无法凌驾那些心地尊贵、崇尚自由之士。
可惜我们既不是“淡然无欲之人”,也不是“飘然远隐之士”;但反过来说我们是“荣名之辈”、“宠利之流”,也显然有失公允。时代毕竟是进步了,所以,爵禄和鼎镬的意义也远非明代可比。
难道我们不可以取爵禄、得鼎镬然后为民造福吗?只要本事够、心气足,管它什么爵禄鼎镬,先取来再说,我们不取,难道要给坏人留着?只是我们能够坚决不被他人豢养,也难以轻易被人搏倒也就行了。
心与竹俱空念同山共静
心与竹俱空,问是非何处着脚?念同山共静,知忧喜无由上眉。
着脚:落脚。念:心绪,心意,欲念。
如果人的内心跟竹子一样都是空的,试问那些是是非非怎么会在你心里存在呢?假如我们的心意与这深山一样寂静,那所谓的喜怒哀乐也就不会挂在眉梢了。
洪应明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内心里没有那么多的欲念,不去参与那么多的俗事,那么,怎么会有是是非非在你心里闹腾呢?
说实话,我们平时之所以总是还有很多的愤懑与不平,其根本原因也真就像洪应明说的那样——心里不空。
说起来也难怪,怎么能空得了呢?这是没办法的事。所以,我们只能尽量地把欲望控制在不贪恋的程度以内,这样也就减少了很多烦恼。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蜜饯:用蜂蜜或浓糖腌渍的果品。懿德:美好的品德。
清廉而能容人,仁慈但不昏昧,睿智而不苛刻,刚正但不失圆融。所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不疾不缓、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美好德能。
洪应明的这段话,我们都应该牢牢地记住。
我们自己做一个清廉的人,但也没必要事事处处要求别人也都跟你一样。也许有的人会有一点私心,但我们应该看到他在主要方面还是为公众做了很多好事……
仁慈应该是我们的基础心地,然而,仁慈的同时不要昏聩。心地仁慈的人往往容易好坏不分,稀里糊涂地宽恕了恶人和小人,这是用仁慈来伤害好人。
待人处世明察秋毫这是做人必须具备的,但同时也应该宽厚一些,不要太苛刻。人无完人,应该用博大的胸襟包容别人某些并非邪恶的缺点。
刚直应该是深藏于内心的看事标准,而不应该是外在的处世态度。心里的是非,应该用圆融的方式去实践。
快心之事败德之媒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只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损身败德之媒,只五分便无悔。
悉:都、全部。媒:媒介,诱因。
令人爱吃的东西,大多有害肠胃,吃个半饱就无碍了;让人兴奋的事情,大多诱人学坏,只要适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将来追悔莫及。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真够吓人的。如果真是能“烂肠腐骨”的毒药,那不用五分,一分也就要了人的命了。
所以,关于饮食方面的事情就不要听洪应明如何说了。到底什么食物对身体有益,以及吃几分为好,还是要听营养师或医生的。好在他老先生并不是在说饮食,而是借饮食之论来说做人之理。
“快心之事,悉损身败德之媒”这就是道理。什么是“快心之事”?能让人轻易上手,能让人痴迷的事情多为“快心之事”,比如打麻将、玩游戏,等等。这些事情都让人快心,但也容易使人在快心的同时丢掉很多有益的东西。玩物丧志已属必然,但玩物丧德也是经常的事情。这个不必举例说明大家也该明白。
因此,快心之事,还是应该尽量地节制。适当的娱乐对人的身心总是有好处的,但是只要一超过必要的限度,那就会改变娱乐有益的性质。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涉世祸胎杀身利器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祸胎,杀身的利器。只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庸:普通,平常,中正。混沌: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后来多用来指人性的本来状态,如淳朴、天真等。
狡诈的品性、怪异的习惯、违理的行为、邪奇的技能,这都是生活中的祸根。其实,只要品格中正、言行平常,就可以保持淳朴的本性而过上平静祥和的生活。
封建社会,统治者及作为其政权基础的文人官宦,都习惯或热衷于扼杀和限制人们的思想,对任何探索性的思维和行为都严加限制和攻击。洪应明的论调就有这样的意思。
然而,时代进步了,今天的人类是在探求未知中向前发展的。所谓学问需要求疑,科技需要假设,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敢于创新。现在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科技,莫不以繁荣经济为基础,求新求变求奇,“异行奇能”就是发明新科技的原动力。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许多奇异设想不断变成现实。尽管现代文明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难以解决,但想再回到农业社会时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那种原始的和平安定幸福中去,满足人们一种理想的憧憬与美化中的回忆是不可能的。
只是在现实生活中,那种无谓的奇谈怪论,阴谋怪习是不足取的,惹人讨厌的,不如保持一种常人的心态,安然地生活。
因出世上唯在善用
事到眼前,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因出世上,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
仙境:自由、快乐的境地。凡境:尘世。
一事当前,没有贪欲且少有挑剔的人就会心满意足如入仙境,反之,贪欲盛或喜挑剔的人就会陷入俗欲的煎熬;世上因缘和机遇很多,善于把握的就兴旺发达,不善于把握的就可能多灾多难。
“事到眼前,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洪老先生的意思是,有一点就该知足,我们百姓都来做一个穷鬼而知足成仙,而让权贵贪夫去做遍享物盛的凡人,我们在衣不遮体、贫困交加中享福,让他们在丰衣足食、荣华富贵中受煎熬。
“因出世上,善用者生机,不善用者杀机”,这话有道理。世间万物是变化无常的,机遇随时会降临到你眼前,就看你是否有一双慧眼和一颗立即行动的心。缘分也可能和你不经意间相遇,就看你是否善于把握。假如你与机遇失之交臂,换来的可能是继续平凡。如果善于在平凡中寻找机会,你想不成功都很难。
不必绝人以逃世不必绝欲以灰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静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出世:此指远离俗世。
涉世:此指参与社会事务。
绝人:断绝与俗世的往来。
逃世:逃避俗世。
了心:彻底排除了心中的非分欲念。
超凡脱俗静心修行之路,就在纷繁的俗世事务之中,没有必要极端地断绝与尘俗的一切往来而与世隔绝;彻底排除非分欲念的功夫就在于能否心静,没有必要断绝一切欲望而强使自己心如死灰。
摆脱世俗人情的束缚,并不是让你断绝与人来往,隐居起来就行。相反的是,取决于你在世俗生活中所持的生活态度。领悟心性的功夫,不是要杜绝所有的人生欲望,心如死灰,相反的是尽心竭力地修心养性,以保全人的纯真本性。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超俗与入俗是相对而论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超脱到不食人间烟火,因此,超俗并不是指人的身体,而是其精神。假如俗心不减,就算你远离尘世,不吃不喝又有什么用?
所以,入世才能出世,尽心才能了心,心中有佛,佛才有,也就是注重追求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在形式。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鸟噬人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肩鸿任钜:担当大任。“鸿”通“宏”;“钜”同“巨”。
鹰站着的时候就像睡着了,而虎走路的时候看起来像是有病,这些都是它们捕鸟吃人的手段。因此,君子应该心意深藏,韬光养晦,这样才能担当大任。
洪应明要我们立如假睡之苍鹰,形如装病之猛虎。有点可怕,但的确是成大业之所必需。
“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这是至理名言。当年刘备在曹操身边,若不是韬光养晦,只知种菜务农,装出一副胸无大志的模样,恐怕也就无法脱离曹操而入主巴蜀了。
今天,尽管时代进步了,但这方面的情况也一如既往,没有多大的改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诽之……”三国魏人李康在《运命论》里的这番话,好像是对中华民族的人才环境的永恒的描述。什么时候拿出来,都会与现实神奇般地契合。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谨记,并时刻检点,不要因为张扬而过早地被人“谋害”。
莫视寝石为伏虎勿疑弓影为长蛇
机动者,寝石视为伏虎,弓影疑为长蛇,此中浑是杀气;念息者,人手可狎海鸥,蛙声可当鼓吹,触处俱见真机。
机动:此指工于心计,爱算计人。狎:亲昵地游戏,撩逗。
心机狡诈的人,把静卧的石头当成猛虎,把杯中的弓影当做长蛇,到处都充满诡异不祥的气息;清心寡欲的人,可以同海鸥嬉戏玩乐,把嘈杂的蛙鸣当做悦耳鼓乐,随处都能体味纯真清新的快乐。
胸怀坦荡的人不会去管身边的是是非非,志向远大的人无暇思索宵小之事。唯小人与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澜,弄得人际关系紧张起来。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个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会造成俗话所说的“疑心生暗鬼”,本来毫无疑问的事也会弄出风波来。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荡对周围事物不存疑心,才能显露人类本性中的真迹。从这个意义来说,天地万物是善是恶,存乎我们的一念之间,一个人总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地生活,哪还有人生的乐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达开朗,也可能狭隘善妒,从中足见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雪消炉焰冰消日月在青天影在波
胸中物欲半点都无,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里空明一段自在,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空明:明亮而透彻。
假如内心淳朴,那么世俗的物欲就会像火炉熔雪、阳光化冰一般快速清除;如果眼界清明自在,那么就会时时感到皓月当空、月影拂波般的宁静与清爽。
据说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法眼、佛眼和慧眼。相比之下,人只有一双肉眼,因而看到的全是物质利益,所以心中的烦恼自然会很多。如能减少欲望,淡泊名利,在喧闹的市井中独自沉默,在横流的物欲中洁身自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便欲火自灭,坚冰自溶,便能活得自在、清闲。
苏东坡有一次去寺庙拜佛,和方丈一块静坐念功。功毕,苏东坡问方丈:“大师,你觉得我打坐时像什么?”方丈想也没想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存心想取笑方丈一回:“大师,知道你打坐时像什么吗?”方丈漫不经心地说:“像什么?”“一堆狗屎!”苏东坡取笑着说。方丈听后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苏东坡回来后把这事跟家里人说了,家里人听后说:“你并没有占便宜,方丈说你像佛,那是人家心中有佛,你说大师像狗屎,是因为你心中有狗屎,你心中有太多的尘俗。”苏东坡听了不禁哑然。
人只有真正的心无杂念,才能万物皆空。
前念不滞后念不迎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现在的人,总想做到内心清静没有杂念,却总也做不到。其实,只要忘掉过去的事情,而对将来的事情不预先妄做计较,集中心思把眼前的事情做完。这样,自然而然也就会进入心意专一、杂念尽除的境界了。
有些人习惯于懊恼过去,不满现在,梦想将来。总是把心思花在对未来的憧憬上,而对面前的事情却疏于把握、懒得处理。
他们不明白,过去的永远过去了,如果不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就没有必要躺在过去的错误之中哭天呼地。对于未来,我们固然应该憧憬、策划,但未来的结果如何终究还要取决于今天的努力。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从眼前做起。只有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才能保持过去的成果,同时又为将来的幸福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理寂则事寂心空则境空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
蚋:蚊子。
道理弄清楚了,事情的矛盾也就解决了。只把事情打发掉而仍然坚持错误观点的人,就如同把影子赶走而仍留着身形一样;心里没有欲念了,周围的事物对你来说也就是空的了。只刻意逃避或故意忽略周围环境而心里却仍存欲念的人,就好像摆了一堆膻肉而要赶走蚊子一样。
处理事务,一定要先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否则,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抓住主要矛盾。
心里没有了乱七八糟的欲念,那么,你所处的环境里的各种诱惑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欲念还在,就算你躲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最终也还是忍受不了欲望的折磨而重新回到能满足你欲望的地方。因此,外界对你是否能产生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你内心是否有与这种影响相匹配的欲念。
遇病而后思健之为安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
遇病而后思健之为安,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知其为死之因,其卓见乎!
蚤智:先见之明。蚤,指时间在先,与“迟”相对。如:蚤知之士,即有先见之明的人。
幸福:此句的幸福是侥幸得福的意思。
患病之后才想到健康的宝贵,陷入麻烦之后才明白无事的幸福,这都不是有先见之明;知道侥幸得到的幸福是祸患的根源,珍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这才是卓越的见识。
后悔,是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最多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说,后悔往往是人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路标。后悔一次,可能就成熟一次。
不过,如果你总是不断地后悔,而且,总是为了同一个或相类似的错误而后悔,或者,总是为了曾经的事情而后悔,那就不太妙了。
明知道不注意锻炼就容易生病,却懒得动弹,结果等到有了病,才知道原来健康是那么地美好;明知道没有麻烦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但却忍不住总去惹些不必要的麻烦,这些人,要么是心智不全,要么就是自制力太差。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了。
另外,洪应明认为,知道侥幸得到的幸福是祸患的根源,珍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是见识卓越的表现,我也同意这样的观点。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于“飞来横祸”要警惕,对“飞来横福”也同样应该慎重。
平居息欲调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
平居息欲调身,临大节则达生委命;齐家量入为出,徇大义则芥视千金。
平居:平日,平素。息欲调身:遏制欲望调理身心。大节:高尚的节操。达生:能参透人生,了解生命的本质。委命:寄托性命。徇:舍身。芥视千金:把千金看做草芥。
平时能克制欲望,修养心志,当面临以生死来决定大节之取舍的紧要关头,才能不贪生怕死;治家能量入为出、不吝不贪,当面临以贫富来决定大义之取舍的关键时刻,才能视千金如草芥。
人可以凭偶尔的机缘而成为恩人,但却绝对不可能凭此而成为英雄。英雄绝对不是突然产生的。能为大节舍命,肯为大义抛家,这样的气节和胆量必须经过长期的锤炼与培养。
大事如此,小事亦然。就算读一篇简单的讲稿,如果没有平日的训练和积累,突然跑到讲台上,你也难以流畅地把它读完。
所以,无论是品格还是能力,我们都应该在平时毫不松懈地磨炼。
耳根似飙谷投音心境如月池浸色
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俱谢;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着,则物我两忘。
耳根: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耳根为六根之一。
飙谷:飙,是自下至上的风暴。飙谷是大风吹过山谷。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洒下的银辉。
耳中听到任何事,都要像大风吹过山谷,一阵呼啸过后什么都不留下,这样任何是是非非就都消失了;心灵要像月下的清池,月光漫洒其中却不留任何痕迹,这样就能达到心意归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不单是指耳不听恶声,也包括心不想恶事在内,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两忘是使物我相对关系不复存在,这时绝对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现。可见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须除去感官的诱惑,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按现代人的看法,绝对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点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则何以判断是否反映外物了呢?
但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加强意志锻炼,控制住自己的种种欲望,排除私心杂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却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