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察乃懵懂之根朦胧正聪明之窟
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
聪明:耳聪目明。听得清、听得懂,看得清、看得懂;接受能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强。朦胧:模糊不清;愚昧;糊涂。懵懂:愚蠢,头脑不清楚,不能明辨事物。伺察:窥探,侦察,揣摩,不自信地反复审量。
真正聪明的人,在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总是表现得比较糊涂;真正愚蠢的人,在小事小非上总是狐疑不定精明异常。所以,小事精明是愚蠢的根源,而小事糊涂则是聪明的渊源。
过分的精明,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愚蠢。好多精明都是刻意的,是不自信的表现。
洪应明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就一般情形而言,的确如此。但不要错误地认为,“大聪明的人”就是真的不在乎小事的人。这种“朦胧”必须是有益的,而不是本来就看不懂。如果,你不能明察秋毫、不能知微见著,那么,你就不可能是个大聪明的人。大聪明的人之所以要小事朦胧,那不过是为了回避不必要的矛盾,或节省自己的精力而已。
留一步与人行减三分让人食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醴的,减三分让人食。此皆涉世安乐法也。
醴:甘甜。
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立身处世取得安全快乐的方法。
人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指对待敌人。而对待自己的同胞则完全不能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彼此谦让一点,事情反倒好办些。鲁迅说:“世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说:“世上本来有条路,走的人多了,反倒没了路。”大家都强行,路就给堵死了。“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永远都不是句空话。
好事情不要一个人独享。吃独食的人,大家都讨厌。过分自私自利的人,下场都不是很好。
若求业满功盈必生外忧内变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做绝,这样即使是创造万物的天地也不会嫉恨我,鬼神也不会对我造成伤害。如果对事业都追求尽善尽美,对功绩都希望登峰造极,即使不从自身发生变患,也必然会招来外部的祸端。
“满招损,谦受益”、“天道忌盈,卦终未济”,这些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方式影响很大。道家是以虚无为本,认为天地之间都是空虚状态,但是这种空虚却是无穷无尽的,万物就是从这种空虚中产生。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如长保。”而“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就会招致灾祸,所以历史上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才发出“汉三杰而已,萧何系狱,韩信诛夷,子房托于神仙”的慨叹。
人们凡事都求全求美,绞尽脑汁企图来达到这个目标。其实,不论何事都不应妄想登峰造极,因为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也就是有上台必然有下台的一天,事情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发生质的变化。
一件事成功了如果不及时总结,保持清醒头脑反而骄傲自满,沉溺在过去的成功之中,那么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它的反面。从另一个意义来讲,功业不求满盈,留有余地,也是一种处世方法,比如对于置钱财家业,求多求尽,对于功名地位,求高求上。本当急流勇退,却不知保持人的本性而成为守财奴,不知预先留几分余地才会安全,那么正应了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历史教训就会再现。
攻人之恶勿太严教人以善勿过高
攻人之恶勿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勿过高,当使其可从。
攻:攻击、指责。恶:指缺点、过错、隐私。堪受:能否接受。
责备别人的缺点时不可太严苛,要考虑到他人是否能承受;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要求太高,要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责备别人的缺点如果无视他的承受能力,那么,结果不但不会帮他改正缺点,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甚至能导致他对你怀有深刻的怨毒。
教诲别人时,要求不要过高,期望也不必过大。不要揠苗助长,也不要点石成金。应该有耐心,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将方法一点一点地进行。
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要感德,无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想方设法去争取功劳,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给人好处不要企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不遭怨恨就已经是立德了。
无功而邀功,那是无耻;有功而邀功,那是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公德;但这两样与既无功也无过比起来,似乎还是无功无过更好一些。当然,这种说法只适合于平民百姓。对于政府官员而言,无功无过,或者只求无功无过,那他就是个庸碌的白痴了。百姓花钱养这样的人,实在是愚蠢到了极点。
“与人不要感德,无怨便是德”,说实话,不被人怨恨就是最大的功德。就一个人的一生而言,不被人怨恨真的比什么功德都实在。问题是,不被人怨恨,总是比建立些公德要困难得多。
富贵宜宽厚聪明宜敛藏
富贵之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如何能享?聪明之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如何不败?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敛藏:敛含有收、聚、敛束等意,敛藏是深藏不露。
富贵人家待人应该宽厚,可是这些富贵人家却反倒刻薄寡恩,这是富贵其身而贫贱其德,如此下去怎么能长保富贵呢?聪明人处世应该收敛锋芒,可是这些聪明人却总是张狂炫耀,这是聪明其表而昏聩其里,有这样的毛病怎么能不失败呢?
“富贵之家宜宽厚而反忌刻”,至少在中国这是事实也是常态,中国的富人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是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然而,我却没有看到哪个富人因为尖酸刻薄而变得贫贱的。因为,没有证据显示人们会因为富人的刻薄而把他们当穷人一样地瞧不起,人们似乎并不在乎他们的品格,而只仰慕他们的财富。如果没有大规模的社会革命的发生,中国的富人永远是“忌刻”一族,也永远是尊贵一族。
“聪明之人宜敛藏而反炫耀”,这样的人其实是蠢人。不管你聪明不聪明,只要你到处炫耀,那就已经把自己变成蠢人了。所以,我们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但无端地炫耀就太没道理了。
福不可邀祸不可避
福不可邀,养喜神以为招福之本;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
喜神:和气的处世态度。杀机:害人之心;灾祸的可能及预兆。
幸福不可强求,只要坚持与人为善的处世态度,就是给获得幸福奠定了基础;灾祸难以避免,自己不存害人之心,也不忽略别人的害己之意,时时事事小心提防,这就是避免祸事的方法。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祸不可避”。应该明白,我们自己不存害人之心,也不忽略别人的害己之意,时时事事小心提防,这只能避免一部分灾祸。而有些灾祸则来自于其他方面,比如所居住地区的自然灾害、所处社会环境的无理欺压,等等。
因此,人若要最大限度地避免灾祸,还应该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从改造社会环境入手。
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宁拙毋巧。
愆尤:指责、问罪。
骈集:骈集就是接连而至。骈同“并”。
訾议:非议;责难;诋毁。
即使十句话说对了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但如果说错了一句,就会立刻遭人指责;即使十条计谋有九条都取得成效,也未必得到奖赏,但如果一条计谋未能奏效,责难就纷纷到来。因此君子宁愿沉默而不浮躁多言,宁愿显得笨拙而不愿卖弄智巧。
“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这都是令人恼火,但又绝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虽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古训到处飘荡,但人们在口诵古训的同时,却都怀着一副“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心肠。更不用说那些随时都要找你的毛病、要给你穿小鞋的人了。
针对这个现实,古人早就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应对之策。仅此一策,不知道救了多少人,也不知道造就了多少老气横秋、朝气全无的油滑之徒。
因此,洪应明的“宁默毋躁、宁拙毋巧”,我们不应该消极地加以理解。“宁默毋躁、宁拙毋巧”这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了,而是提醒我们做人要沉稳厚重。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轻易发表见解,轻易不言,言则必中;处理事务的时候,不要随便采取行动,一定要谨慎从事,不做则已,做必全功。
性气清冷受享凉薄气和心暖其福必厚
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气和心暖之人,其福必厚,其泽亦长。
天地之气:指气候环境。
性气:性情气质。
清冷:冷漠清高。
受享:所得到的福分。
凉薄:冷而浅。
大自然气候温暖则万物充满生机,天寒地冻则万象肃杀。因此,性情冷漠的人,所得到的感情回报也就很少。只有性情温和而又满腔热情的人,他的福分才能深厚,他所得到的惠泽才能长久。
性情冷漠的人,自然因无人亲近而倍受冷落之苦;但性情温和而又满腔热情的人,也未必就一定会福厚泽长。尽管如此,性情温和而又满腔热情还是获得幸福的必要前提。
古道热肠毕竟让人愿意接受,和和气气更是持家立业之根本。一个性情过于冷酷的人就如寒冬一般,使万物丧失了生机,这种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协助。“敬人者人互敬之,助人者人互助之”。可见社会必须互助合作互相尊重才能进步。
就创业而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人们必须互助合作才有更大力量。假如一个人心地枯冷,待人冷漠,那谁愿意和他精诚合作?这种人往往会在紧要关头陷入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
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
地至秽者多生物,水至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秽:肮脏,污浊。
泥土多粪肥,所以才多有植物,清水太洁净,所以难以养鱼。所以,君子应该有包容各类人品的胸襟雅量,不可以偏执于清高凌世的处世风格。
洪应明的这句话是对孔子思想的重述和升华。孔子曾在教导弟子子贡时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的意思是希望弟子对待品德有些缺欠、才能有些不足的人要尽量地宽厚。
后人不知道是领会错了孔子的本意,还是故意篡改,大多把这句话理解或解释成:做人要肮脏一点,糊涂一点。这就给那些想留好名又想放任一下自己的人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来是与恶人同流合污,却说这是怕水太清了而无鱼;见到别人的恶行而不加究举,就说这是怕太睿智了而没有朋友。反正是打着孔子颁发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招牌,既做脏人又留清名。
因此,“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应该这样解释:对不伤及原则的、有缺欠的言行,应该尽量地宽容,不要过分地表现与众不同的思想洁癖。
壮时任性老来病盛时胡为衰时罪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做的;衰时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兢兢:小心谨慎。
老年时百病缠身,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致;败落后所遭受的种种苦难,都是兴盛时作孽的报应。所以当功成名就、事业达到顶峰之际,君子要特别小心谨慎。
人到老年总难免要众病缠身,而这些病,大多都与青年时的不注意保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年轻的时候,仗着身体强壮,就饮食无度、纵欲任行而又懒得锻炼,严重地破坏了身体的正常机能,等到老了,所有的毛病就一起找上来了。
我们平时早晨或晚上到公园里去,看到在那里锻炼的,几乎都是老年人。这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年轻人都到哪里去了?仔细思量一下也就明白了,他们都在泡酒吧,都在轧马路,都在玩电脑,都在睡大觉……他们不锻炼,他们趁着年轻要玩个够、懒个够,等到老了好去住医院。
懒,是中国当代青年人的特征之一。我们懒得锻炼、懒得思考,但却勤于享乐、勤于胡思乱想。我们不锻炼身体,也不读严肃的书籍,我们只爱玩儿,我们只读杂志和八卦新闻。对别人解释曰:太忙!但事实上确实心思怠惰。
如此下去,不用等到年老,就可能百病缠身,并思想贫瘠。
成功之人并非都是品格成熟而优秀之辈。所以,就会有成功之后而得意忘形的。清代有段打油诗:“君子失时不失相,小人得志把肚胀。街前的骡子学马走,到底不如驴子样。”说的就是那些稍有成就便拽来拽去,忘了自己姓什么的人。
这种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做出些原来不敢做的事情,比如,对过去的上级或朋友颐指气使,对所有人都不屑一顾……等到事业败落,就变得如臭狗屎一般。没人怜惜他,也没人帮助他,他也就从此永无再度崛起之望。
人之短处勿暴扬人之顽愚勿忿疾
人有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愚,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
弥缝:修补、掩饰。
顽:固执愚钝。
别人有短处,要婉转地加以掩饰与规劝,如果当众揭露并加以张扬,就说明自己人品的低下,是用自己的短处来攻击别人的短处;对于冥顽不化的人,要耐心加以诱导和启发,如果愤怒地对其进行指责,不仅无法改变他的固执,也证明了自己的愚蠢和固执,这就如同是用愚蠢去开导愚蠢一样。
“人有短处,要曲为弥缝”,这的确是难得的美德,任何被你这样对待过的人,都会从心里往外感念你的恩情;反之,如果你发现了人家的短处就到处宣扬,那你对他的伤害之深是无可比拟的,你会因此而树立一个不共戴天的仇敌。而你在宣扬别人的短处的同时,也就成了一个轻贱的小人。
“人有顽愚,要善为化诲”,我以为,连“善为化诲”都有点多余。人家若没向你请教,你去教诲人家,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还容易给双方制造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除了他是你的下属、弟子或孩子,否则,就不好去多事。
对于那些你负有教诲义务的人,当然要“善为化诲”。
善人未能急亲恶人未能轻去
善人未能急亲,亦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恶人未能轻去,亦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
未能:不能、不合适。
急亲:急切与之亲近。
预扬:预先赞扬。
谗谮:颠倒是非,恶言诽谤。
媒孽:借故陷害人而酿成其罪。
对于好人,不必急着跟他亲近,也不必事先来赞扬他,这是为了避免引起坏人的嫉妒而背后诬蔑诽谤;对于奸恶小人,绝对不可以草率行事随便把他打发走,尤其不可以打草惊蛇,以免遭受这种人的报复陷害。
“善人未能急亲”,意思是说:与好人交往,应该是个自然的、循序的过程。至于“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我觉得,“预扬”当然不好,这显得你程度不够,然而“恐来谗谮之奸”,这种担心有点过分。
“恶人未能轻去,亦不宜先发,恐招媒孽之祸”,这可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的真言。
离弃恶人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危险的。我们任何针对恶人的行动,都要花足了心思才能做出决定。这就如同面对一条昂着扁头的眼镜蛇,稍一不慎,或打击不准,都将引来灾难性的后果。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任德怀恩尽属多余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纵做到极处,俱是合当如是,着不得一毫感激念头。如施者任德,受者怀恩,便是路人,便成市道矣。
合当:应该的。
任德:以为有德于人。
市道:市场、买卖关系。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人伦规范,就是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也是应当如此,不应心存一丝感激的念头。如果不是这样,施者自以为有德于人,受者自以为受惠于人,那就不是家人了,而是路上的陌生人,其间亲情关系,也就变成了买卖关系了。
洪应明的这段论述,可谓离经叛道。中国人一直是宣扬要记住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我们应该佩服洪应明的胆量,更应该佩服他理性的头脑和善良的心地。
父母总是向儿女诉说他们为了养育儿女付出了多少心血,历经了多少辛苦,这就如同商人向买主夸耀他在产品里倾注了多少努力、投入了多少成本一样,尽管不至于让人厌恶,但感觉上却总是有些异样。父母不为儿女付出心血、经历苦难,那还能做其他什么呢?同样,做儿女的倘若总是标榜自己如何孝敬父母,昨天给父母买了什么,前天给父母送了什么,并以此来让父母感念他的仁孝,这就像路人周济了别人之后又来向人家讨债一样地可恶。
难道父母养育儿女、儿女孝敬父母不是应该的本分吗?既然是本分,那么只是尽了本分又有什么恩义可以论道呢?我们爱儿女,只是因为我们爱儿女,不是因为他们孝顺;我们爱父母,只是因为我们爱父母,不是因为他们养育了我们。父母爱儿女,那是缘于天性的本能,儿女爱父母,是缘于后天与父母的相处。
所以,父母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永远不必讲什么恩义利害,只讲感情、感情、感情。他们之间只有感情是神圣的,其他的一切,若是讲了,就只能算是讨利的借口。
自省以辟众善之路尤人以浚诸恶之途
反己者,触物皆成药石,尤人者,动念即是戈矛,一以辟众善之路,一以浚诸恶之途,相去霄壤矣。
反己:反省、约束自己。尤:埋怨。浚:疏浚,导通。霄壤:天与地,云与土。
经常自我反省、时刻约束自己的人,日常接触的事物,都成了修身戒恶的良药;经常怨天尤人的人,只要思想观念一动就像是戈矛一样总指向别人。可见前者是开万善之途,后者是通万恶之路,两者之间真是天壤之别。
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内省”就是一种“反己”功夫。但是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是相反的,遇到了种种矛盾往往埋怨对方,碰见了冲突,总是指责对方,什么事总是自己对,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这种人对物质利益显得自私,在人际交往上同样自私。因为不能自省,因此,总觉得不平衡,总难进步。又如报纸上经常报道犯罪事件,有的人反对绘声绘影报道得太详细,认为如此等于在教有犯罪倾向的人去模仿作案。奉公守法的君子看到,却引为一大镜鉴,而对不知自省的人来说,就只知埋怨、指责或者看热闹。
道是公众常事学是家常便饭
道是一件公众的常事,当随时而接引;学是一个家常的便饭,当随事而警惕。
道:这里指道德。学:指做学问。接引:宣讲;使用。
道德是关系公众利益的事情,所以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正确使用;做学问是普通的家常便饭,应该事事留心学习。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于公众来讲,是每时每刻都要触及的。它对公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很深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随时关注道德规范与公众现实生活的关系。当道德规范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和抵触的时候,一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道德规范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随时而接引”。不然,就可能导致道德规范严重背离现实生活,而使其丧失应有的规范作用。做学问对于人来说,本来应该同吃饭睡觉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不应该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做学问,学问蕴涵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之中。我们应该时刻留心,从各个方面获取知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
持身不可太皎洁与人不可太分明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皎洁:光明,洁白。
茹纳:容忍。茹:吃,忍受。
做人不能太清高,各种污辱垢秽都要有胸怀来容纳;与人相处也不可太分明,善恶贤愚之人都要能包容。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肯定不会少,让我们看不上、瞧不起的人也会很多。如果我们对那些我们认为不够体面、不够洁净、不够良善的人都采取拒而远之的态度,那么,不但无法开创自己的事业,恐怕连普通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李斯曾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是高远的见识,也是博大的襟怀。
人有缺点也有优点,有短处也有长处,而看问题也有或偏或全的情况,有的东西我们以为是对的,可事实上却偏偏是错的;有的事以为别人错了,可实际上是因为自己认识能力的不足而冤枉了人家。
因此,洪应明要我们不要太皎洁,不要太分明,其实就有让我们做事要给自己留有余地的意思。
孔子教导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即便别人真的错了,或是真的肮脏、邪恶,我们也不妨从那里得到某种警戒。只要他们没有损害我们的根本利益,就没有必要拿出疾恶如仇的姿态。
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恃久安,毋惮初难。
拂意:不如意、不顺心。
惮:惧怕。
不要因为事事不顺而烦恼,不要因为事事称心而兴奋,不要因为长治久安便高枕无忧,不要因为创业时的艰难而心生畏惧。
一段时间的安稳谁都经历过,但一段时间安稳之后,就总是会有些波折出现。这里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有一条也许是我们没有注意的,那就是,我们在安稳的时候,没有想到如何来保持和巩固它,以致麻烦来了而毫无对策,只好仓促地接受挑战。
做任何事情,开始的时候都会遇到很多难处,所谓“万事开头难”嘛。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怀有畏难情绪,那么也许就难以克服这临门之难而永无成功之望了。
用人不宜刻交友不宜滥
用人不宜刻,刻则效劳者去;交友不宜滥,滥则贡谀者来。
滥:轻率,随便,不加分拣。贡谀:献媚。
对待下属要宽宏大量,不应过分严厉刻薄,如果太刻薄,即使想为你效力的人也会设法离去;结交朋友要选择而不要太滥,如果太泛滥,那些善于逢迎献媚的人就会设法接近。
对待下属要严格,但不必严厉。严格是实质性的要求,而严厉则主要是一种态度。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态度去处理,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严格的要求或许既有利于工作的完成,又有利于下属个人的成长,但严厉的态度尽管有时可以令下属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可有时也会使下属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再说,一味地严厉,也总有小题大做、没事找事的嫌疑。
所以,严厉的态度应该慎重地使用。下属有错,可以严肃地处理、处罚,但却采取温和凝重的态度,这样似乎更好一点。
待下属刻薄,这是绝对应该避免的。刻薄者必寡恩,寡恩者众叛弃离。这个不用多说,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做起来爱犯糊涂。毕竟,要想不寡恩,就得拿出钱来、拿出利来,这个可不是一般人能处理好的。
结交朋友不应该没有选择。朋友分很多类型:利友、情友、智友,还可能有狗友。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交他,心里一定要有个准谱儿。
利友,主要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结交的朋友。比如生意伙伴、政府专管部门的权力人物,等等。
情友,只是情意相投的朋友,并没有多大的利益纠葛。
智友,人格和智慧上彼此倾慕。
狗友,人格低下,但对我们却着实有用的人,给他好处,称之为友,但时刻防备着他。
总之,若要细分还会有好多类型,但大体上也就这几类。
洪应明说择友是为了防止“贡谀者来”,他老夫子是小看了择友的作用和意义了。只要你有事业、有势力,那么,你的大多数朋友都将是“贡谀者”,能把他们全赶走吗?
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欹器:一种装水的陶罐,水少时就倾斜,水一满就翻倒,只有水满一半时才端正直立。古代国君置于座旁警戒自己不可自满。扑满:储钱罐,有方孔,只能往里放不能往外拿,等钱存满了就打破它,钱就都出来了。
欹器一旦水满就会倾覆,扑满空无一文才得以全身。因此,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这句话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说:自满的人会招来损害,谦虚的人会受到益处,这是规律。后人把这句话奉为做人的圭臬。
一个人的自满,表现为心理的状态和言行的态度。
心理上的自满状态,会导致人丧失继续进取的兴趣,或者也会导致人疯狂地进取的冲动。不管是丧失了进取心还是异化了进取心,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忽视自我的检点,忽视周围的危险。言行上的自满姿态,就表现为得意洋洋或者不可一世。这恰恰是招人厌恶、引人嫉恨的典型嘴脸。
总之,自满对人的确没有任何好处。
怨因德彰仇因恩立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彰:明显,显著;表明,显扬。
人们心里对我们产生了怨恨,那往往是由于我们过分地强调了对他的恩德。所以,与其使人戴德,不如既不让人戴德也不让人怨恨;人们心里对我们产生了仇恨,那往往是因为施恩无度或不当。因此,与其使人感恩,不如既不让人感恩也不让人仇恨。
我们施恩于人,本意必须是要帮助人。帮助了别人就不要总是念念不忘,到处宣扬。彰显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实际上,是在帮助了别人之后,又开始在尊严与利益两个方面,给人家施加双重的压力。这往往会导致受恩之人,在受恩之后又对你怀有怨恨。这是何苦呢?
此外,任何事情正反两方面都是以矛盾的对立而出现的,有人说你好就一定有人说你坏,有人感谢你就会有人仇恨你,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罢了。所以,在生活中不要太计较别人对你的评价,只要自己凭良心做事,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应该从全局来着眼恩德与怨恨,而不能局限于少数几个人的道长论短。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发现别人用奸使诈而不说出来,遭到别人的侮辱不敬也不表现出来。这其中有说不尽的深意,也有用不完的好处。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这是一种至高至妙的做人功夫,也是一种难得的道德境界。
静静地坐在那里,笑眯眯地看着小人们挤眉弄眼、咬牙切齿地瞎忙活,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此外,这个态度,对实际的生活也有十分的益处。
古人处世待人讲究喜怒不形于色。被人欺骗当然有受愚弄的感觉,假如你立刻揭穿他,有时会招来意外之祸,因为对方可能在得意之时转为恼羞成怒加害于你;而遭受他人的凌辱,是更让人难堪的事。
所谓不动于声色,是指不危害社会公德的有原则的忍让,如为些许小事大动干戈是得不偿失的,在明显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被一时的怒气所激发也是不智之举。息事宁人,以退为攻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忍让退让需要有涵养,只有涵养深厚才能做到所谓“大量能空,不动声色”。
同功则相忌共乐则相仇
当与人同过,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可与人共难,不可与人共乐,共乐则相仇。
应当与别人共同分担错责,但不应当与人分享功劳,同享功劳则容易彼此排斥;可以与别人共同艰苦奋斗,但不可以与别人共同享受安乐,共享安乐容易互相仇视。
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一种理想的境界。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古语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中国历史上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做法,给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能共同患难但不能共同欢乐的现象,存在着很多有功就抢、有过就推、有乐就享、有难就躲的人。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人生在世也不过是短短的时光,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享生活才是最有意义的。
趋炎附势人情通患
饥则附,饱则翔,燠则趋,寒则弃,人情通患也。
燠:温暖,此形容富贵人家。
穷困饥饿时就投靠人家,吃饱了就远走高飞,遇到有钱的就去巴结,看见贫困的亲友就鄙弃不顾,这就是一般人所容易犯的通病。
古往今来,悠悠千载,“饥则附,饱则翔,燠则趋,寒则弃”一直都是世人之通习。尽管其中有许多无奈、几分理性,但人格的卑微和良心的淡漠也是一定的了。
“饥则附”,人在饥饿之时投靠可以让他吃饱的地方,这是理性的选择。就算是嗟来之食,为了活命,暂时忍辱而食之,也不能说就是人格低下。
“饱则翔”,吃饱了就走,这也没什么不对。任何恩惠都不应该是束缚人的枷锁,而受惠之人也没有必要因为受了人家的恩惠,就放弃自己选择生活的自由,更不能因此而成为人家的奴仆。但问题的关键是,你是怎么走的,是不是怀着一个感激的心情,你走的时候,人家是不是正处在危难之中;你走了之后,是不是仍然惦记着人家……如果不是,那么,你就是个忘恩负义之人,走到哪里也不会有长足的发展和幸福的人生。
“燠则趋”,趋炎附势,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是残酷的,生活的资源总是被强者或权势所垄断,一个根基浅薄的人,若想出人头地,甚至仅仅为了养家糊口,总是难免要依附某种权势才能如愿以偿。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谴责趋炎附势的行为。只要在趋炎附势的过程中,不过分损毁自己的人格,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也就应该把它看做是一种普通人的谋生方式。
“寒则弃”,这个是比较可恶的。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行为上,嫌弃或摒弃贫寒之人,这都是不能原谅的。而对曾经有恩于己的贫寒之人的嫌弃,那就应该得到诅咒和惩罚了。
意兴作为随作随止情识解悟有悟有迷
凭意兴作为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车轮;从情识解悟者,有悟则有迷,终非常明之灯烛。
意兴:兴趣。
作为:行为,做事。
不退之轮:佛教语,轮指法轮。佛家认为,佛法像轮,能碾碎山岳岩石和一切邪魔恶鬼,而且认为佛法之轮总是向前碾压,所以叫不退之轮(“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静。”——《维摩经·佛国品》)。
情识:有情绪色彩的见识。
常明之灯:佛教语,指本智的光明。
凭兴致做事,往往浅尝辄止、有始无终,这样如何能不断前进呢?怀着情绪色彩去理解道理,往往多有偏颇、似懂非懂,这样怎么能心明眼亮呢?
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做事有始有终,靠的是恒心和毅力,如果只是凭一时的热情去做事,那么热情一消失,事情也就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了。
我们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即使在做有始有终的事情时,开始也是凭着一股冲劲,干得很顺手,等干到事情的一半时,人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此时是最难熬的时候,也是最需要毅力的时候,能够渡过这一关,就算是成功了一半,在事情的后半部就会情绪平稳,一气呵成,这样才能享受到胜利后的喜悦。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尤其是年轻人要特别注意克服三分钟热情的毛病,锻炼自己的意志力。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不是一朝一夕、心血来潮所获得的,只有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追求,才能有重大的发现。
不近恶事不立善名
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要和气浑然,才是居身之宝。
道学:宋代儒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的哲学思想。
一个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为节义而受人毁谤;一个标榜道学的人,经常因道学而招人抨击。因此一个正人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坏事,也不标新立异建树名声,只是保持淳朴、和蔼的气象,才是立身处世的法宝。
做节义之人,应该说是君子的本分。如果笃信节义却又喜于到处标榜张扬,那不但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容易招来别人的攻讦。
标榜道学也是一个道理。你总是满口道学,那么人们就难免会以道学为题来难为你。
因此,君子不做坏事,但也不必要到处表现自己。
具有良好的品格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指导自己正确地生活与做事。
因此,修养出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然后,自然地做事、自然地待人、自然地生活是最好的了。
谗夫毁士寸云蔽日媚子谀人隙风侵肌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媚子谀人,似隙风侵肌,无疾亦损。
谗夫:用谗言陷害别人的人。毁士:陷害攻击别人。媚子:谄媚之人。谀人:阿谀奉承别人。隙风:通过缝隙吹进来的风。中医认为这种风最容易伤害人的身体。
被小人诋毁,就如点片浮云遮蔽太阳,不用多长时间就会真相大白;被小人阿谀,就像被隙风吹着,尽管当时症状不是很明显,但身体已经受了损害。
“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或许有些人被诋毁之后,不久就被昭雪,但总是有很多人冤沉海底,几十年、几百年也不见得申冤。
因此,我们不要因为“谗夫毁士,如寸云蔽日,不久自明”的愚蠢之见而放松了对“谗夫”的警惕。
“媚子谀人,似隙风侵肌,无疾亦损”,这个是千真万确的。高明的阿谀之人,其言语总是那么贴切、顺耳,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捧到云彩里。尽管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但事实上,在实践中,我们又都从心里喜欢听好听的。往往因此而中了小人的奸计,自己还浑然不觉。
勿逞所长形人之短勿挟所有凌人之贫
天贤一人,以诲众人之愚,而世反逞其所长,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济众人之困,而世反挟其所有,以凌人之贫,真天之戮民哉。
凌:欺压,虐待。
戮民:受过刑罚的罪人。指有罪之人。
上天让一个人多才多智,是希望他能教化众人,可如今这种人却依仗自己的才智来愚弄、戏耍众人;上天让一个人拥有财富,是让他周济困苦,可如今这种人却依仗这些财富去欺压穷人。真是天大的罪人啊!
一个才智超群的人,应该抱有服务公众的志向和品德。孟子引《书经》中一段话说:“天将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唯日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唯我在,天下何敢有越圾志。”就是说,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师傅,这些君主人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因此;四方之大,有罪无罪,都由我负责,天下谁敢超越自己的本分胡作非为?尽管这里含有替封建统治者张目的心思,但也指出了一个社会精英所应具备的“天职”意识,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不信天命,这是正确的。但有才智的人,利用才智来愚弄公众;拥有财富的人,利用财富来欺压平民,冥冥的上天也不会答应。这个上天是谁?就是那些被愚弄、被欺压的人。
民意如天,天意难欺!
守口不密泄尽真机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蹊。
邪蹊:指不正当的小路。
口是心的大门,守口不严,心中机密就会全部泄露;意念是心的腿脚,如果防范不严,就会摇摆不定走上邪路。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不是说着玩儿的。有很多血淋淋的教训在前面。
《隋书·贺若弼传》记载:贺若弼的父亲贺敦,为人武勇忠烈,耿直敢言,在北周担任金州总管。
当时朝中有个大臣,叫宇文护,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贺敦很看不惯,经常在众人面前指责他的不是。宇文护大为恼火,恨之入骨,于是借机诬陷,将他判处了死刑。
贺敦临刑前,招呼儿子贺若弼上前,告诉他说:“我惨遭横祸,都是因为祸从口出,说话没有顾忌的缘故,你不可不牢记这个教训。”说完,拿起锥子就刺贺若弼的舌,直到出血为止,借以告诫他以后说话要小心谨慎。
贺若弼最初还能牢记父亲血的教训,几次躲过杀身之祸。后来,他的功劳越来越大,而得到的封赏却不如别人多,他就牢骚不断,说长道短。最终,因私下与人议论隋炀帝奢侈,在64岁时惨遭杀害。
所以,我们平时说话一定要注意对象和分寸。
“事到万难须放胆,人非知己莫交心。”这话值得我们好好思量一下。
自老视少可消角逐之心在瘁视荣可绝纷华之念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在瘁视荣,可以绝靡丽纷华之念。
瘁:毁败。靡丽:近乎糜烂的奢华艳丽。
以老人的目光来审视少年的抱负,可以打消争强好胜、不停奔忙的心思;从没落世家的角度去看荣华富贵,就可以断绝追求奢华生活的念头。
从老年的成熟看年轻的浮躁,从今天的衰败看过去的繁荣,用换位思考法,你就能明白一些道理。
有的年轻人踌躇满志于自己的创业计划,不辞劳苦,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筹措到第一笔启动资金,脑海想象着这个伟大计划执行后的美好明天,不禁暗自得意。于是,不再仔细考察和规避市场中的风险。最终,当计划全部搁浅而又身陷其中的时候,才仰天叹息,后悔当初没有听投资家的建议。
同样的事情,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想法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人曾对年轻人和老年人对时间的感受做了总结:“年轻人的一天好短,一年好长;老年人的一天好长,一年好短。”其实,老年人也曾年轻过,可以说他是用一生的时间悟得了生命的真谛,可又悔于人生不能重新再来,于是只好把经验留给年轻人,但拥有时间的年轻人又不会相信老人的经验,只好重蹈覆辙。其实,生命中,只要我们能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名利和声色的虚幻了。
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
波浪兼天,舟中不知惧而舟外者寒心;猖狂骂座,席上不知警而席外者咋舌。故君子身虽在事中,心要超事外也。
兼天:滔天,形容波浪极大。猖狂:肆无忌惮。咋舌:惊吓得说不出话来的样子。
波浪滔天,坐在船中的人并不知道害怕,反而把站在船外的人吓得胆破心寒;酒宴中有人酒醉骂人,同席的人并不知道警惕,反而把站在席外的人吓得目瞪口呆。因此,君子即使身处是非旋涡之中,但心智却要时刻超然于事外。
做事情,尤其是自己已经比较投入的事情,应该经常提醒自己跳出来,冷静地审视一下,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之所以总是看不清楚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被搅在事务当中。只有跳出来、退一步,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观察和分析所面临的事务。苏东坡的这首诗,应该给我们应有的启迪。专注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专注一定要以清醒为前提。脱离了清醒的专注,是容易导致致命错误的痴迷。
尘许十檀彻底香毫端鸩血同体毒
尘许十檀彻底香,勿以微善而起略退之念;毫端鸩血同体毒,莫以细恶而萌无伤之芽。
尘许:尘:古代计量单位,十埃为“尘”;许:表示大约的数量。稍许,几许等。
十檀:一种珍贵的木材,味香。如:檀香,黄檀、紫檀、青檀。
毫端鸩血:鸩,一种鸟,羽毛血液有剧毒。古人用其泡酒而成毒药。
一点点香味也表示有檀的存在,因此,不要因为好事的迹象不明显就轻易放弃;鸩鸟羽毛的末梢和它的血液一样都有剧毒,所以,不要认为坏事的端倪不显著就动侥幸之心。
刘备临终给儿子刘禅留下了一道遗诏,其中就有一句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惜,刘备的话并没有教导得了自己愚蠢的儿子,却影响了千千万万个“两氏旁人”,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好事就是好事,无论它多小,它的后面都蕴涵着深厚的善意,也与巨大的成功有着紧密的联系。行一善或许觉不出什么,但行百善,就成了伟大的功业。
坏事就是坏事,就算它毫不起眼,它也体现了一副丑恶的心肠。做一恶可能不会受到惩罚,可做百恶,就必然招来天人共戮。
不虞之誉不必喜求全之毁何须辞
不虞之誉不必喜,求全之毁何须辞。自反有愧,无怨于他人;自反无愆,更何嫌众口。
不虞:出乎意料。自反:自我反省。愆:过错;罪过。
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赞誉,不要为此而欢喜;受到了求全责备的指责和毁谤也不用辩解。自我反省一下,问心有愧,就没有理由怨恨别人;若无过错,那就让别人随便说去吧。
意外地被人夸赞了一番或得到了什么荣誉,高兴一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不要过分当真,别就此真的以为自己很了不起。
可是,对于“求全之毁”则一定要小心对待。如果人家说得不差,那么就抓紧弥补,不要在口头上狡辩,狡辩的下场更惨。倘若人家冤枉了你,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若是没有伤及具体的利益,也不涉及原则问题,就不要去辩解。在这种情况下辩解反而会把问题搞复杂了,应该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