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20

第20章 拨乱反正勘宋柴

对于北宋柴窑,有人呼谓宋仿柴器,或称之后周官窑。予以为,还是叫做北宋柴窑来得妥帖一些。

当前人们习惯于侈谈宋仿柴窑,究竟成因,无外乎两条:其一,对于柴窑分期的认识尚未深入人心,以往不仅后周柴窑难得一见,偶尔发现几件宋代柴窑器物,极容易被误作后周柴窑看待;其二,在民国鉴赏家的著作中,曾有笔墨提到宋代仿制柴窑的情形,以致以讹传讹,留传至今。

“既有后周柴窑存在,也有北宋柴窑的存在”乃属事实。在事实面前,达成共同遵守的鉴赏规则就成为正当与必须。予以为,勘定北宋柴窑亟待拨乱反正,似由以下四理促成:

第一,拨乱反正符合社会心理。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件元代钧瓷时,没有人会叫它作元代仿宋钧,直呼“元钧”就可以了;同理,称呼明代龙泉窑的作品,断代时都只管叫它“明龙泉”,不会有人画蛇添足地称呼其为明代仿宋代龙泉窑。单纯从收藏心理层面来讲,假定将一件本是当年创作设计的器物,而称呼其为摹仿前朝制成品,造成对器物本身名誉贬损不说,收藏家个人也会倍感不悦。

第二,拨乱反正需要科学精神,遵循实事求是。北宋柴窑的从设计到制作,从烧制到铭记,无论是釉色、器形,或是款识,可以说与至今发现的后周柴窑泾渭分明,少有相似处,仿制依据明显缺位。

第三,拨乱反正必须立足于客观情势,站得住脚。当有人拿来一件印有宋代宫名款的柴窑器物,硬要将它说成是后周器物,自然无法自圆其说。同样,对于这类器物,先前本就不存在仿制路径,却要定为当时仿品,究竟有何意义呢?

第四,拨乱反正宜早不宜迟。适逢正在开展的网络柴窑大讨论,收藏家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柴窑器物步履蹒跚地登堂入室,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如果初期不争辩清楚,任由一种不确切的称名泛滥开去,形成业界集体无意识,将来拾掇起来势必会要大费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