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南辛赏柴
33241400000072

第72章 装饰技法夺天工

诞生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后周柴窑,集装饰和制作工艺于一身,称得上我国古代陶瓷艺术宝库中的一只奇葩。后周柴窑的装饰技法,有剔划花、范模成型兼印花、贴花、捏塑、镂空多种。与专以造型取胜的龙山蛋壳陶相比较,在艺术表现手段方面,两者既有相似之处,更有差异之分。单纯从其器物表层莹薄这一点看,后周柴窑无疑是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黑陶文化中借鉴吸收了宝贵的艺术滋养。

精妙的镂空装饰,是后周柴窑与龙山黑陶的共同特征,其相似之处在于均能在1毫米左右厚度、半干的坯体上走刀游刃,镂雕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图案来,着实惊煞天人。与龙山黑陶单层镂空有所不同,后周柴窑的外壁尽管也极尽镂刻之能事,还能够与内腔形成间壁,透视出里面的若干层次,繁花织就的外层,包裹并屏障着内部结构。这种巧妙复合,不仅增强了器物的抗压性,使得薄胎器质得到较好维护,同时也提升了器物的精美程度。从形象思维到表现手法,不难看到,后周柴窑偏重于写实,常以人物、野兽、花卉、植被、山峦、云彩等为具体描绘对象,而龙山黑陶多是采用较为规则的圆形、菱形、楔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水滴形等抽象图案。

相对而论,后周柴窑的剔划花手法使用的比较少,采用的是花卉、游鱼等变形纹饰;而龙山黑陶则惯用特殊的划花工艺,即在坯体砑光之后,剔地划出几何纹饰,与乌黑发亮的器表形成视觉对比,明显增加了器物的装饰效果。

见于贴塑方面,龙山黑陶,除有鼓钉、盲鼻等贴塑外,鸡冠耳、环形耳等捏塑装饰工艺屡见不鲜。而后周柴窑自然要丰富许多,如儿童、莲蓬、蕉尾、蝉足、象鼻等,捏塑拎耳的式样繁多,经发现有牡丹花耳、菊花耳、南瓜耳、犬首耳、鸾鸟耳、喙具钩耳、游鱼耳、兽面耳等不一而足。通常会使人意识到整体塑造,贴成补充;贴塑难分、完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