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超越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
33282200000013

第13章 不拘一格来学艺

每一个聪明的员工都知道,职场处处有老师,拜一切人为师需要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到最新的行业信息,最直接的工作经验,以及最重要的人脉关系。如果拘泥于形式,自然无法领略到不同老师的不同经验,也就无法感受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现代竞争要求你善于拜师,善于学艺,以便让成功之路更加丰富多彩、畅谈无阻。

哲学家爱默生说过:“一个聪明的人能拜一切人为老师。”

拜一切人为师,前提就是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来学艺,吸取众人之长,补充个人不足,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学习的好办法。

明朝大学问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只要有机会学到新的观点、新的知识,他就会拜人为师,甚至拜自己的弟子为师,想方设法去学习。据史书记载,朱熹为了广开言路、不拘一格向各方人士学习,即使正在梳头,听到有人来访,也会抓住头发就迎出去;即便正在吃肉,有宾客来访,马上吐出肉,亲自去为宾客开门。他常常和各阶层客人促膝长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拜每位有见解和主张的人为师,就算是他的弟子,只要提出了新的见解,他马上就会称弟子为师。朱熹谦虚好学的精神,很快传到四面八方,各地饱学之士纷纷登门拜访,互相交流理学心得和新知,为他继承发展理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一生学习的经历恰恰说明,学习的方式不拘一格。职场竞争中,讯息万变,值得学习的人和事太多了,如果拘泥于形式,自然无法领略到不同的成功经验,也就无法感受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

有人曾经对销售行业“师傅带徒弟”的现象做过评论,认为这种机械呆板的做法过于保守,不利于人才培养。所谓“师傅带徒弟”,指的是新人进入公司后,由公司指定一位工作年限长的人辅导他,让他尽快适应工作和环境。这种做法有许多弊端,一是限制了新人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能力,二是不利于彼此之间展开竞争。诚然,当一个新人进入职场时,眼前肯定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如果过早为他指定师傅,无异于限制了他学习的范围和动力,而且,念于师徒之情,他也不便于与公司老人竞争,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如果采取拜一切人为师的态度,采取不拘一格的学习方式,结果就不同了,视野随之开阔,适应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开展工作会灵活多变,这有什么不好呢?

张军是一家装饰公司的项目经理,小戴是他手下的一名装修工人。一次,在为张军负责的一个单位的办公大楼装修饰时,采购员由于收受回扣,以次充好,购进大批假冒名牌产品的伪劣木地板,没有经过验收,工人就卸下货让货主走了,由于对木地板不是很内行,张军也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在装修过程中,工人小戴发现了这个问题,悄悄向张军作了汇报,张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时请来专家进行了鉴定,停止使用并退回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使公司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通过这件事,张军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一有空就请小戴给自己讲解识别装饰材料真伪的相关知识,并拉着小戴去各个建材市场亲自鉴别,以提高自己鉴别的能力,很快,张军就成为了鉴别建材的行家里手,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小戴也被张军推荐到质量监理科当了副科长。

我们再看另一个事例:

林伟是一家台湾专业激光标刻公司的员工,他谈到向竞争对手学习的经验时,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市场上看到一只手表,很引起我的兴趣。一般手表的底壳是冲击出来的,但这只手表底壳是用雷射处理的,做出来的光泽度和别人存在很大区别,比别的手表亮很多。我当时非常好奇,很想知道他们怎么做的。但总不能拿着别人的商品在店里抠来抠去吧。所以就买下了这只表,人民币3000多块呢。其实那个款式我不喜欢,到现在也从没有带过。拿了表回来,我们就对底壳做了一系列测试,最后研究出来他们的处理方法。现在这种雷射处理技术,已经广泛使用了。”

林伟笑称自己的成功是由于随身带放大镜。确实,细心观察,不拘一格,可以随时随地发现最新同行技术,能够从同行或者非同行处学到很多知识。

林伟接着谈了他的第二条学习经验:“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既要有竞争的意识,又要有合作的观念。平时,经常会碰到客户有很大的订单,一家公司接不下来,我们就会去找品质、制作工艺相仿的同行,大家合作来做这个订单。而这个合作的过程,更是一个大家相互学习技术的好机会。而且,也能从其他行业中学技术。以前我们总以为激光技术只会用在加工业,后来发现还能拓展到很多别的领域,就研究其他技术,不断在工艺上模仿和超越别人,不断把市场这个饼做大,自己也就能吃到更多。”

林伟的成功说明,处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里面,就需要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来学艺,这样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改进技术,争取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下面讲一个偷师学艺带来事业转机的事例,对我们不拘一格向竞争对手学习很有启发。

春节刚过,从事政工工作多年的雷放,由于企业改制,就面临了重新竞聘上岗的选择。比起那些名校的高才生和研究生来说,雷放觉得自己文凭太低了,以前从事的又是政工工作,没有什么实际生产操作经验,唯一让他有些底气的是,他曾悄悄地跟着机械师学了很久的机械使用调试技术。

在竞聘会上,一块招牌让很多和他一样从事政工工作的员工“不寒而栗”,招牌上书:谢绝政工人员。很多竞聘者很想上前投递竞聘报告,但“拒招牌”像一道无形的路障。主管的理由是:招收政工人员,公司要花费更大的用人成本,他们没有实际生产操作经验,企业不是培训机构,有实际生产工作经历的人能给企业很快地带来效益。即使觅不到合适的人,这些岗位宁愿空着。

雷放转到竞聘台前时,看了竞聘岗位简介后,眼睛一亮,觉得自己有戏;更让他振奋的是,设备调试员竞然和他的竞聘意愿趋向一致。他果敢地上前,递交了自己的竞聘申请。主管漫不经心地翻了翻后,顺手往那个招牌上一指,说道:“你是知道的,我们对政工人员不感兴趣。”雷放执拗地说:“主管,公司不是要招设备调试员吗?我正是这个岗位的最佳人员。”主管几天来还从未接待过这样自命不凡的应聘者。可能是物极必反吧,主管要他说说自己的理由。问了公司印刷设备的型号后,雷放更兴奋了,这正和自己悄悄跟机械师学习操作调配的设备同类。于是,雷放侃侃地说明了这套设备的进口期、使用年限、生产范围、印刷滚筒的配置、常见的运行故障,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油墨等。当提到一些很专业的问题时,招聘主管竟然有些支支吾吾,莫衷一是。情急之下,只好当面打手机向管技术的副总请教,并介绍了雷放的情况。20分钟后,终于传来了好消息,雷放当即被初步录用。

谢绝不等于拒绝。在用人单位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现实的情况下,要跨越譬如“有经验者优先”等求职障碍,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学习,要能拿出别人不具备的绝活,也需要抓住一些难得的悄悄学艺的机会,真正潜下心来,做个有心人。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自身的某些劣势转化为优势,就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面对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每一个想取得成功的职场中人都希望在自己头上接通天线,广泛接收来自各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并努力地学习和掌握它们。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视野。弗兰西斯·培根说过:“我们要像蜜蜂一样,既强调独立的辛勤劳作,又重视从外部吸收营养用于丰富自己,才能形成自己富有创见性的东西。”每一个聪明的员工都会发现,只要用心观察,身边处处有老师;只要用心思索,学艺的方式就有许多种。拜一切人为师,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向他们学艺,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和职场,才会获得最新的技术和无限先机。

人生是一场赛跑,不到终点谁也不知道结果。好的开始也许是成功的一半,但是请记住,赢在终点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