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虽无一定模式,但有规律可循。从古至今,有许多名人雅士喜好养生,并根据自己多年的养生实践经验,总结了自己之所以长寿的秘诀。这些养生秘诀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医圣张仲景:四季饮食养生法
医圣张仲景(150-219年),原名张机,东汉涅阳(今河南邓州市穰东镇)人。他除了精通医术外,对防病养生也颇有研究。
张仲景认为,四季饮食养生应该做到“两五配四加新鲜”,就是指饮食中的主食为五谷相兼,粗细搭配;副食中菜肴的性昧和烹制的味道要五味适合;所用饮食要与四季气候特点相结合,食品原料都要用新鲜的。
具体做法是:
春季:主食主要选用甘凉性的小麦加工成各种面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主要选用辛甘之品,如葱、香菜、韭菜、胡萝}、、花生、圆白菜、鸡肉、猪肉等。
因春天气候温和,人体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多用辛甘食品,以助阳气,利于代谢。配用甘凉主食,可防阳气太过。
夏季:主食用甘寒性昧的小米,配用面食、稀粥常加些绿豆;副食主选甘酸清润之品,如青菜、番茄、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
夏天热,阳气盛,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之品,可清热祛暑,甘酸又可化阴而保护阴气,切忌辛辣之品,免伤阳气;常吃大蒜,防伤脾胃之阳。
秋季:主食、副食均用甘润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以面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
副食除各种蔬菜外,要多吃各种水果,肉粪食品用些猪肉、兔肉、河鱼等。
秋季气候凉燥、多吃甘润之品可生津润燥。烹调味道以清淡为主。
冬季:主食用甘温性味之品,如玉米、高梁米面食,搭配些米面,稀粥中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应具有滋阳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品选用甘温助阳之品(羊肉、狗肉、鸡肉等)。可以温补阳气,又避免化火而阴阳失调。烹制的食品,味道应五味相配,禁忌偏食或多食。
医圣张仲景自古至今是世医的楷模,他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四季饮食养生方面所提出保健养生法是依据中医理论而制订的,至今仍有积极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现代医学和营养学的发展,有关饮食疗养的理论和方法日臻完善,遵古而不泥古,研发了一系列适宜人体的保健食品。随着基因工程及海洋生物品工程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较以前大大延长。因此,对食疗养生者来说,我们应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养生理论,全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做一个“长寿翁”。
药王孙思邈:运动养生法
孙思邈,又被称为药王孙天医,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生,也是运动养生的实践家。
孙思邈少时日诵千余言,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佛教经典。隋文帝时曾推拒当官。及唐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叹其容色甚为年少,故知老先生为有道者,诚可尊重。
他总结了古代的临床经验和医家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还总结出养生法,主要内容如下: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祛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转;搓手36下,将发热的掌心敷上眼部,顺时针转动,再逆时针转,各转5~6圈。可以强化眼部供血,纠正近视和老花眼。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轻轻松松慢幔做36下。这动作可以通上下颚经络,帮助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骸骨退化。
漱玉津(玉津即津液、口水)
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转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再做一下。
2.口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时,尽量想像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口水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经常做这动作,可以强健肠胃,延年益寿。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然后放手,应该有“卜”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掌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别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卜”有声。每天临睡前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面干洗
1.搓手36下,暖手以后上下扫面。
2.暖手后双手同时向外画圈。
这动作经常做,可以令脸色红润有光泽,同时不会有皱纹。
头常摇
手叉腰,闭目,垂下头,缓缓向右扭动,直至恢复原位为一次,共做6次,然后反方向重复。经常做可以令头脑灵活,防止颈椎增生;不过,动作要慢,否则头会晕。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左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助治消化不良,预防和减轻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掌心发热后两手交叠,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再逆时针转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常散步
挺直胸膛,轻松地散步。最好心无杂念,尽情欣赏沿途景色。民间有个说法:“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虽然有点夸张,不过,散步确实是有益的运动。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这动作可以强化膝头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要由双脚做起。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提肛,即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这动作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脚常搓
两手大拇指轮流按压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常常做这个动作,可以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各种头痛。此外,脚底集中了人体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按脚可以强化各器官,对身体有益。
药圣李时珍:药膳养生法
中医养生倡导防重于养、未老养生的未病思想,这正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中医养生中的“天人合一”“阴阳调合”以及“知常达变”的养生方法是养生的恒古宝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养生思想。
李时珍的养生学说博大精深,而且所示方法具体,药膳养生为其精华。李时珍力推药膳养生。药膳,筒而言之,就是把食物和药物按一定的比例搭配在一起,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一种具有食疗作用的色香味俱全的特殊菜肴。通常以蔬菜、禽畜肉类、蛋类、乳类及水产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适当的药物。这是中医“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理论产物。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借食力,食助药威;既具有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洽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
李时珍主张用不同性质的食物,来纠正或调理人的体征或病态,通过调节生理平衡,来防止生病,对已经出现的寒、热、虚、实等情况,及时采用食疗加以调治。
1.寒则热之
如寒症刚有,一可通过辛温来发散,头痛发热,取连根葱白2根,煮米粥喝,并加少量的醋热饮,以发散外寒;-是补虚以散寒,如脾虚阴亏,可取炼牛髓、胡桃肉、杏仁泥各200克,山药250克,炼蜜500克,捣成膏状煮熟服下;三是温中以散寒,如炒乌豆能治月经不调。
2.热则寒之
如小便热淋,可选用寒凉品性的食物,取生藕汁、葡萄汁、生地黄适量混合到蜂蜜里,每次温服一小杯;如是实热,肺病出血,可取鲜百合捣汁和水喝下,也有用百合煮汤喝;虚热咳嗽,口干,可取青高梁米煮粥,加入甘蔗汁,有清热作用。
3.实则泻之
如肺心喘促,可取杏仁10克去尖、皮,捣碎后煮米粥。李时珍主张食药配合,互为辅佐,一是先攻后养,以药攻下邪气,随后以食物修补正气,常用米汤、米粥补胃养气;二是消减药物的毒性,如治疗头痛、头风,取附子与绿豆一起煮,绿豆煮熟后放弃附子不用,只服绿豆。
4.虚则补之
根据虚实表里、气血阴阳,选择对应食品,如治肝虚浮肿,取猪肝尖3块,绿豆1撮,陈米1碗,煮粥吃。
5.注意禁忌
一是食物之间的禁忌,如吃瓜类禁止吃油腻大荤,以防滑肠腹泻;消化不良;二是药物之间的禁忌,如服中药煎剂时,禁止吃猪肉、猪油、狗肉、羊肉等动物脂肪,禁止吃葱、蒜、香菜等腥躁之物。
在李时珍诸多的养生方法中,他特别推崇药粥养生。粥,从宫廷宗教寺院到民间,由治病到养生,由晨食到晚餐,宜老宜幼,宣男宜女,宜虚弱强身,宜老来益寿。粥最适宜年老虚弱者食用。
大诗人白居易:坐禅养生法
静坐养生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道家从坐功修炼内丹,佛家谓之坐禅。久练此功,对祛病、健身、强脑、养性、延年都有显著作用。我国古代丈人白居易、杜甫、苏东坡、陆游、欧阳修以及近代的郭沫若等人对静坐都有高深的修养和造诣。
其中,白居易以坐禅养生获得高寿,享年75岁,这在唐代堪称寿星。那么坐禅养生有何科学依据?
佛教中禅宗修炼很注重“戒”、“定”、“慧”三学,提倡“因戒成定,因定发慧”,要求“四大皆空”断除一切烦恼。而坐禅技术首先讲“静”、讲“空”。
首先,因为坐禅是通过调身、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禅就是习定;习定是佛门僧众修身养生的方法,故此习定在佛教中称为坐禅或禅法。习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7
《南华真经·在宵》中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无形,无摇汝神,乃可延生”。这种习定坐禅养生法实质就是一种“静养”。
佛教教义推崇的“七静”即平静、安静、宁静、定静、真静、虚静、灵静,都是为了使坐禅者的形与神在多层次的静养中获得养生效应。这种静息境界还使坐禅·者享受到脱离琐事烦扰、精神归于淡泊恬静的愉悦,进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悦中陶冶性情,这种精神愉悦的养生境界使诗人白居易在《在家出家》-诗中生动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跌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其次,坐禅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还在人类和动物中发现诸多有力证据,中国佛教协会的资料表明,僧人中长寿者远远高于帝王,据统计,僧人中长寿者所占的百分率比长寿的封建帝王所占的百分率要高出10倍以上。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竟如此悬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禅习定自有独到的养生之功。
在封建帝王中,武则天能突破“帝王寿短”的怪圈,享年82岁,也得益于坐禅习定:史载武则天从小随母信佛(其母享年92岁),善能坐禅入静,入宫后又到“感业寺”为尼三年,可想而知其“结跏趺坐”功深老到;以后当女皇执掌朝政时仍不忘常常瞑目静息、调身调心追求延年益寿。
在现代,西方科学家也曾经研究证实:习性恬静的鹦鹉可活到8岁以上,而习性躁动不安的同种鸟类鹪鹩只能活4年左右,其缘由是恬静动物消耗体能少、生命体在恬静中得到良好的休养调适。还有龟之长寿缘于静伏蛰眠少食也是静息养生的证明。这些事实正如明代著名医学养生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所述:“心欲求静,心静而神亦静,神静而达养生之通衢也。故绵静者延年,躁动者夭寿。”
大文豪苏东坡:四当养生诀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古人大都寿命较短,五十已属老年。而大文豪苏东坡虽然一生坎坷,备受流放、牢狱之苦,他却安之若素、超然洒脱地活到了65岁。在那种条件下,苏东坡能活到花甲之年,这与他自创的“养生长寿方”有着紧密的联系。
有一天,一个朋友前来向苏东坡求墨宝,并希望求教养生之道。苏东坡慨然应诺,挥笔写下“无事以当贵,早寐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他的朋友看后,满脸疑惑,苏东坡大笑道,养生长寿之道全在其中!
无事以当贵: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禄,不要留恋官场富贵,也不要将荣辱得失看得太重。《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观。因此应将精神从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来,用于维护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为“贵”。
早寐以当富:指的是良好的起居习惯,比金银珠宝更为宝贵。古人云“睡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能睡者,能食,能长寿。”如睡眠不足,过度劳累,曰久便会耗气伤血,进而损及五脏,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安步以当车:指人莫贪图安逸,肢体不劳,而应多以步行来替代骑马或乘车,多运动可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著名养生家华佗也提倡人体应该多活动,他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涌,病不得生。”
晚食以当肉:人应该感觉到饥饿方可进食,不要吃得太饱。《寿世保元》提倡:“食惟半饱无兼味,酒至三分莫过频。”这也是古人关于“饮食有节”的经验之谈,言之有据,施之有效,若过饥过饱、过热过冷、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则形坏而寿天。
苏轼的“四当”养生经,与现代医学所揭示的道理有很大的一致性,仍然可以作为现代人的养生之道!
全国名中医:王瑞麟长寿法
河南省90岁的全国名老中医王瑞麟,是卫生部命名的第一批“全国名中医”,以医术高超而闻名。王老先生衣着朴素,精神矍铄,说话时手舞纷飞。究竟是什么让他常葆青春活力?谈到养生,王老微笑着说,我的养生法就是:别着急,莫生气。脑要用,心要静。私无争,喜均衡。欲长寿,必运气。
别着急,莫生气
他解释说,“气”为百病之源。现代实验表明,当一个人心平气和时,他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是澄清透明的;悲愤时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气时有紫色沉淀。当把这种紫色水注射到鼠身上,几分钟后,鼠就死了。由此不难看出,经常生气的人难以长寿。
王瑞麟说,他推崇的是“责己养心”法。即不要老想着别人对不住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不足。把所有人都谅解了,不愉快的事都忘了,就不会生气了。
脑要用,心要静
老年人多用脑,脑会越用越灵。退休这三十多年里,王老每天三四点钟起床,看书、抄写《中华本草》、练功,至今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清晰,与人交谈三四个小时不累。心静就是要学会放弃,不该管的事不管,不该操的心不操,这样才好养病修身。
私无争,喜均衡
王老说,一个人只要淡泊名利,少去争名夺利,就不会伤身了。
欲长寿,必运气
他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主要归功子他所练的“三宝功”。
王瑞麟老人认为,练功到一定程度,能使人体阴阳平衡,机体自我修复的能力增强,从而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比如他摸索出的“三宝功”的补法、泻法、和法,都是通过气息调理,来缓解疼痛的。
具体来说,补法吸气长,呼气短,可以缓解心前区因供血不足引发的疼痛;泻法吸气短,呼气长,能缓解痉挛性疼痛;和法是平呼平吸,可缓解一般疼痛。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练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目的。
国学大师季羡林:“三不主义”养生诀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寿终时年达98岁。如此高龄,但季老在生前却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笔耕不辍。那么,季老到底有什么养生秘诀呢?经多方了解,原来精力充沛、身体顽健的季老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一一“三不养生法”,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
一、不锻炼
说起不锻炼,人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其实,季老反对的只是那些为了锻炼而锻炼,除了锻炼之外,似乎就没别的事可做的所谓的“锻炼主义者”。他认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是工作,如果将大量时间用于锻炼身体,这对他来讲实在是本末倒置。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有时也忙里偷闲地到北大未名湖畔去散散步,以松弛身心,养精蓄锐。季老一生勤于思考、笔耕不辍,这对人的大脑来讲,正是最好的锻炼方法,季老到晚年还思维敏捷,常常写出备受赞叹的佳作与巨著,这与他平时的锻炼是分不开的。
二、不挑食
至于不挑食,在饮食上季老一贯的做法是不挑食、不忌口、不吃补品。他的早餐,总是简简单单的几样:几片烤馒头或面包片,一碟花生米和_杯清茶。午、晚两餐也是以素菜为主,较少肉食。一碗绿豆小米粥,就是老人眼中的美味佳肴了。季老的家人还经常将烤好的馒头片放在他书房的一个饼干盒里.以作季老工作饥饿时的应急之需。季老这种不挑食、不忌口的饮食习惯,使他平时所吃的食物品种多而杂,从而保证了各种营养充足,均衡补充于身体。
三、不嘀咕
不嘀咕指的是季老心胸开阔,从不去纠缠那些想不开的事。季老说自己“心里没有负担,胃日自然就好,吃进去的东西都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和利用。再补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同时,对于寿命的长短,老人也从不嘀咕。他所期盼的只是多做一些对祖国、对人民有利的工作。季老从不刻意追求养生之道,但在长年工作中形成了这套极具个人特点的养生法。虽然斯人已去,但这套朴素简单的养生法,却对我们有着太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