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和节制房事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之,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引起早衰。
慎起居强于善服药
中国的传统起居养生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早在二千年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一段有关起居养生的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第一,起居为何不是琐事是大事
熟悉三国故事的人也许都记得这样一个细节:司马懿从蜀使那里打听到诸葛亮早起晚睡、事必躬亲、吃饭很少等一系列有关生活起居的情报后,就断言这位蜀丞相活不长了,结果不出他所料,不久诸葛亮便与世长辞,卒年才54岁。司马懿能作出正确预言,说明他有这样的养生体验:如果长期不注意起居调摄,费神太过,营养不足,势必损害健康,缩短寿命。
起居者,指人们生活中一切有关生活的事项。大至居处房室之选择,环境之优劣;小至日常作息行止、卫生习惯、言谈举止等。现代一般包括在个人卫生,也有部分属环境卫生的范畴。
对这些生活“琐事”,古人早就给予了重视,认为这些事关系到人体健康,以至于寿命之短长,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中就有相当概括的总结,指出人体之所以犯病,失去健康,“本非由天”,而是“身手自造”,来自于自己对生活不检点所致。
第二,古人良好的超居习惯
中医认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息息相关。根据四季特点,春宜晚睡早起,缓缓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宜晚睡早起,戒郁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宜早睡早起,安定志意,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睡晚起,静秘神志,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
其实,不仅四季节令,就是昼夜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也有一定影响。《内经》上说,一日之中,早晨阳气始生,日中而盛,日暮而收,夜半而藏,其变化与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规律是一致的。因此,顺应四季和昼夜的更替规律来调摄起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
“体欲常劳”,经常参加适当劳动,可以强壮体魄,健全精神。但过度劳作则耗气,正气耗散,病邪容易乘虚而入。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给疲劳和未疲劳的猴子同时注射等量病菌,结果疲劳的猴子被感染得病,未疲劳的猴子却安然无恙。这表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印证了祖国医学关于“劳倦致病”的理论。
过劳固然影响健康,但过逸同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长期养尊处优,安逸不劳,会使气血郁滞,生命力减弱。《内经》提出“不妄作劳”,既反对“久行”、“久视”等只劳不逸,也反对“久坐”、“久卧”等只逸不劳。
在看待劳逸问题上,古代名医华佗认为:“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过:“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些见解都说明:有劳有逸,劳逸适度,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之中。
重视节欲保精以求延寿,是中医起居调摄的一大特色。历代养生家认为,“精、气、神”是人身“三宝”,而“精”又是宝中之宝。明张介宾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说明“精”是生命的基础,亦是健康和长寿的保证。
中医主张节欲保糟,但不赞成禁欲养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而产生的正常情欲,不可禁绝。男女相需好比天地相合,是自然界阴阳调和的一种表现,而禁欲则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所以《三元参赞延寿书》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
起居之道除了上述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和节制房事外,还涉及睡眠卫生、衣着寝处、沐浴洗漱等内容。
第三,善服药不如慎起居
我国传统的养生经验表明,重视起居调理,经常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胜于看病吃药。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指出:“善养生者,保守真元,外邪路气不得而干之。至于药饵,往往招徕真气之药少,攻伐和气之药多。”苏东坡也说过:“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于已病之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服药不如慎起居”确实是养生的至理名言。
杨力教授提示
以上都是古人至为宝贵的生活经验,在养生学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尽管在现代社会里,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与千余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养生原则,对我们仍然有着积极的启迪作用。
杨力教授答疑
问:近期刚结婚,所以性生活次数比较频繁。最近感觉夜里难以入眠,而且食欲也不太好,这与纵欲有关吗?
答:确实与纵欲有关。肾乃生命之本。纵欲伤精,而精生于肾,精伤则神伤。中医认为,欲不可绝,但也不可纵,应适当加以控制。如果有条件,可以经常补充优质蛋白,如牛肉、黄豆、牡蛎、海产品等。
作息规律,百病不侵
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众所周知,人不能没有睡眠。明代学者陈继儒在《珍珠船》中说:“睡是眼之食。七日不眠,眼则枯。”其实,这眼枯是全身衰弱的病态表现,而不仅仅是眼枯而已。
睡眠故事的启示
我国古代有关睡眠的故事很多,这里讲一则“长眠”的故事。《宋史·陈抟传》记载:他“曾到华山云台观修道,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当问及为何能睡如此许久不寤的道理时,陈说,他不争世俗名利,只是“向青山顶上,白云堆里,展开眉头,解放肚皮,且一觉睡,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这种被称为“唾仙”的人不敢说没有,因为据说古代的吐纳导引术练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时,确能酷似动物冬眠一样,长期不食不动,呈现气息几绝的状态,前面已提到这个问题。
世界真奇妙,上面这种情况即便真有;在亿万人中也难找到一个。绝大多数人都逃脱不了“日兴夜寐”、寤寐有序的规律。所以元代李冶在《敬斋古今》中说:“大抵昼作夜息,人之常也。是在昼则当有经营之事,在夜则当无系滞之虑。精神资禀,虽各不同,然用之得其常,则于其不同之时亦得其常;苟用之不得其常,则一切反是矣。”也就是说,不按照这个昼作夜息的规律去做,就会出毛病。清代的李渔说得更直截了当:“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强筋。如其不信,试以无疾之人与有疾之人合而’验之。人本无疾,而劳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则眼眶渐落,而精气曰颓,虽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是睡?乃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
在这里,古人把睡眠对人体健康保健之重要意义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了。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睡眠是人体高级神经中枢一种保护性的抑制状态。此时,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均处在降低状态,心率、呼吸均变慢,血压降低,代谢也降低,细胞得到休整,疲劳状态消除。
正是对睡眠在养生保健方面重要意义的认识,因而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如何保证高质量的睡眠,以达到发挥其最大的养生作用,有相当多的论述,值得我们注意。
杨力教授答疑
问:近期不知什么原因,总是难以入眠,请问怎么可以促进睡眠?
答: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入眠:
1.仰卧揉胺。每晚入睡前,仰卧床上,意守丹田(肚脐),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稍加用力揉腹,一边揉一边默念计数,揉计120次;再换用左手逆时针方向同样绕脐揉120次。
2.踏豆按摩。用绿豆500克,置铁锅中小火炒热,倒入脸盆中,同时将双脚洗净擦干,借盆中绿豆余温,用双脚蹂踏绿豆,边踩边揉。每天睡前1小时开始蹂踏,每次30分钟左右。
3.拍打涌泉穴。每晚睡前洗脚后,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脚涌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脚涌泉穴120次,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胀痛为宜。即可驱除失眠,安然入睡。
4.卧位气功法。取右侧卧位,枕头适中,全身轻松自然,双目闭合,舌尖项上腭,意守丹田。由鼻孔慢慢吸气,使整个腹部膨胀,再从鼻孔徐徐呼出,至全腹收缩。连续坚持2周,一般失眠即愈。
先睡心,后睡眼
“先睡心,后睡眼”是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推崇的睡眠方法。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十分讲究睡眠养生。他说:“凡眠先卧心,后卧眼。”清代著名养生家石成金说:“凡睡下就要一心安慰思睡,不可复想其他事物,只有‘先睡心’三个字,即是极妙睡功。”
医学家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的老寿星,活了一百多岁。孙思邈十分讲究睡眠养生,在《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中说:“凡眠先卧心,后睡眼。”也就是说,睡前屏除一切喜怒忧思、烦恼杂念,放松精神,做到恬淡虚静,内心安宁,静躺使大脑处于轻松状态,合上双眼,梦意就会翩然而至。
第一,为何先睡心
事实上,心不睡的人是无法安眠的,要想心睡,先要心静。要想做到心静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不思考任何事情。不思考就静坐,它是针对失眠者的脑神经“开关”不能在短时间内关闭,即不能很快入睡的特点,采用的一种过渡方法。“先睡心,后睡眼”的“心”指的是大脑,如果你的脑神经细胞不能进入睡眠状态,尽管你的眼闭得严严的,还是睡不着。“静坐”的作用在于帮助你的脑细胞进入睡前准备价段,达到“入睡”状态,然后入睡,此种方法对众多失眠者有所帮助,不妨试试,使睡眠不好的人尽早达到良好的睡眠状态。
第二,怎样睡心
也许有人会问,睡觉还分睡心和睡眼啊?的确,睡觉的过程可分为两个步骤:一为睡心,一为睡眼;宋代学者蔡季通在《睡诀》中指出:“睡侧而屈,觉正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他将睡觉的全过程解说的非常详细。
首先是要注意睡姿,卧床的方向。药王孙思邈认为,人卧时最好采取东西向,而“头勿北卧”即反对南北方向的卧姿。国外医学家指出,头脚南北方向,顺应地球磁力线者,睡眠较好。但也有医学家指出,这种南北向的睡姿在老年病人中导致脑血栓较高的发病率。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诫“寝不尸”,即仰卧方式不好。多要求“睡如猫”,“睡如狗”,也即侧卧。
到清代,曹廷在《老老恒言》中更提出:“食在必欲卧,宜右侧以舒脾之气,食远,则左右胥宜。”不管他对右侧卧如何解释,但生理学上,说这有利于食物从胃送入十二指肠,对偏处在左侧的心脏也较无妨碍。所以古人的见解是可取的。
第三,怎样做到一夜安眠
古人非常强调睡眠之前热水洗足,以保证一夜安眠。这种习惯在唐宋已普遍流行,宋代温革《琐碎录》说:“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爱国诗人陆游对此曾作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诀,稚孙渐长解烧汤。”足见其受益不少。
古人认为,足上有全身各经络循行,由、此可影响全身状态。尤其是足心的“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重要穴位之一。洗脚时,可按摩此穴,中医认为心与肾互相交通,所谓“水火既济”,可保持生理上的协调。用温水暖足,也有利于下肢血液循环,帮助入睡。可谓好处无穷。
再者,古人十分强调“先睡心,后睡眼”。一般人总以为上床后,眼皮一闭,自然可睡矣。
事实上,古人讲究“先睡心”,就是要求睡眠前把脑子(心)的万千思绪都加以摒除。不把它弃隙,入睡是难乎其难的。心神不定,即便眼皮闭上,也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有过失眠的经历,有的人失眠,就通过狠狠闭眼的方法强迫自己入睡。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行不通。失眠是起于“内心”,许多人失眠是由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较大,心理矛盾冲突多,而自己又不会调节情绪。所以,只有首先“睡心”,然后“睡眼”,才能进入真正的睡眠状态。其睡眠的过程,“睡眼”是标,“睡心”是本。
为了提高睡眠的质量,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我们的祖先还十分注意睡眠的环境,其中除房屋条件等外,枕头是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俗话说,“高枕无忧”,好像枕头高就有利于健康,其实,这不符合养生要求。
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引述《显道经》说的“枕高肝缩,枕下(低)肺蹇”之后,恰如其分地指出:“酌高下尺寸,令侧卧恰与肩平,即仰卧亦觉安适。”这是十分符合科学要求的,“高枕”、“低枕”,都可造成不良后果,古人早有明示。
总而言之,古人对睡眠在养生方面的重要意义,是早有深入而充分的认识的。只有睡得好,才能保证身体康健无忧。
杨力教授答疑
问:哪些食物可帮助入眠?
答:凡是具有安神功效的食物都可帮助入眠,如小麦、小米、猪心、羊心、大枣、百合、核桃、莲子、桂圆等。比如用小米煮粥睡前喝下,较易安然入睡。
劳逸适度,健康常驻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绝对的“动”或“静”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因此,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逸,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
第一,过劳的危害
劳和逸虽说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但过度劳累就会损伤精、气、神、形,导致正气虚衰,减寿而多病:若过度安逸,如长期不活动、懒散不用脑、睡眠过多、性活动抑制等,则会使人气血雍滞,体内代谢废物堆积,心理压抑,最终导致肥胖和患病,其衰老过程也会加速。因此,劳和逸均应适度,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对壶、相互协调的辩证统一关系。
孙思邈在《备急于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就是主张劳逸要“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在人生过程中,绝对的“静”或相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适用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经常合理地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精神、神经、内分泌、心血管、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等。
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现代实验证明,疲劳能降低生物的抗病能力,易于受到病菌的侵袭。
其次,益智可防衰老。“劳”不仅指体力劳动,而且还包括脑力劳动,而科学用脑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面。科学用脑,就是用脑的劳逸适度问题,它要求人们勤于用脑,注重训练脑力的功能和开发其潜能,又要注重对脑的保养,防止疲劳作业。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由于惰性的原因,往往容易犯∽懒于动脑”的毛病。因此,应大力提倡善于用脑,劳而不倦,保持大脑常用不衰。
现代研究证明,一个人经常合理地用脑,不但不会加速衰老,反而有防止脑老化的功能。实验证明,在相同年龄组的人群中,经常用脑和不用脑的人相比,能够经带性合理用脑的人脑萎缩少,空洞体积小。因而得出结论,经常性合理用脑,可以预防衰老,增加智力,尤其是能够预防老年痴呆。
第二,过逸的危害
反之,如果劳逸失度,就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地危害。劳动本来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劳伤过度则可内伤脏腑,成为致病原因。《庄子·刻意>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劳役过度,精竭形弊是导致内伤虚损的重要原因。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劳倦与内伤密切相关。李东坦在《脾胃论》中提出,劳役过度可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医宗必读》说:“后天之本在脾”。因而脾胃伤则气血亏少,诸疾蜂起。叶天士医案也记载,过度劳形奔走,驰骑习武,可致百脉震动,劳伤失血,或血络淤痹,诸疾丛集。人到老年,气血渐衰,尤当注意劳逸适度,慎防劳伤。
贪逸无度,气机郁滞。过劳伤人,过度安逸同样可以致病。《吕氏春秋》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富贵之所以致也。”不难看出,过于安逸是富贵人得病之由。清代医家陆九芝说:“自逸病之不讲,而世只知有劳病,不知有逸病,然而逸之为病,正不少也。逸乃逸豫、安逸之所生病,与劳相反。”《内经》中所提到的“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即指过度安逸而言。
“久坐伤肉”,“久卧伤气”,直接指明了安逸可以致病。久坐之人因缺乏全身运动,消化功能减退,以致气短乏力,影响肌肉的发育。睡眠虽是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有效手段,但睡眠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过多的睡眠会使气血运行缓慢,令人肢体困软,志气昏坠。研究发现:每晚睡眠超过十小时的成人,其死亡率比每晚睡七、八小时的人高80%,且多数是心脑血管病突发。这可能是因睡眠时间过长,血液得不到充分运行,导致血栓形成的缘故。可见,贪逸不劳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正确处理劳逸之间的关系,对于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而劳与逸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劳与逸的形式又具多样化,所以应当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养生学家主张劳逸结合,互相协调。或劳与逸穿插交替进行,或劳与逸互相包含,劳中有逸,逸中有劳,只有劳逸协调适度才会对人体有利。
杨力教授答疑
问:我是一个坐班族,由于长期坐着上班且缺乏锻炼,所以出现了颈房酸痛、腰肌劳损、下肢麻木浮肿、全身乏力等症状,请问有没有适合坐班族锻炼的运动?
答:以下几种锻炼方法,既可以在工作时锻炼,也可在锻炼时工作:
梳头:用木梳从前额至头顶部向后部梳刷,逐渐加快。梳时不要用力过猛以防划破皮肤。这样可刺激头皮神经末梢和头部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消除疲劳、强身和促进头发生长的效果,对脑力劳动者尤为重要。
空抓:双手在空中反复抓捏,不仅能使手灵活,而且能改善上半身的血液循环,还可祛肩部酸痛、颈椎病和偏头痛,尤以对肩周炎的效果更为明显。
练眼:用眼工作时每隔半小时,远望窗外一分钟,再以紧眨双眼数次的方式休息片刻,也可做转动眼珠运动。这样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
摇头晃脑:颈部由颈椎关节、血管、肌肉韧带等组成,摇头晃脑可使这些些组织得到活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脑部的供血,还可以减少胆固醇在颈动脉血管积沉的可能,从而有利于预防高血压、中风及颈椎病的发生。
咬牙切齿:“咬牙切齿”可以拉动头部肌肉,促进头部血液循环,进而起到清醒大脑、增强记忆力的功效。
踮脚尖:平时在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后下肢酸胀、乏力时,可采用踮脚的方法健身。因为,踮脚时双侧小腿后部肌肉的收缩挤压,会促进锻炼者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环,可防止下肢静脉曲张。
寒头暖足,康健长寿
通常情况下,冬季养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叫做“寒头暖足”。“寒头暖足”不但是我国历代养生保健领域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而且也是我国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原则。
据记载,“寒头暖足”最早出自《脉法》,已历时2100年,其原文为“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暖足”这四个字,既是我国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
第一,怎样寒头养生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但对健康不利,甚至会成为致病因素。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过:“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又说:“冬日冻脑……圣人之常法也。”
茌现实生活中,做到“寒头”很简单,就是在冬天坚持用冷水洗脸。不少人一年四季始终用冷水洗脸,有人甚至先打上一盆冷水,事先吸足一口气,将整个脸部浸泡入水中,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反复几次;再将双手浸泡入水中数分钟,然后再用毛巾蘸水清洗脸部。这样做既可以润肤明目,又可醒脑提神,还可驱寒,真可谓一举数得。
另外,长年坚持用冷水洗脸,还有预防感冒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冬季气温低,人体最易患感冒,将脸和双手浸泡入冷水之中,可迫使鼻、脸部位血管收缩乃至上身血管收缩,这样就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御风寒的能力。
此外,保持头部低温还有助于安眠,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但有些入冬天怕冷,喜欢用被子覆盖头面睡眠,这样既妨碍呼吸新鲜空气,又会使头部温度过高,对人体健康是有害无益的。应当遵循“寒头”的原则,尽早改变这种不良的睡眠习惯。
与“头为诸阳之会”相反,足部则为阴气重地。《内经》说:“阴并于下,则足寒。”民间亦有“寒气从脚上起”之说。《备急千金要方》说:“每年农历八月一日后,即微火暖足。”下肢最受寒邪入侵,所以平时多注意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经常针灸或按摩足三里和涌泉穴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让热气温遍全身,以驱寒防病。
脚与脏腑中的肾关系最为密切,故有“肾主两足”之说。而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主藏精气,因此,人之脚就好比人体之根。人老足先衰,脚寒百病生,所以“养树护根,养人护足”。
《黄帝内经》中曾说:“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猝)寒或手足懈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每(年)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可见,护足对保证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怎样暖足养生
暖足的具体措施就是热水烫足。严冬季节,不少人喜欢用炉火烤足,这并不科学,容易导致足部皮肤皲裂。最好、最科学的做法是先用脸盆准各半盆热水,旁边再准备一个热水瓶,然后双足入盆浸泡,水温宜高一些,但必须忍受得了,并以不伤足为原则。每次濯足最好在20分钟以上,水温低了就从热水瓶中倒入一些高温的水,使水温始终保持热烫。
研究表明,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脚掌受凉可反向地引起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从而导致机体的抗病能力明显减弱,积压各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使人伤风感冒或引起咽喉炎、气管炎等。热水泡脚,可较快地扩张人体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从而使呼吸道黏膜内血液中的白细胞及时地消灭侵入人体的细菌和病毒,使人体免受感染。
足浴还能预防腿部、脚部疾病的发生,经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静脉曲张,而足浴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环,使腿部静脉血及时回流,有利减轻腿的静脉淤血,防止下肢静脉曲张。
洗脚时,多动脚趾有好处。祖国医学认为,大拇趾是肝、脾两经的通路。多活动大拇趾,可舒肝健脾,增进食欲,对肝脾肿大也有辅助疗效。第四趾属胆经,按摩之可防便秘、肋骨痛;小趾属膀胱经,能纠正妇女子宫体位。所以,足浴后按摩脚底、脚趾具有重要的保健医疗作用。尤其对神经衰弱、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肾虚腰酸腿软、失眠、慢性支气管炎、周期性偏头痛、痛经及肾功能紊乱等都有一定的疗效或辅助治疗作用。
杨力教授答疑
问:吃哪些食物容易引起湿热呢?
答:湿和热是中医病因病理学中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临床上,这两种病因又经常混合在一起,引起疾病。经常食用下面一些食物可以引起湿热:
1.月饼或其他高糖食物。
2.酒精类饮料。
3.汤圆、糍粑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4.肥肉、油炸等高脂肪食物。
5.经常不必要的大量饮水,尤其是大量进食冷饮。
6.长期过食辛辣煎炒等燥热的食品。
睡前洗脚,疾病不找
中医学家认为,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可使双足温暖,若同时加以按摩,还能起到刺激穴位、舒经活络、气血通畅的作用,从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脏腑的功能,达到防治杂病、延年益寿的功效。天天洗脚,延缓衰老;睡前洗脚,无疑是一副补蓟。
第一,热水泡足的养生意义
在我国,几乎所有人都有睡前洗脚的习惯。为什么人们要在睡前洗脚呢?只是为了卫生吗?其实不然,睡前洗脚与人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
睡前泡脚的好处很多人不在意,觉得睡前泡不泡脚对身体健康没有多大的关系,其实睡前泡脚好处是非常多的。如大文人苏东坡说得很形象:“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闯钟鼓。”民间对睡前泡脚的俗语也有很多,如:“睡前热水泡脚,胜似常吃补药。”充分说明泡脚胜似吃补药。如:“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皮包水是指晨起喝水,水包皮指的是睡前洗脚,晨起喝水和睡前洗脚是养生保健的良好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连接人体脏腑的12条经脉,其中有6条起于足部,脚是足三阴之始,足三阳之终,双脚分布有60多个穴位与内外环境相通。如果能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促进气血运行、调节内脏功能、舒通全身经络,从而达到祛病驱邪、益气化淤、滋补元气的目的。
此外,人的失眠多梦以及疾病的产生,都是脏腑功能失调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衰或偏盛的状态。用热水洗脚,如同用艾条灸这些穴位,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颐养五脏六腑,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的作用,因而具有催眠和祛病健身的功效。
我国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他82岁时,还坚持睡前用熟水洗脚。他曾作诗云:“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啄亦未忘,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晓汤。”
我国有首民谣说:“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由此可见,洗脚具有极大的保健功能。
那么,为什么睡前洗脚具有催眠及健身作用呢?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脚掌上密布着许多血管,用热水洗脚能使脚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供给脚部更多的养料,使脚腿部新陈代谢旺盛。此外,热水有温和的刺激作用,由于脚掌上无数神经末稍与大脑紧密相连,刺激脚心上的神经,可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使人感到脑部舒适轻松,不仅能加快入睡,使睡眠加深,当然还可以有效地消除一天的疲劳。
第二,足是人的第二心脏
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有无数的神经末稍与大脑紧密相连,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经常用热水洗脚,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从理疗学的观点看,热水洗脚是一种浸浴疗法。洗脚时,水温以40~50℃为宜,水量以淹没脚的踝部为好,双脚浸泡5~10分钟。同时,用手缓慢、连贯、轻松地按摩双脚,先脚背后脚心,直至发热为止。这样,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末稍神经兴奋,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增强。如能长期坚持,不仅有保健作用,还对神经衰弱引起的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如在浴水中加入某些药物,还能防治感冒、脚疾、冻疮和关节痛等症。
杨力教授提示
实践证明,足浴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可靠的自我保健方法。故我国民间素有“睡前一盆汤,疾病不来沾”的说法。
杨力教授答疑
问:秋季睡眠有何忌讳?
答:秋季气候凉爽,人们睡眠的气象条件大为改善,但如果不适当加以注意,睡眠质量将会大受影响。所以,秋季睡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忌睡前进食。这将会增加肠胃负担,易造成消化不良,有害身体,还会影响入睡。睡前如实在太饿,可少量进食,休息一会几再睡。
二忌饮茶。茶中的咖啡碱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兴奋,睡前饮过浓的茶会因之而难以入睡,饮用过多的茶会使夜间尿频,影响睡眠。
三忌睡前情绪激动。睡前情感起伏会引起气血的紊酿,导致失眠,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所以睡前应力戒忧愁焦虑或情绪激动,特别是不宜大动肝火。
四忌睡前过度娱乐。睡前如果进行过度娱乐活动,尤其是长时间紧张刺激的活动,会使人的神经持续兴奋,使人难以入睡。
五忌睡时多言谈。卧躺时过多说话易伤肺气,也会使人精神兴奋,影响入睡。
六忌睡时掩面。睡时用被捂住面部会使人呼吸困难,身体会因之而缺氧,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
七忌睡时张口。睡觉闭口是保养元气的最好方法。如果张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气和灰尘会伤及肺脏,胃也会因之而着凉。
一日不睡,十日不醒
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性抑制,可以维护生命的正常节律,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充足的睡眠可以使疾病逐渐好转、机体康复,就是这个道理。实践也证明,经常睡眠不足会使人体生物钟正常运行功能失调,使人体的正常生活节奏紊乱,出现早衰、早老,时间长还会引发多种疾病。.
第一,何为“一日不睡,十日不醒”
著名中医涂晋文认为,充沛的睡眠是一个恢复体力、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长期睡眠不足,生命就会逐渐衰竭,直至死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睡眠的重要性不亚于饮食和氧气,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不睡,十日不醒”,就是说,如果一个晚上没有好好休息,那么即使睡十个晚上都难以补回来。
第二,睡眠的现代研究启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是新陈代谢活动中重要的生理过程。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睡眠不足,不但身体消耗得不到补充,而且由于激素合成不足,会造成体内环境失调。
美国免疫学家在对睡眠和人体免疫做了许多研究后认为,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还与提高人体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关联。研究表明,在睡眠充足的人的血液中,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有明显上升,而这两种细胞正是人体内免疫力的主力军。
困倦是大脑相当瘕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才去睡觉。只有养成定时睡觉的习惯,保证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才能维持睡眠中枢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因此年轻人也应学会控制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免被打乱自然节律进而陷入恶性循环。
近期,英国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平时睡眠不足,人们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将高出1倍之多。
其实,中国历代养生学家都认为,“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将睡眠与饮食相提并论,将其作为养生的重要手段。俗话说,每天睡得好,八十不见老。
现如今,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熬夜族越来越多。从健康的角度讲,熬夜的害处多多。因为人若经常熬夜最容易疲劳、精神不振,人体的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感冒、胃肠感染、过敏等都会找上你。
第三,熬夜的危害
如果长期熬夜,更会慢慢地出现失眠、健忘、易怒、焦虑不安等神经、精神症状。过度劳累使身体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体内主要的器官和系统失衡,比如发生心律不齐、内分泌失调等,严重的就会导致全身的应激状态,感染疾病的几率相应提高。疲劳症状强烈的人比一般人患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器官等各种感染症的机会也增加许多。
鉴于此,建议大家要尽可能缩短熬夜时间,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夜间睡眠不足,那么白天一定要及时补充。
在此,给不同原因熬夜的人支几招,以减少熬夜的不适和伤害:
1.经常在夜间加班工作或学习的人,应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鱼类、牛奶等,另外可适量服用如含卵磷脂、脑细胞生长因子、金枪鱼油、牛磺酸等成分的保健品以补充脑力;如出现头痛时可服用羚羊角滴丸以缓解症状。
2.夜间娱乐(打牌、卡拉OK、泡吧、蹦迪等)及夜生活透支者,容易导致阴亏阳亢而产生阴虚内热的症状,可服用以冬虫夏草为主要成分的滋阴补肾的药品和含香菇多糖成分的保健品来提高免疫力,同时服用含天然酵素的保健品如金华素迢速恢复透支的体能。
3.无论何种形式的熬夜,人体都会出现体力透支现象和体内大量缺乏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使人体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因此建议服用含天然酵素的保健品(内含丰富的氨基酸及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活性酶类、铬、硒、锌、镁、钙、铁等元素,能迅速恢复人体体能,使人体精力充沛)。同时补充各种维生素,最好是服用以氨基酸螯合技术生产的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的组合制剂。
4.通常情况下,熬夜者没睡几个小时就要起床工作或学习,也许你会头痛欲裂,这时一定要以冷水洗脸,同时服用对各种头痛有特效且无副作用的羚羊角滴丸,令你精神振奋,另外服用含原青花素、甲壳素的保健品,可有效消除眼部浮肿,淡化黑眼圈。
归根到底,若想避免身体受损,那么就要在身体出现疲倦感时立刻休息,如果一味硬撑或用咖啡提神,就会耗精伤神,导致生理失调,进而引发疾病。
杨力教授答疑
问:由于工作原因,我经常熬夜,结果导致皮肤干燥、头晕脑胀,请问有没有熬夜后的一些补救措施可以减少熬夜的危害?
答:熬夜后的补救措施有:
1.睡前或起床后利用五至十分钟敷一下脸(可使用保湿面膜),来补充缺水的肌肤。
2.起床后洗脸时利用冷、热水交替刺激脸部血液循环。
3.涂抹保养品时,先按摩脸部五分钟。
4.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枸杞茶,有补气养身之效。
5.做个简易柔软操,活动一下筋骨,让精神旺起来。
6.早饭一定要吃饱,但是不能吃凉的食物。
吃饱就睡觉,好比吃毒药
晚餐与入睡的时间间隔,可直接影响人的健康。根据临床资料显示,泌尿系统结石、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结肠癌、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的发生,与这一时间间隔有一定关系。
研究表明,人在吃饱饭之后,尤其是某一顿饭量骤然增多的时候,人更易犯困。如果此时倒头便睡,就会使饱胀在肠胃里的食物停留时间过长,影响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
第一,吃饱就睡易形成脑血栓
此外,人吃完饭后,大量食物在胃里,为了更好地消化吸收,人体就会增加胃、肠的血流量。而身体里的血量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大脑的血容量就会减少,血压也随之下降,如在这时睡觉,很容易因腩供血不足而形成血栓、中风等。所以吃完饭后应先活动活动再睡觉,以免中风等的发生。
事实上,食物进入胃肠道后,大约在进食后1~2小时内达到吸收高峰,4~5小时才能完全排空。人们刚刚吃饱后,应该正是需要肠胃功能旺盛的时期。但人体在睡着的时候,往往是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开始进入代谢缓慢的“休整”状态,而胃肠道却被迫处在“紧张工作”中,造成机体部分状态不平衡。
第二,吃饱就睡会伤脾胃
“吃饱了就睡”还会造成胃肠蠕动减慢,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在厌氧菌的作用下,产生胺类、氨、吲哚等有毒物质,增加肝肾的负担和对大脑的毒性刺激。长此以往,很容易引起人体消化功能的紊乱和对营养吸收的不良。还会引起营养堆积,导致发胖。
第三,吃饱就睡会导致高血脂
不仅如此,吃饱了就睡还可引起血胆醇特别是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这类胆固醇容易在动脉壁上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易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生。
鉴于此,中医学家建议,饭后不能马上睡觉,但也不能立刻做剧烈运动,如果一定要睡觉,那么就应该在适当散步后再睡。
杨力教授答疑
问:饭后可以吃水果吗?水果最好在什么时间吃?
答:在吃水果的时间上,目前国人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把水果当成饭后甜品,其中的有机酸会与其他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身体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增加胃肠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因此饭后吃水果还会加重胃的负担。
营养专家指出,吃水果的正碲时间是饭前1个小时和饭后2个小时左右。饭前吃水果,有很多好处。首先,水果中许多成分均是水溶性的,饭前吃有利于身体必需营养素的吸收。其次,水果是低热量食物,先吃低热量食物,比较容易把握一顿饭里总的热量摄入。第三,许多水果本身容易被氧化、腐败,先吃水果可缩短它在胃中的停留时间,降低其氧化、腐败程度,减少可能对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
另外,我们也要注意,不要在晚上临睡觉前吃水果,不然充盈的胃肠会使你的睡眠受到影响。千万别以为吃水果是件小事,消除了这些误区,才能培养出真正对健康有益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