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强不息,制胜人生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世间没有不能成功的事,只有不愿意走向成功的人。
犹太人的一个优良传统,就是自强不息,困难和挫折吓不倒他们,迫害和残杀穷不了他们的路。从罗马帝国时起,犹太民族家园被侵占,大部分犹太人被迫离开故土,流散天涯。在漫长的流亡漂泊岁月中,犹太民族虽然灾难迭起,几乎遭到灭族之灾,但人们发现,今天的犹太民族的特性、宗教、语言、文化、文学、传统、历法、习俗和勤劳智慧的资质没有因这1900多年的悲惨民族史而分崩离析,他们至今仍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尽管他们长期以来遭受到大放逐、大迁移、大捕杀,但他们仍做出种种惊天动地的伟业。千百年来,犹太民族人才辈出,精英遍布世界。处境恶劣与成果产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现象,是这个民族的旺盛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的反映。
世界连锁店先驱卢宾,是1849年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他随父母生活在俄国,受到歧视,不得不迁居到英国,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由于温饱无保,不得不又迁居到美国纽约。没有条件读书,他16岁那年随淘金潮流到了加州去淘金。黄金没有淘着,迫使他另谋生路,从摆卖小日用品开始,逐步发展成大商店,最后创造出连锁商店经营模式,成为大富豪。卢宾的成功,在于他没有因几经波折而气馁,在淘不着黄金的情况下,动脑筋,想办法,从千千万万的淘金者身上打主意,想到他们在矿场上需要各种日用必需品,就从这点作为突破口,走上规模经营和连锁销售的发迹之路。
巴拉尼是个犹太人的儿子,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由于家境不富裕,无法医治好,他膝关节永久性僵硬了。但是,他没有因此丧失生活的信心,相反,却增强了他生存下去和创大业的决心。他立志学习医学,历尽艰苦,终于学有所成,对医学研究精深,特别对耳科绝症有独到研究。他一生发表了184篇医学科研论文和两本很有研究价值的论著《半规管的生理学与病理学》、《前庭器的机能试验》。由于科研成果卓著,他受到了所在国奥地利皇家的嘉奖,被授予爵位,并于191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可以说,这些荣誉和奖励是对他的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报酬。
让我们再从以色列看看犹太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个国家以犹太民族占主导地位,犹太人占全国人口的83%以上。历尽人间沧桑的犹太人,于1948年才在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的约2万平方公里面积上建立起以色列国。这个国家不但建立较晚,面积狭小,而且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全国国土有80%~90%是沙漠和荒丘,几乎是“不毛之地”。全国资源贫乏,淡水奇缺。就此,不论是天时、地利或时间对以色列都是不利的。但以色列的犹太人自强不息,靠其民族的顽强生存意识和智慧,经过40多年的建国创业,使这块土地出现了举世瞩目的奇迹,“不毛之地”长出了丰硕的庄稼。农业不仅使以色列国民自给自足,并成为该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把荒丘和沙漠改造成良田。1949年到1984年间,共改造和开发出272万公顷可耕土地。缺少农业用水,以挖掘地下水或远地引排解决,使全国农业用水量从1949年的257亿立方米,增加到1984年的13亿立方米。气候条件不利,他们科学调节,这样,使其农业大大发展。今天,以色列人口是其建国初期的8倍多,该国的农业产量却比其建国初期增长了16倍多。
不但农业方面以色列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和其他行业同样取得了显著发展。
可见,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获取成功的法宝,是犹太人的一种制胜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会产生信心,有了成功的信心,就会设法发挥自己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用于自己的奋斗目标上,就可以排除万难,敢于面对现实,坚持下去,最终获得成功。这就是俗语所说的“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相反,没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会轻易自认不能,妄自菲薄,压抑了自我发展的想法和潜力,成功会对其敬而远之。
2 在失败面前决不气馁
或许再没有哪一个民族像犹太民族一样,经历过那么多的不幸,经历过那么多的压迫和杀戮。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从血腥的屠杀中挣脱出来,他们从险象环生的黑暗丛林中突围出来,他们在无尽的偏见和仇视中默默地抗争着、奋斗着。面对不幸与欺辱,他们从未被击倒,身临困厄与逆境,他们从不畏缩和气馁;他们坚信自己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只要自己不失去信念,不停止奋斗就终会取得胜利;他们把逆境和打击看做检验自己信念与意志的机会,也把它们看成是下一次成功的垫脚石。他们已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与风浪,习惯了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的人生,深知世上绝没有一帆风顺。犹太人认为:人生就是一种挣扎与奋斗,只有受过一次打击就一蹶不振的人才是真正失败的人,而只要敢于从失败中重新认识自己,汲取经验和教训,就可以达到新的起点,最终就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困难与障碍,也充满着希望与绝望,我们要做的就是坚定信念,培植希望。《塔木德》上记载着一个故事:
有三只青蛙掉进了鲜奶桶中,第一只青蛙说:
“这是神的意志。”于是盘起后腿,一动不动,静静地等待着。
第二只青蛙说:
“这桶太深,没有希望出去了。”于是绝望地慢慢死去。
第三只青蛙说:
“糟糕,怎么掉到鲜奶桶里了,但我的后腿只要还能动,我就要奋力上跳。”这只青蛙一边划一边跳,慢慢地,青蛙的后腿碰到了硬硬的东西,于是他奋力一跃,出了奶桶。原来,鲜奶在他的搅拌下渐渐变成了奶油。
第一只青蛙相信宿命,第二只青蛙毫无信念可言,第三只青蛙坚守信念,顽强努力,充满希望,它便是犹太人的写照。
犹太人顽强而坚韧的精神意志和挑战风险、永不气馁的进取意识,恰恰构成了他们成功的又一重要精神底蕴,从而使他们在充满竞争的世界舞台上纵横捭阖,卓尔不群。犹太人不但敢于冒险,更能于逆境当中从容镇定,自如应付。他们不怕风险,更善于在风险中施展自己的智慧和生存技巧。他们面对失败,决不气馁,而是汲取教训,重新再来。
3 从容乐观地应对逆境中的风险与挑战
长期在逆境中生存的民族经历让犹太人习惯于在逆境和困难面前保持从容镇静的心态,可以在险象环生、前途未卜的危急关头豁达乐观,他们甚至把逆境也当做他们成功的机会。下面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按照犹太人的规矩,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可有的商店的老板为了多赚钱,便不顾规矩,继续营业,这亵渎了神意,当然受到了拉比的斥责。然而,受到拉比斥责的老板却很高兴地给了拉比一大笔钱。拉比若有所悟,高兴地收下了。
到第二周礼拜时,拉比对安息日营业的老板指责得就不那么厉害了,因为他指望那个老板给的钱会更多一些。
结果一个子儿都没拿到。
拉比犹豫了好一阵子,鼓足勇气来到这个老板家里,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事情十分简单。在你严厉谴责我的时候,我的竞争对手都害怕了,所以,安息日只有我一个人开店,生意兴隆。而你这次说话一客气,恐怕下周人家都会在安息日营业了。”
消除一切竞争对手、彻底垄断市场,这始终是成功商人的理想境界。说穿了,商人之间的互相竞争,争来争去不过是争个不同程度的垄断。
垄断可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但对犹太商人来说,政治手段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只是政治权力下的受压迫者,他们只是政治的对象,而不是政治的主人。换一下,经济手段也不现实,因为这对经济实力包括商品的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等要求过高。在犹太商人看来,最有利的垄断局面是别人都囿于种种非理性的成见或因害怕冒险等而不肯或不敢介入之时。这种时候,市场回报很高,但垄断局面的维持却不需要多大的成本。笑话中的商店老板追求的就是这种有利条件。他付给拉比的一大笔钱,不过是安息日赢利的一小部分而已。这点费用比采取其他招徕顾客的手法,如广告、惠赠、削价等,省时省力省钱多了。
毫无疑问,犹太商人的这只生意眼是历史赋予的,当年犹太商人之所以能在几乎无人竞争的情况下从事放债和贸易这些获利丰厚的行业,就因为基督教的教义不准基督教徒从事此类赢利活动。
犹太商人能超脱形形色色的先人之见或刻板模式的束缚,在新兴的行业或领域兴起时最快地发现。比如,当娱乐行业,如表演业、电影业等还被看做不正经行业时,犹太商人已大批进入了这个行业;当美术界还一味只知道保存美学趣味与价值时,犹太美术商人已主宰了纽约第57大街上的世界美术市场;同样,当其他律师,尤其是华尔街上的大律师事务所中的律师,还对人身伤害诉讼嗤之以鼻,把接手这类案子的律师称之为“追救护车的人”的时候,犹太律师正好把它作为自己赚取成功酬金的领地。
4 从穷困潦倒的犹太乞丐到亿万富豪
欧斯·爱·哈同(1849—1931)于1849年生于伊拉克巴格达。父亲爱隆·哈同是当地英国资本沙逊洋行的小职员,1854年他调往印度孟买的总行工作,全家也随其迁居。爱·哈同排行老三。1873年,24岁的爱·哈同从孟买到香港谋职,在老沙逊洋行当了两个多月的勤杂工,然后又到上海的老沙逊洋行当门房。
哈同是靠“两土”起家的,这“两土”一为土地,二为烟土。土地和烟土在旧上海是两样利润丰厚的大宗商品。烟土的利润正常情况下30%左右,而上海的土地则利润更高。不过,当时上海外商做这两宗生意的人多的是,而像哈同这样由一文不名的穷小子而成百万富翁的,只仅此一人。
1883年,中法战争全面爆发后,法国军队分海、陆两路进攻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租界,特别是法国租界内的外国侨民,非常恐慌,纷纷外逃。
老沙逊洋行的老板,面对这样一片混乱状况,也慌了手脚,在外逃与滞留之间犹豫不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哈同这时已担任该洋行的地产部主管之职,见此便向老板献策。
哈同提出,清政府早已昏庸无能,也奈何不了法国,因此情况只会向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所以,紧张局势不会持续多长时间,上海的市面很快就会重新繁荣,现在人心不定,地价暴跌,倒反是低价购进地皮的大好机会,所以,他劝老板大批购买地皮,多造房屋。
老板接受了哈同的意见,照此办理。中外商人看见老沙逊洋行的这番举动,也渐渐定下心来。不久,中法战争结束,法国殖民势力进一步渗透入中国领土,这样不仅迁出租界的人回来了,而且还涌进了更多的侨民。于是房地产价格连连猛涨,老沙逊洋行仅这段时间里的房地产获利就高达500多万两银元。而哈同自己也通过这期间低价购进的地产价格猛涨,而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1908年,哈同的鸦片生意也抓住了这样一次投机机会。该年1月1日,英国政府同意与清政府的外务部订立一项试办禁烟的协约,规定“印度鸦片输入中国,以最近五年(1901—1905)平均额51000箱为准。自光绪34年起(1908年),每年递减十分之一,以十年绝灭。”同时,清政府在国内厉行禁令,上海道台贴出布告,要求协同查禁租界内的烟馆。一时间禁烟声浪迭起,清政府似乎动起真格了。
于是鸦片商们纷纷抛出自己的鸦片,惟恐大盘狂跌亏了老本。但哈同却逆而行之,不但留下了自己的鸦片,还趁机大量买入。
没有多久,清政府的禁烟令在列强的干扰下,实际成为一纸空文,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有头无尾,不了了之。租界内的鸦片需要量急剧增加,价格随行就市,一路疯涨,最走俏的印度烟土价格几乎同黄金相等。
仅仅这一次,哈同手上的烟土上市就取得了几百万两银子的暴利。
哈同知道在当时国际政治格局下,清政府已是空架子一个,所以才敢于在别人看来不好的形势下,他坚持看好,并乘机低价购进,结果又让他成功了。
哈同的作为或许给了我们一种投机取巧、侥幸得逞的感觉。但实际上,他正是凭着自己灵敏的预见能力,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下开展他的投机活动的。作为商人,我们不应该去苛责他手段是否有违其他人的尊严和利益,他剥削了中国人民,于感情而言,我们无法接受他;但是,他在那样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商人面对风险时的乐观心态和进取意识。
5 高瞻远瞩,于逆境风险中处乱不惊
1933年,希特勒成立了第三帝国,并渐渐表明了吞并奥地利的野心,奥地利的犹太人纷纷逃亡。在维也纳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成员也前往巴黎或瑞士避难,只有路易·罗斯柴尔德男爵为了保护家族在奥地利的财产而坚持留在维也纳。
路易的个性沉着冷静,是个心胸豁达的人物。在希特勒发疯了似地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候,他竟然还有心情到阿尔卑斯山享受滑雪的乐趣。
几天后,德军迅速占领了奥地利。一天傍晚,两名佩带着纳粹臂章的黑衫队队员出现在维也纳的罗斯柴尔德家。不料,管家却告之:男爵不在家,正在打高尔夫球。
两名来势汹汹的纳粹信徒对这位上流人物的行事方式感到大吃一惊,愤愤地勉强回去。第二天,又派来了六名队员要带走路易。
男爵毫无惊慌之态,气定神闲地宣称自己必须吃完早餐才能出门。纳粹队员被他的威严气势所慑服,不得不表示同意。
男爵在纳粹队员的簇拥下,走到一间极为豪华、香味弥漫的房间里,一如平时一样,男爵悠然自得地享用那顿丰盛精美的早餐,餐后还吃了水果、抽了根雪茄,然后才满意地站了起来。
路易此去前途未卜,但他却一点也不慌张,依然保持着傲气凌人的贵族气派,随纳粹队员登车而去。
纳粹高层人物们开始盘算如何利用这张王牌来夺取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产和权力。最后,他们提出,释放男爵的条件是向纳粹交出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奥地利的一般财产,以及该家族拥有的维克威兹公司的全部股权。
这一交换条件是苛刻至极的,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等于是宣布在奥地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破产,他们对该公司所拥有的股权至少折合五百万英镑以上,这完全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巨额的赎金。
但罗斯柴尔德家族却并不急于赎人,因为他们早作好了准备。
远在男爵遇绑票的前两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就考虑到很可能会有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一天,从而已把维克威兹公司的股权转移到英国的公司名下。这项工作进行得极其隐秘,希特勒政权当然并不知道。
当然,像维克威兹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想进行股权转移,必须先得到相关国家的一致同意,否则绝不可能办到。而且,凭借罗氏家族在欧洲政治经济中的显赫地位,做到这点并不难。
经过几番周折,维克威兹公司的经营管理权终于转到英国一家保险公司的名下,而这家保险公司实际上仍属于在伦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
维克威兹公司现在是属于英国的公司,在英国的保护之下。根据国际法,尽管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却无意染指英国的财产。
纳粹本以为既然吞并了奥地利,也就掌握了奥地利的一切企业公司;又在手上持有人质,无疑是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万没想到罗斯柴尔德家族竟敢提出了谈判的要求。
罗斯柴尔德家族因为并无多少财产损失的后顾之忧,所以对交换条件不作轻易的让步。他们对纳粹所提出的要求的答复是,可以在男爵平安获释之后,以三百万英镑的价格出让维克威兹公司的管理权。
希特勒听后震怒不已,原来的打算是做一笔无本生意,现在却反倒要他付出三百万英镑,真是岂有此理!
恼怒的希特勒以男爵的性命来威胁罗斯柴尔德家族,但后者并无畏惧之意。双方的较量继续进行着,此时德国一举吞并了捷克。直到这时,希特勒才获悉它现在是英国的公司,受英国的保护,在国际法的约束下,希特勒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基本按照罗氏家族的条件达成了协议,不过这项协议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没有履行。
罗斯柴尔德家族面对强大一世的希特勒,冒着财产损失甚至生命危险,于逆境中从容镇定,巧妙智慧地与希特勒周旋,并最终取得胜利。这样在逆境中处乱不惊,从容调度,化解风险,化险为夷的大手笔,堪称经典。这样的心态,这样的气度,伴着聪明的应对智慧,使犹太人镇定自若地纵横于世界商海,并总是充当着世界商业头号选手的角色,令所有民族的人们刮目相看。
6 苦难磨炼出非凡的承受力
犹太人不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种,而是指所有信奉犹太教的人。在以色列,有白皮肤的犹太人,也有黑皮肤的犹太人,南也门人是黑皮肤的,而欧洲犹太人则是白皮肤的,他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信仰相同,均信奉犹太教。犹太教有一种叫着“加路特”和“苛拉”的信仰观念。“加路特”意即放逐,苦行,赎罪;而“苛拉”意为从放逐中得到解救并赐于福。犹太人坚信,只要他们始终如一地相信上帝,不管受到怎样的苦难和流亡,最终他们都会得到幸福,回到上帝赐予的“应许之地”。正是这种“加路特”和“苛拉”的信仰观念,加上自认为是上帝“特选子民”的教义,使长期处于屈辱逆境中,历尽战乱杀戮的犹太民族获得了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虽历经沧桑却依然顽强生存,纵饱受苦难也决不绝望灰心,他们永远保持着坚韧的忍耐和持久的积极进取精神。
苦难是犹太人最切身、最刻骨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悲惨故事,实在太多!
德国纳粹占领东欧的时候,对犹太人极其残暴,意欲把他们赶尽杀绝。有个犹太家庭,全家四口躲在一间仓库的小阁楼上,全靠朋友接济度日。
每当纳粹巡逻队或不怀好意的市民走进仓库,他们全家人都得屏声敛气,一点声音都不敢弄出来。时间一长,他们学会了比手划脚,完全以动作来交换思想,传达感情。
为了生存,父母要轮流外出寻找食物和水。
三个月后的一天,母亲外出觅食未归,关心他们的市民说:“你们的母亲被德国兵抓住了。”半年后,父亲刚出门不久,两个孩子就听到一声枪响。
父母相继离世后,寻找食物的重担就落在了姐姐的肩上。每当仓库附近有风吹草动,姐姐就掩住弟弟的嘴巴。姐弟俩相依为命,度过一个多月的时光。后来姐姐也一出去就没有回来了。从此以后,凡听到异样声响,弟弟只有自己掩住嘴巴。
如今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生存下来的。他们永不绝望,一息尚存,就要为希望而忍耐。
犹太人认为彩虹是希望的象征,每经历一场暴风雨后,天空便架起桥一般美丽的彩虹。犹太人相信黑暗过后必是光明,这是他们存活下来的信念。
而反观世界上其他民族,却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使其陷入绝境。恋爱失败、高考落第便去自杀,实在是自暴自弃的做法。学术不被承认,工作得不到领导赏识便灰心丧气,消极悲观。
犹太人说,人的眼睛是由黑白两部分组成的,但为什么只让其透过黑的部分看到东西?答案是因为人必须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
这就是人类忍耐性和承受力的基础。
中国的孟子曾这样说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欲其所不能。”孟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上天要让某人做大事,成就大业的话,就一定要让他经历一番苦难,比如贫穷、困厄、劳苦等,目的是以此来锻炼他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忍耐力,增强他对未来、对前途的希望和进取心。对于大多数成就大业的犹太人而言,苦难都是他们挥之不去的记忆,而正是这种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们日后的成功与辉煌。我们仰慕他们光彩照人、富有阔绰的一面,却也不该忽略他们曾经饱尝的困厄和苦难,更不该无视他们在苦难当中顽强地承受着、忍耐着;他们在等待着机会,寻找着人生陡转的突破口。他们怀抱希望,积极进取,决不气馁,于是终于有一天,他们成功了,走到了世界经济舞台的前沿。
罗斯柴尔德家族金融帝国的创始人迈耶·罗斯柴尔德从小就生活在歧视和敌意之下。可以想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犹浪潮下,他们的日子有多么艰难。当他继承父业经营古旧钱币时,并没有人对这种古旧玩意感兴趣,但他没有心灰意冷,他相信凭着自己的执著就一定能赢得机会。他苦心经营,更苦心专研“古旧钱币学”。后来,他有机会同一位贵族将军交易,尽管此人傲慢,目中无人,但他最终还是被迈耶的博学和幽默所感染。从此以后,迈耶开始了他的成功事业。不过,在他的前半生中,他只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钱币商,这显然填不饱他的胃口。但他不急不躁,平静地等待着,暗暗地集聚着力量。他为比海姆公爵服务了20年,作为心怀大志,想出人头地的迈耶而言,在别人的手下做事显然有违自己的性格,但他忍耐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促成了欧洲军火和金融市场的空前活跃,于是迈耶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他非常活跃地从事着军火和金融交易,苦苦修炼了20年,巨龙终于从黑暗、寒冷的海底一跃而起,挟疾风劲雨之热,掀起了翻江倒海的波澜,并最终成为欧洲金融帝国的掌门人。
迈耶的历程向我们暗示了一个道理,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忍不拔,怀抱希望,积极进取,漫长的苦难与忍耐之后,就是光明的曙光显现之时。
7 让苦难成为事业的动力
迈耶的苦难与磨炼更多的是在开拓自己事业的道路上,退一步说,他毕竟还是衣食无忧。然而,却还有那么多的犹太人是从贫困、饥饿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最初只是在脏乱不堪的贫民窟中挣扎,然而,他们最终走出了贫民窟,走出了旁人蔑视和厌恶的视线,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巨富和叱咤风云的超人。
约瑟夫·贺希哈,这位股票世界常赢不输的超人,正是这样一个从贫民窟中走出来的人。让我们从约瑟夫·贺希哈苦难的童年开始,去追索他曾走过的苦难历程。贺希哈先生的故事将告诉我们该怎样去面对苦难,该如何去奋斗;又该怎样面对生活,怎样去回报社会。
1908年5月,熊熊大火烧懵了8岁的小约瑟夫,也把他烧成了一个小乞丐。
与母亲和兄弟姊妹们赖以栖身的小房子只剩下断壁残垣,散发着缕缕青烟……
兄弟姊妹们被别人领养走了,当一对老年夫妇要领养小约瑟夫的时候,小约瑟夫仿佛才从梦中惊醒,“就是当乞丐我也要和妈妈在一起。”小约瑟夫从小失去了父亲,再不能离开母亲了。
大火烧出一个小乞丐,也烧出一个会思考的男孩子。
小约瑟夫不懂,为什么有人享福,有人受苦。他也要去享福的世界,他要逾越那条低等和高等之间的鸿沟。
他来到纽约,回到了母亲的身边。新鲜的世界让从乡野里来的小约瑟夫目不暇接。他还没有看够这个世界,就被母亲带到了和刚才完全不同的世界——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杂乱肮脏的贫民窟。不久以后的一天下午,母亲不幸被大火烧伤,住进医院。她住的是乱哄哄的大病房,那些有鲜花有地毯有白色天使特别护理的病房,母亲却无缘问津。饭店食品店比比皆是,而小约瑟夫却饥一顿饱一顿在垃极桶里找东西吃,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钱。那声鄙夷的“穷鬼”刺痛了小约瑟夫的自尊心,那块饼干不重却砸碎了小约瑟夫的心,他警醒了:没有钱永远会被人看不起!
钱,钱,钱!
金钱是旋转世界的魔方。金碧辉煌的摩天大楼,低矮潮湿的贫民窟;欢乐幸福、沉重悲哀;慷慨大方、尔虞我诈;脑满肠肥、瘦骨嶙峋……这一切,都和金钱有关。
小约瑟夫要拥有金钱。
1911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曼哈顿区百老汇街纽约证券交易市场熙熙攘攘。年仅11岁的国民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约瑟夫也在这里穿梭着,看着听着想着。一无所有可以转眼拥有百万,他的血液在沸腾,他震惊了:“这里才是我的天堂,我一定要加入这个行列去。”
3年以后,14岁的约瑟夫,个子蹿得老高,腰挺背阔,从一个小男孩长得像一个男子汉了。他没有征得母亲同意就不假思索地辞掉了在当时看来很不错的珠宝店小伙计的工作,雄心勃勃地要向纽约证券交易所进攻。年轻幼稚的他怎么也没想到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纽约证券交易所一派冷冷清清,往日热闹非凡的景象荡然无存。
他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但他决心要找一个与股票有关的工作。然而,没有一家公司的大门向他打开,他几乎要绝望了。就在他精神濒临崩溃准备回家接受母亲的责骂的时候,依奎布大厦爱默生留声机公司终于露出了天使般温柔的面庞,他做了办公室的收发员,中午还兼任接线生。
他满腔热情地开始工作。不久,他发现虽然爱默生留声机公司发行股票并且经营股票,但是他从事的工作却与之毫不沾边。终于,他在上班6个月后的一天上午,鼓起万分的勇气敲开了总经理办公室的门,从容镇定地走进去,大胆地迎着总经理由惊愕变得咄咄逼人的目光:
“我要做您的股票经纪人。”
胆量是股海冲浪的首要条件,他的胆量征服了总经理。两个星期后,他开始为总经理绘制股票行情图。
从不熟悉到熟悉,他兢兢业业绘制了3年的股票行情图。为了多赚些钱贴补家里,他开始为华尔街劳伦斯公司做同样的工作。耳濡目染和苦心钻研,使他的炒股知识和经验不断地增长着,他越来越成熟了,这个股市的门外汉踏进了股市的大门。
1917年,约瑟夫17岁,他不再受雇于人。虽然倾其所有他也只有255美元,但是他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了。
不到一年,他炒股一帆风顺,赚了168万美元。“天有不测风云”,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他由于买下了大量的因战争结束而暴跌的雷卡瓦那钢铁公司的股票,转眼又赔得只剩下4000美元。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明白股市变幻莫测,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还相当有限。为此他疯狂的学习并遍访各路股市高手。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想,现在总比初涉股市时的本钱多,一定要再干下去。
1924年,他发现未列入证券交易所买卖的某些股票实际上是有利可图的。这些股票利润虽然不算太大,但风险极小,他就把精力放在了这些股票上。开始时资金不够,他就和别人合资经营,不到一年,他就开设了自己的证卷公司——贺希哈证券公司。到1928年,他已成为股票大经纪人了,每月收益达28万美元。那年,他才28岁。在当时的金融业中,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就拥有这样一方领地,的确不多见。
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又从美国蔓延到西欧,工农业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美国的生意已经很难做了,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约瑟夫随之把眼光转向了矿产丰富的加拿大。1933年,他在多伦多开设了证券公司,成为当地屈指可数的大经纪商。4月,他与加拿大产业巨子拉班兄弟联袂开设戈纳尔黄金公司,以每股20美分的廉价取得该公司598万股的上市股票。在他们的参与下,该股票价格扶摇直上,3个月后涨至每股25美元,他见股价涨得过热,料定会出现大的滑坡,因此他又悄悄地卖出。果然如他所料,10月股价大跌,为此他又因先见之明而赚了130万美元。从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间,约瑟夫不仅拥有了金矿,而且还吞并了诸如铀矿、铁矿、铜矿、石油等矿产业。除此之外,房地产生意也做得很红火。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凭着对股票生意的天赋,凭着对股票事业的执著,更凭着他的智慧和胆量,约瑟夫从贫民窟走出,成为亿万富翁。
虽然从衣衫褴褛的乞丐成为了拥有亿万的富翁,但约瑟夫从不忘记与自己长期合作患难与共的伙伴,更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受尽苦难的母亲。
他所信仰和奉行的是:去探索善良吧,那是一片广袤而静悄悄的领域。
他始终不能忘记自己曾经有过的那段生活。他与贫穷似乎有着血缘上的联系。他向学校捐款,使贫穷人家的孩子也有机会受教育;他向盲人医院、孤儿院捐款,使残疾人和无依无靠的孤儿能活得更幸福。他特别喜欢资助那些贫穷而又富有艺术才华的学生们,使他们能够把全身心都投入到艺术之中。有人这样做是为了赢得公众的欢心,从而更有利于公司的发展。约瑟夫不是这样,他不准下属和被捐赠单位张扬。他在追寻着自己年轻时因为生活所迫而没有上成大学的美好的梦。
他的事业并不只是赚钱,并不只是股票投机生意,他的慷慨大方而又悄声无息的捐赠,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人才的关爱,都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就是他的事业。做股票投机生意获取金钱只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经济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就谈不上捐赠也谈不上追求艺术。他说做股票投机生意使他体会到生命的乐趣和生命火花的激荡,使他感觉自己还年轻,还有敏捷的思维,还能和年轻人搏一搏。他说,一时的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个性的充分展现。他有句很潇洒的话:“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要问我能输得起多少。”
从贫穷到富有,从乞丐到富翁,从约瑟夫令人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通往富有的道路就在你的脚下,只要你执著地去追求,用心地去把握机会,果断地运用你的胆识,富有就实实在在在你的身边。
8 在逆境中发挥冒险精神
身处逆境当中,不气馁,不失去希望当然是重要的,承受压力甚至苦难,顽强地忍耐着等待机会更显可贵。但是,命运的改变往往就在于某一个机会上。抓住这个机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成功与失败均是不可预见的。去做就意味着冒险;而失败与成功都不可把握时,就更意味着风险。那么,面临此等机会,我们该怎么办?由于是身处逆境当中,我们可以凭借或依赖的东西非常有限,往往就是“抵上身家性命,成与不成在此一搏”,赢了,我们的人生就此改变,输了,就是一败涂地。一般的人,往往会望而却步,甘愿放弃机会,而勇敢者就会知难而上,激流勇进。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我们充分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和各方面状况,不是盲目冒进,就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冒险。
当机会来临时,不敢冒险的人永远是平庸之辈。“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会赢得人生辉煌;而且,那种面临风险,审慎前进的人生体验更为我们炼就了过人的胆识,这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犹太人无疑是这种财富的拥有者。他们凭着过人的胆识,抱着乐观从容的风险意识知难而进,逆流而上,往往赢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这种身临逆境,勇于冒险的进取精神是成就“世界第一商人”的又一重要因素。
犹太人历来以冒险家闻名于世。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冒险家”都是一个贬意的称呼,不过,现在人们的观念终于转变过来了。人们认识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做任何事情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因为促成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可穷尽的,人的力量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加以掌控。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有风险,只是大小不同罢了。如果一件事成功与失败的概率相等或后者更大,那么做这件事无疑要冒很大风险。现代社会中充斥着种种冒险游戏。在经济领域,投资意味着风险,特别是炒股票,风险就更大。不过,经济原理告诉我们:风险越大,收益的绝对值越大。商家的法则就是风险越大,赚钱越多,特别是对于一个前人尚未涉足的市场领域,作为开拓者就更要冒风险。犹太商人就是这样的冒险家,当然,称冒险家不太时髦了,应该叫“风险管理者”。当机会来临时,他们毫不犹豫。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一次风险管理者,说不定就一鸣惊人!
哈默和洛克菲勒就是犹太冒险家的杰出代表。
哈默最大的一次成功在利比亚。无论是哈默本人,还是西方石油公司的3万名职员和35名股东,一提起此事,他们都会惊叹不已。对于一个像西方石油公司那样的一个企业,从来没有碰到过近似利比亚的事情,这类事情也许是百年不遇。
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墨索里尼为了寻找石油,在利比亚大概花了1000万美元,结果一无所获。埃索石油公司在花费了几百万收效不大的费用之后,正准备撤退,却在最后一口井里打出油来。壳牌石油公司大约花了5000万美元,但打出来的井都没有商业价值。西方石油公司到达利比亚的时候,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出租地区大部分都是原先一些大公司放弃了的利比亚租借地。根据利比亚法律,石油公司应尽快开发他们的租借地,如开采不到石油,就必须把一部分租借地还给利比亚政府。第二轮谈判中就包括若干孔“干井”的土地,但也有许多块与产油区相邻的沙漠地——来自九个国家的四十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
哈默虽充满信心,但前途未卜,尽管他和利比亚国王私人关系良好。因为,他不仅这方面经验不足,而且同那些一举手就可推倒山的石油巨头们竞争实力悬殊太大,真可谓小巫见大巫。但决定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取决于这些。
哈默的董事们坐飞机都赶了来,他们在四块租借地中投了标。他们的投标方式不同一般,投标书用羊皮证件的形式,卷成一卷后用代表利比亚国旗颜色的红、绿、黑三色缎带扎束。在投标书的正文中,哈默加了一条:他愿意从尚未扣税的毛利中拿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用。此外,还允诺在国王和王后的诞生地库夫拉附近的沙漠绿洲中寻找水源。另外,他们还将进行一项可行性研究,一旦在利比亚开采出水源,他们将同利比亚政府联合兴建一座制氨厂。
最后,哈默终于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强大的对手大吃一惊。这两块租借地都是其他公司耗巨资却一无所获后放弃的。
这两块租借地不久就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他们钻出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孔,仅打井费一项就花了近300万美元,另外还有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的不可告人的贿赂金。于是,董事会里许多人开始把这雄心勃勃的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甚至连哈默的知己、公司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失去了信心。
但是哈默的直觉促使他坚持不懈。在创业者和股东之间发生意见分歧的几周,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此后的另外八口油井也出油了,而且是异乎寻常的高级原油。更重要的是,油田位于苏伊士运河以西,运输非常方便。与此同时,哈默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一口日产703万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这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接着,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而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足见哈默的胆识与魄力。之后,哈默又大胆地吞并了好几家大公司。这样,西方石油公司一跃而成为世界石油行业的第八个姊妹。
哈默一系列事业的成功,完全归功于他的胆识和魄力,他不愧为一个犹太大冒险家。此时,另一个大冒险家洛克菲勒也同样让世人惊叹。
19世纪80年代,在关于是否购买利马油田的问题上,洛克菲勒和同事们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利马油田是当时新发现的油田,地处美国俄亥俄州西北与印第安纳东部交界的地带。那里的原油有很高的含硫量,反应生成的硫化氢发出一种鸡蛋腐烂的难闻气味,所以人们都称之“酸油”。没有炼油公司愿意买这种低质量原油,除了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在提出买下油田的建议时,几乎遭到了公司执行委员会所有委员的反对,包括他最信任的几个得力助手。因为这种原油的质量太低了,价格也最低,虽然油量很大,但谁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进行提炼。但洛克菲坚信一定能找到炼去高硫的办法。在大家互不相让的时候,洛克菲勒最后开始进行“威胁”,宣称将个人冒险去“关心这一产品”并不惜一切代价。
委员会在洛克菲勒的强硬态度下被迫让步,最后标准石油公司以800万美元的低价买下了利马油田,这是公司第一次购买产油的油田。此后,洛克菲勒聘请一名犹太化学家花了20万美元,让他前往油田研究去硫问题,实验进行了两年,仍然没有成功,此期间,许多委员对此事仍耿耿于怀,但在洛克菲勒的坚持下,这项希望渺茫的工程仍未被放弃。这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又过了几年,犹太科学家终于成功了!
这一丰功伟绩,正充分说明了洛克菲勒具有能够洞穿迷雾的远见,也具有比一般大亨更强的冒险精神。
9 诺贝尔文学奖的“奇葩”与苦难决斗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25年来(1991年)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七位女性获得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这当中,她多次面临困厄与失败,但她从不沉沦,毫不气馁。40年的风雨,那是一段漫长的苦难的难忘记忆。
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裔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这块文学金牌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于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珠宝商,富裕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遐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一些小病小灾纠缠得她不可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深渊。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水盼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
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始。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这篇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
像一匹脱僵的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
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
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旋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这位弱女子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的著作扉页上,庄重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失望并没有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10 用不屈的意志跟逆境“玩”到底
一家有名的博物馆,在不太惹人注意的墙上,挂了一幅特殊的画,题为“将军”。画面上是一个人正在和魔鬼下棋。图中的人集合了以前所累积的智慧、洞察力、经验以及战略,与邪恶的魔鬼奋力拼杀。
这盘棋,象征着人类在世界上的生活,所以比赛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获胜,双方均使出浑身解数。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局面呈现出的形势是:人类眼看就要落败了,魔鬼将了一军,败势已现。
有位特别的人来参观博物馆,看到了这幅画,并且深深地理解了画的涵义。他身心激动地站在画前不肯离去,嘴里迸出一句话来:
“魔鬼怎么能将人的军,会有这种事情吗?”
他又凝目看了许久,突然一跃而起,疯狂地大叫道:“骗人,骗人!”
博物馆里不能大喊大叫,他被赶走了。但他转身又回到画前,发出抗议的吼声。他当然又被拉出去,又再返身进来,而博物馆已派了守卫守在那儿,以防止他的再度骚扰。
他一进来,就有许多游客将他团团围住,他仍然痴迷地愤怒地高喊:
“骗人,骗人!还将不死,还有希望,还有一招……”
观众听到喊声,也都注意画面上的棋盘,看到的情形是人类已经落入陷阱之中,无法取胜了。但这个人却是一位象棋高手,他看到貌似绝望的棋局还有解救之法,就是说,人类还有一步好棋可下,下了这一招,人类就能得救。
的确,魔鬼可以把人拉来下棋,使人濒临毁灭的边缘。可是,人类经常都留有最后一手,那正是起死回生的一手。人类的希望就在这里。
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摇摆不定。只要加强希望的分量,就能保护生命,就可以使天平的指针倾向于向着人类的方面,与其和绝望搏斗,不如先加强希望。
11 把失败当做奠基石的服装巨人
罗森沃德是美国最大的百货公司西尔斯—娄巴克公司的最大股东,他也是美国20世纪商界风云人物。然而,这个做服装生意起家的富翁却也经历了许多创业时的失败与艰辛。
罗森沃德1862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随家人移居美国,定居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
罗森沃德的家境不太好,为了维持生活,中学毕业后,他就到纽约的服装店当跑腿,做些杂工。罗森沃德年幼时就受犹太人的教育影响,确立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确信凡人皆有出头日,一个人只要选定了目标,然后坚持不懈地往目标迈进,百折不挠,胜利一定会酬报有心人的。罗森沃德本着这种精神,十分卖力地赚了几百块钱。
“我要当一个服装老板。”这是罗森沃德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除了在工作中留心学习和注意动态外,把全部的业余时间用于学习商业知识,找有关的书刊阅读。到1884年,他自认为有些经验和小本金了,决定自己开设服装店。可是,他的商店门可罗雀,生意极不佳,经营了一年多,把多年辛苦积蓄的那点血汗钱全部亏光,商店只好关门。罗森沃德垂头丧气地离开纽约,回伊利诺伊州去了。
痛定思痛,罗森沃德反复思考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后,他找出了原由:服装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但又是一种装饰品,它既要实用,又要新颖,这才能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而自己经营的服装店,没有特色,也没有任何新意,再加上自己的商店未建立起商誉,没有销售渠道,那注定是要失败的。针对自己出师不利的原因,罗森沃德决心改进,他毫不气馁,继续学习和研究服装的经营办法。他一边到服装设计学校去学习,一边进行服装市场考察,特别是对世界各国时装进行专门研究。一年后,他对服装设计很有心得,对市场行情也看得较为清楚。于是,决定重振旗鼓,向朋友借来几百美元,先在芝加哥开设一间只有10多平方米的服装加工店。他的服装店除了展出他亲自设计的新款服式图样外,还可以根据顾客的需求对已定型的服式加以改进,甚至完全按顾客的口述要求重新设计。因为他的服装设计款式多,新颖精美,再加上灵活经营,很快博得了客户的欣赏,生意十分兴旺。两年后,他把自己的服装加工店扩大了数十倍,改为服装公司,大批量生产各种时装。从此以后,他的财源广进,声名鹊起。
在人生的游戏中,失败时常发生,每个人都不要悲观,因为失败并不意味着没有希望,相反,“失败是成功之母”,活用失败与错误,是自我教育和提高的有效途径。商场如战场,成功的背后可能有更多的失败的辛酸。作为商人,面对失败,就应该像爱迪生那样坦然而决不气馁。爱迪生一生有1000项科技发明,当有人问他经过许多试验而失败后是否会感到心灰意冷时,他回答说:“不,我抛弃了错误的试验,重新采取别的方法,决不沮丧!”的确,面对失败,一定要记住,决不气馁!现代管理学的说法就是:失败就是我们的学习曲线和经验曲线的自变量,只有经历失败,才会汲取教训和积累经验,为下一次作准备。
总结起来,犹太人面对失败、挫折时,遵循的法则就是:
(1)对“失败”持正确健康的态度,不要恐惧失败,要懂得失败乃是成功必经的过程。
(2)焦点不要对着过错与失败!应对准远大的目标,活用自己的过错或失败。
(3)遇到失败时,千万不能气馁,要坚忍不拔,矢志不移。
(4)发现此路不通时,要设法另谋出路,使自己顺应环境,适应潮流。
(5)要善于伺机,巧于乘势,等待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