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世上敏锐而热忱的观察者,他们的内在敏感性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像,不光是物体的影像,也包括动作,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性。
儿童天生是敏锐的观察家。这是孩子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以为孩子观察不到的事物,孩子几乎都看到了。他们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内在敏感性的表现。即使是感官对象,只要它们有吸引力,就能够对儿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暗示,就会像磁铁一样引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这种内在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我们可称之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
儿童也是一个热忱的观察者,他们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吸引,并乐于模仿成人。因此,在这一方面,成人应该承担一种责任。成人能够鼓舞儿童去行动,就像一部打开的书,儿童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但如果成人想提供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始终平静地、慢慢地行动,这样,正在注视他的儿童才能看清他行动的所有细节。如果成人不这样,而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那么,他不但没有鼓励和教导儿童,反而把自己的行为模式强加给了儿童,并通过暗示的力量代替了儿童。
奇怪的是,许多成人为什么仍然还相信一定要用鲜艳的颜色、夸张的手势和高分贝的声音,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这一点实际上也不难解释,他们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孩子有很强的观察力,可以吸收许多的影像,不光是物体的影像,还包括动作的影像。除此之外,还有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当我们还没注意到的时候,孩子也许早已完成了许多的观察吸收。
举例来说,有一个4周大的婴儿,出生以后还没有踏出房子外面一步,这个婴儿只看见过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叔叔,而且他们两个从来不曾同时出现。之后有一天,婴儿同时看见爸爸和叔叔时,婴儿惊奇看着其中一个,然后再看另一个,就这么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两人也就很安静地站在婴儿面前,让他有时间仔细观察。假若两人离开了房间,或是说话分散了婴儿的注意力,这个婴儿恐怕就再也不会有让他印象如此深刻的经验了。两个男人最后还是离开了,但他们都是慢慢地走开,好让婴儿有时间逐一观察他们,让婴儿确信爸爸和叔叔是不同的两个人。爸爸和叔叔在这里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构他的内在能力,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还有一些例子,是和还不会说话或走路的孩子有关。有一个成人抱着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婴儿在饭厅看到一幅画了许多水果的画。婴儿看着画,接着做出假装吃东西的样子。这个婴儿当时还在喝奶,但是他曾经看过成人吃水果。抱着婴儿的成人看见孩子模仿得那么开心又很有兴趣的样子,就抱着他站在画前,一直到婴儿兴趣索然才离开。这个成人真是我们所称的“教育家”,孩子借着模仿成人的动作,在进行内在的练习。在另一个例子里,小孩看见大厅的芭蕾舞者雕像后,立刻跳起舞来。因为孩子曾经看过别人跳舞的样子,所以他知道雕像的姿势就是跳舞的动作。
孩子对房间里的一些特定东西,特别感兴趣。如果有人把原本不在房间里的东西放在房间里,孩子马上就会发现,还会追问那是什么。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早在儿童的感官开始对外界环境累积印象时,对他进行观察,因为只有在那时,生命才开始依靠环境发展起来。
感觉提供了第一个刺激。一个婴儿如果想得到一样物品,他就会探出整个身体去拿。只是随着动作的逐步发展和协调,他才能分解各种运动,为得到所需要的物体,他只要伸出手就可以了。
在一个4个月大的婴儿身上可以看到另一个类似的例子。这个孩子的眼睛一直盯着一个正在讲话的成人的嘴唇。这个婴儿嚅动的嘴唇和头的固定姿态,表明他已经被那个成人的声音所吸引。到6个月大时,这个孩子已经能掌握一些独立的音节了。
愿意帮助儿童的人不必求助于复杂的观察或幻想的解释,只是他必须有帮助儿童的愿望和一些有关儿童的常识。
从一些明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观察是多么简单。由于婴儿还不能站立,许多人认为他总喜欢躺着。婴儿应当从他的环境中,即从上到下的某个空间中,得到他的第一个感觉印象,但是他不可能盯着上面看。他凝视着房间的天花板,天花板就像他的床单一样洁白而单调。他应该有机会看到那些能满足他的心灵需要的东西。父母常常想用某种东西把儿童从单调的环境中吸引开来。结果,他们把环等物品拴在绳子上,让它们在婴儿的头上晃动。儿童一直在注意观察外界环境,但由于他无法转动头部,就只好用眼睛盯着摇摆不定的物品。由于儿童处于一种不自然的姿势,物体也在没有规律地晃动,因此,儿童所做的运动也是不自然和有损害的。
比较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稍微倾斜的平面上,这样他就能看到周围的一切。更好的办法是,把儿童放在花园里。在那儿,他会看到鸟、花,以及微微摇动的小草。
儿童应该在不同的场合都被放在一个地方的同一个位置上,这样他就可以重复看到同样的东西,并学会如何识别这样东西及它相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