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捧出心里的阳光(散文随笔卷)
33412800000001

第1章

第一辑(一)

记录·质感

诗歌的力量——读李瑛给雷抒雁的信有感

高深

八十三岁老诗人李瑛给雷抒雁的长信,也唤起了我的一些记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诗坛风起云涌,像鸟儿突然从笼子里飞了出来,放飞在蓝天白云之间,那种“解放”了的感觉,那种“自由写作”的兴奋,是局外人和后来者怎么也想象不出来的。

记得当年,李瑛与雷抒雁都有里程碑似的诗作问世。李瑛的《一月的哀思》,牵动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周恩来总理的追思与怀念。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震撼了沉闷已久的诗坛,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欣悦,诗坛出现了久违了的轰动效应。

那是1979年盛夏的一天,我正在同事李震杰家里聊天,电视开着,但并没注意播放的内容。突然电视里传出来:“下面请听诗朗诵《小草在歌唱》,作者雷抒雁,朗诵者瞿弦和。”我和老李同时打住了话题,一起转向电视荧屏。李震杰是《宁夏日报》文艺部的诗歌编辑,“文革”时同我一起在“五七”干校养鸡,算是“五七战友”。老李是资深编辑,早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同欧外鸥等诗人在广西办过《诗刊》。他做过雷抒雁的责编,很欣赏这位军旅诗人的才华。有一次他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未来的中国诗坛,有一把金交椅,将属于雷抒雁。”我对此也深信不疑。所以当我们正兴致勃勃谈天的时候,却同时被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所吸引。

风说:忘记她吧!/我已用尘土,/把罪恶埋葬!/雨说:忘记她吧!/我已用泪水,/把耻辱洗光……//我们有八亿人民,/我们有三千万党员,/七尺汉子,/伟岸得像松林一样,/可是,当风暴袭来的时候,/却是她,冲在前边,/挺起柔嫩的肩膀,/肩起民族大厦的栋梁!

我和老李都摒住呼吸,凝神静听。不是吗,曾经在一个最神圣的会场里,当大会宣布“永远开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党籍”的时候,不也是只有一个女党员极为“孤立”地没有举手吗!她和张志新都属于那种既伟大又光荣的“孤立”!我的喉咙有些哽噎,眼睛里含着泪水,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感到揪心,不无忧虑,不无羞愧。

当瞿弦和以深沉的语调朗诵道:“我曾满足于,/月初,把党费准时交到小组长的手上;/我曾满足于,/党日,在小组会上滔滔不绝地汇报思想!/我曾苦恼,我曾惆怅,/专制下,吓破过胆子,/风暴里,迷失过方向!”诗人并不仅仅是歌颂、赞美英雄的勇敢与伟大,还把自身也丢进时代的浪涛之中,以英雄的“勇敢”“伟大”为镜子,质问良心,无情地剖析自我的怯懦与渺小。这是某些长着风向标的脑袋、见风使舵、蝇营狗苟的诗人,永远到达不了的境地。

法律啊,/怎么变得这样苍白,/苍白得像白纸一方;/正义啊,/怎么变得这样软弱,软弱得无处伸张!

诗人勇敢地站出来,赤裸裸地质问法律、质问天理!其实这也是埋在几代人内心深处的一个呐喊,也是无数有良知的共产党人想喊而没有喊出来的声音。它不仅在我的心灵中,也在所有读者的心灵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与共鸣。

大约就在朗诵会的第二天,《光明日报》差不多以整版的篇幅刊载了《小草在歌唱》,同年,第8期《诗刊》又隆重推出。在以后的若干日子里,只要拧开收音机或半导体,经常能听到:“母亲啊,你的女儿回来了,/她是水,钢刀砍不伤;/孩子啊,你的妈妈回来了,/她是光,黑暗难遮挡!/死亡,不属于她,/千秋万代,/人们都会把她当做榜样!”

三十年了,我已年过古稀,李震杰也过世多年了。多少往事,早已烟消云散,淡忘得一干二净,然而三十年前,那天在同事李震杰家里收看《小草在歌唱》的情景,以及听朗诵时的心境,却恍如昨日,烙刻般地印在脑子里。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诗人以一颗敏锐的赤子之心,呼唤社会正义,呼唤人性的觉醒。诗人雪莱说过:“在一个伟大民族觉醒起来为实现思想上或制度上的有益改革的斗争中,诗人就是一个最可靠的先驱、伙伴和追随者。在这个时代,人们积累了许多力量,能够去传达和接受关于人和自然的强烈而使人激动的概念。”这也是雷抒雁镌刻在心头的一句名言,亦是他整个诗歌历程苦苦不懈的追求。

人们没有理由对中国新诗持悲观态度。作家出版社最近推出的《激情编年——从1979年到2008年雷抒雁诗选》,已经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诗人雷抒雁总是睁着一双睿智的眼睛,看待并关注着生活的阴晴冷暖,人民的喜怒哀乐。这本《激情编年》,既录下了伟大祖国三十年的健步与足迹,也定格了诗人在这段历史每级阶梯上留下的感动与思考。

2008年,是中华民族在一年里集中经受了大悲大喜的一年。年初的冰雪迷失了方向,在不该留步的南方流连驻足,酿成一场几十年不遇的灾难。这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情,是牵动举国上下神经的大事件。诗人在这样“令人刻骨铭心的年关”,以“保卫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的激情,写下了长诗《冰雪之劫:战歌与颂歌》。老诗人李瑛非常欣赏这首“政治抒情诗”,他虽视力不佳,仍用颤抖的手,以“歪七扭八”的字迹写道:你的这一类诗“以奔腾澎湃的激情燃烧着读者,激起人们强烈的共鸣”。纵横诗坛,老诗人也对近年来产生的一些类似的“篇幅恢宏、气势壮阔”的诗篇,善意而又含蓄地指出:“在谋篇上,如何避免构思板滞,流于叙议和艺术处理上抽象政治术语直白入诗,这些有碍于语美素质的表达等方面的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三十年,我们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近日,雷抒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曾为这个时代歌哭;这个时代不曾辜负我们,我们亦不曾辜负这个时代。我们的作品,是我们真诚的心,为这个时代的进程一步步立下的路碑!”

激情三十年,激情的李瑛与激情的雷抒雁,两代诗人以他们的作品,感染与打动了无数读者。

“人间要好诗”。好诗凸显着诗人的魅力,诗歌的力量!

原载2009年2月7日

儿时过年滋味长

王兆胜

屈指算来,我已年近五十,真有“时光流水”和“人生若梦”之叹!四十六个春秋不知不觉过了四十六个年,但能留下印象和美好回忆的,只有儿时的过年。

那时,身为农家子,兄弟姐姐多达六人,家中又一贫如洗,平日里肚中除了地瓜,就是空空如也,或是酸水上涌。其实,说是盼着过年,也就是为了吃饱肚子,多吃点好的,再就是增些喜庆,冲淡一年的繁忙与悲愁。

盼年几乎是我童年最大的乐事!每到下半年,我就月月盼,盼到腊月就离过年不远了。腊月廿三过小年,这天必吃饺子。腊月廿六蒸“祈留”,即用上好的细玉米面发酵后,摊在大锅中的玉米箅子上约十厘米厚,上下都铺上玉米壳,用抹布堵住锅盖缝隙,再在锅盖上压菜墩、大盆,以求坚实和不漏气。接着开始用玉米秸秆烧火,锅烧开后,烟气弥漫整个房间,如在大雾中,但浓郁的甜香丝丝沁人心脾,仿佛身在仙境。我不知道玉米蒸糕是不是“祈留”二字,只记得乡间这样发音,我用它是觉得其中颇有深意。试想,一年将尽,还有数日即过年,那就用金黄甜香的玉米糕“祈福留年”吧!何况这天中有个“六”,六即“留”也,留住美好,留住过往的岁月,留住长长的念想。

真正进入年关,或者说开始“吃”好吃的是腊月廿七。别人家开始吃“白面”包子,我家只能吃黑面的。记得母亲说,黑面只是比白面“黑”,里面一样包着希望和幸福。所谓黑面,即用小半粗面加大半地瓜面,吃来难吃,做来费事。因黑面疏松干脆缺乏筋道捏不住,母亲包八人的包子要用去大半天时间。廿八日是“发”日,我家开始做白面包子,此时我眼中闪亮,除了因为面“白”,更因为其中有肉——一小片肥肉。为了不让孩子轻易吃到肉而多吃包子,母亲将肉放在中间。我为了多吃一片肉,就多吃包子,因此而撑得肚子滚圆。廿九日是炸面鱼儿,就是所谓的炸油饼。那是极其辛苦的工作。当大半锅油烧开,母亲就将摊好的面放入其中,炸熟了,父亲就用筷子挑起,否则很快就会焦糊,掌握火候至为重要。记得父母被油烟、柴烟熏得双眼通红,吃这顿饭真不易啊。当孩子风卷残云吃面鱼时,母亲说自己“早被油烟熏饱了”。其实,她是先让孩子吃足后自己再吃。大年三十是吃米饭和凉拌猪头肉。父亲只能割几斤肥瘦兼备的猪肉以代之。即使如此,它也是我家尤其是我和弟弟的盛宴。猪肉上来,别人还没开筷,父亲让我和弟弟先吃,我们先是肥瘦兼吃,然后只吃瘦的,直吃到往上打嗝儿、满嘴流油,才放下筷子。父亲仍将瘦肉拣到我和弟弟面前。等到孩子吃得差不多了,父母才吃剩下的几块肥肉。

除夕夜和年初一吃的都是清一色的白面饺子。而且里面是白菜心,它细腻、滑润、清香,真是难得的美味!平时,母亲总是吃白菜帮子,留下菜心过年,她是个精打细算的人,是那个先吃苦酸葡萄最后吃甜美葡萄的人。年饺子中包有一两枚硬币,吃到的有好运,我从没吃到过,弟弟常吃到。当弟弟将钱从嘴里小心翼翼抽出,白牙与满脸都是好看的灿烂的笑容。

初一早晨是过年的高潮,父亲不让我们高声说话,尤其在硕大的红烛高照闪烁之时。鞭炮声在山村响起,不时有鞭炮齐鸣,我家买的一两挂小鞭不能一下子放完,那样太奢侈了。为了发出一挂鞭炮的声音,我与弟弟用麦秸代之,站在猪圈的高台上,将点燃的一把把麦秸高高举起,虽不响彻天地,但也有劈劈啪啪的连绵之声。

我一家八人至今已有五人离世,先是1975年的母亲,后是2002年的二哥和三哥,2003年的姐姐,再就是2007年的父亲。童年的过年越来越远,但一家人团圆的时光却如在昨日。现在虽然物非人非,但童年过年的滋味却仍在心头,那是如云似雾一样的甜蜜、忧伤与怀想。

原载2009年2月17日

汶川,过年了

羊子

天空挤满了冬日的阳光,阳光下是雪花出发的云层,再下面就是山河静默的汶川大地。萧萧风声中,纷纷雪花里,汶川过年了。这是永远惟一的年,这是人类不可期待重逢的年。

汶川的年。

汶川的年,深情的眼睛里闪烁着回忆的火光与佳节的欢笑。每年腊月廿四扫阳尘、敬灶神,家家户户拿起长长的新竹扫把,将房屋梁椽和各个开间的顶面、四壁上的烟尘、蛛网通通清扫一遍,碗橱、水缸、灶台,无一不做到清爽洁净,让家居的内堂焕发出清洁、喜庆的光芒。敬灶神时一定是换了干净衣服的,冬月间宰杀的猪肉刀头一定放在干净的碗盆里,传说这天是灶神回天庭禀事的日子,“上天奏善事,下地降祥瑞”,家人对此都不敢不虔诚、恭敬。

自这天起,家里分工明确而细致。洗衣服、晒被毯、统被盖、洗蔬菜是妇女、姑娘的事;背水、劈柴、烧腊肉、买年货是男人、儿子的活儿。大家心里都只有一个愿望:辛辛苦苦劳动、创造了一年,也该好好地过一个幸福欢乐的年。山上山下、沟里沟外,时时会响起三五下鞭炮声,像新媳妇的红棉袄,欢快地点缀着寂静祥和的山野河谷。

大年三十,期盼已久的日子终于到来。贴春联、上祖坟、插柏枝、敬神龛、放鞭炮之后,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坐上堂屋火塘之上的八仙桌,开始吃团圆饭。桌上的菜品真是丰盛、齐全,大多是平时里少吃少见的金贵东西,有野牛肉、盘羊肉、野山菌,也有猪肉做的腊肉、香肠,也有母亲拿手的糕点、炸品。当然,席桌上最少不得的是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坐在神龛下、上八位的家中老人,在开席前,一定是要有几句开场白的。小孩就咽着口水盯着飘香的菜,摇着脑袋听。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感谢天地,感谢祖宗,感谢万物有灵,给我们吃、给我们穿,我们今天的吃和穿来之不易,能坐在一起是全家人齐心协力换来的,让我们欢欢喜喜过一个平安欢乐的年。且慢,端酒提箸前,还得唤来看家狗,为其盛饭夹菜放骨头,看它先吃下什么,以示来年是否丰衣足食。笑声中,老人饮酒,小孩吃菜,青年敬老又爱小,其乐也融融。时不时,老人给小孩一夹菜,儿子媳妇给老人一夹菜,真是一屋子的美满和幸福,荡漾在浓郁的菜香、酒香和情香、心香之中。

团圆饭后,最有趣的是守太岁。男女老少带着十分满足的心情,坐在火塘边上,惬意地谈论着,回忆着以前守太岁的趣事。守太岁谁打瞌睡,烧了黑发险些把自己点燃;守太岁比吃喝,谁输了脾性;谁稳不住精神,抱来棉被烧了个大洞。大柴和树根架在火塘里,劈劈啪啪地燃烧着一个家庭难得的激情。这个时候,规矩是特别重要的,过年的喜庆和神秘交织在一起。切忌不可轰然放屁、不可吐痰、不可烤脚、不可从人前经过。过午夜,长尊者与妇女可以上床就寝,青壮年和孩子得守岁到天亮。

正月初一天亮前,家家都想争取第一个放响鞭炮,第一个报晓新年的到来。这天,不得动扫帚、不得串门,各家在自己院子里谈笑、娱乐。初二可以去串门,如果到泉边打水,要为水神敬香烧纸。新婚媳妇开始准备初四回娘家,与丈夫一同去拜年。自此,春节的走亲访友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

大年三十那天,羌族村寨中还要在川主寺庙前,点上松枝作的天灯,为全寨人照明、祈福。初二开始,龙灯狮子舞起来,锣鼓唢呐响起来,表演的队伍披红挂绿,生龙活虎、喜气洋洋。先在庙前祭拜,再挨家挨户拜年。在锣鼓与唢呐声中,唱歌、跳舞、表演,为主家增添无限的欢愉和甜蜜。之后,主家会拿出一升金灿灿的玉米,上面放着酒肉、鸡蛋、糕点之类,玉米中间埋上唤名为“分分钱”的红包以谢表演,一年十二月一角二分、一元二角的月月红也可,一年十二月二角四分、二元四角双喜双发财更好。

啊,汶川的年,代代相传、年年欢庆的年!在丑年来临之际,仿佛一个满心守望的母亲,站在大雪飘飞的临时过渡房之前,深情回望而喃喃期盼着明年佳节的幸福到来。灾难造成的暂时的损失或者伤痛,必将孕育出灿烂夺目而会心的团圆与拥抱。冰消雪融,大地春暖花开,汶川恢复重建的生活,在暖阳光辉的照耀之下,必将迎来崭新的年。汶川的年。好一个坚强如桥的年!

原载2009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