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里也还有一个指导的问题。就是说,农村的孩子尽管他“身边的事”非常丰富,也还有一个“能不能发现”的问题,身在其中,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还是会觉得“没有什么可写”。这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从“客观上有可写的”到学生“自己感觉到有可写的”,这里正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方面,这次竞赛中的优秀作文的老师指导,就提供了很好的经验,这就是我在评语中所总结的“三引导”:引导学生“用耳朵听”,通过有意识的访谈,从成年人那里探知他们所不知道或不甚了然的乡村事,乡村人,乡村知识;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观察大自然,身边的人和社会,他们的神态,动作,行为,生活习性,彼此关系,等等;最后是引导学生“用心去理解,体察”,这就是由表及里地进入自然生命的内部和人的内心,理解、感受、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精神、性格,另一方面,又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逼视,发掘和体验。这次得奖作品中,《不熄的灯光》一文对父亲的观察与理解,《我希望爱回温》一文对自己内心痛苦的发掘,都是成功的例子。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写身边的事”,应该是初中阶段的作文训练的重点。学生的写作一般应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这是由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精神成长的过程特点所决定的。少年时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意识逐渐觉醒的精神发育阶段,其中心是如何认识自己,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自然和人)的关系,简言之,就是“自己”和“身边的人和事”,作文所要完成的,除了认识之外,还有个表达的问题。这是需要训练的。所谓“写身边的事”,其实是指明了语文训练的重心的,就是叙述和描写能力的训练,就是要学会叙述“身边的事”,描写“身边的人”和“身边的景物(自然景色,自然生命)”。这次评奖的重心,也放在记叙文和描写文,就是要提倡和鼓励这样的文体的写作,这是实实在在的写作基础,基本功。这自然也是有针对性的:这些年大概也是高考应试(所谓“话题作文”)的影响,作文训练越来越偏向于抒情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而忽略了叙述、描写能力的训练,这至少在打基础的初中阶段是不合适的。
当然,任何问题都不能绝对化。比如强调“写身边的事”,不等于不要引导学生关心更广大的世界,强调叙述和描写,不等于根本否定抒情、议论能力的训练。一则身边和广大世界,叙述、描写和抒情、议论本来也是很难严格分开的,二则学生的思维、精神也是发展的,从初中到高中,就是一个突破自我,视野逐渐扩大,思维与写作能力逐渐多样化,由叙述、描写向抒情、议论发展,最后达到综合的过程。这次作文竞赛获奖作品中,也有《我希望》这样的超越身边、眼前事,关注人类长远发展的文章,以及《生活的韵律》这样的谈人生感悟,偏于说理的文章,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就是说明,我们的着眼点,还是学生精神与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虽然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训练应该有所侧重。
二,“抒发质朴的情感”。这里引人注目地提出了“质朴”的要求。“质朴”是和“真(真实,真诚,真切)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在得奖作文的评语中,一再提到这三个“真”:所写的事,所发表的意见,要“真实”,抒发的感情要“真诚”,叙述、描写要“真切”,这是评价作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标准。这也是鲁迅所总结的“作文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作文秘诀》)。
“质朴”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平实”,老老实实把一件事叙述清楚,把自己所想表达的意思说得正确,准确而明白,追求一种“本色”的美,而不着意装饰、打扮。当然,从文章学的角度说,“质朴”只是文章风格的一种,也自有作家追求“华丽”、“繁富”的风格,这之间并无高下之分。但作为作文训练,“质朴”(“平实”)却是一个基础性的要求,就是通常所说的,先把话说清楚,说正确,准确了,再去追求把话说得漂亮。具体到我们这里讨论的初中作文教学,因为它的基础教育性质,就更应该把“清楚,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作为第一要求,基本的要求。
其实,“质朴”的文风的背后,也还有一个“质朴为人”,即“实实在在、本本分分地做人”的意思。这本是农村人,乡村文化的一个特点和传统,无论做事,说话,无不追求实在,本分。这也是农村教育的一个可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学生生活于其间,耳濡目染,这本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写作的基础,我们的教育应助其发展,而不要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将其扼杀或作错误的引导。
谈到错误的引导,就不能不谈到在前面所提到的高考取向,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浮华”之风。福建一中的陈日亮老师将其概括为“弄虚作假,无病呻吟,为文造情,浮华不实”,其具体表现是:“罗列材料,铺排事例,大量借助修辞手法和各种花哨的所谓诗化语言,再加上真假莫辨的旁征博引,来路不明的哲理警句,作丰富深刻状,力图给人以满纸烟霞、才思横溢的印象”(《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其实也就是鲁迅当年提醒要引以为戒的“粉饰”、“做作”和“卖弄”。应该说,这一次作文竞赛的文章基本上都还保留了质朴的本色,但从有的文章着意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形容词,突兀的抒情,也露出了一些令人担心的苗头。有一位小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说:“我曾想象郭敬明一样驾驭华丽的文字……,但是,我没有那种能力,我写出来的永远只是普通的文字”。这里或许也存在着认识的误区,这是教师必须给予引导的。
实际上,质朴的文字,也是有表现力的。如这次获得一等奖的《小巷深深》,正像评语里所说,作者用笔十分简洁,甚至没有形容词,用的是鲁迅提倡的“白描”手法,读起来却很有味。当然,也如鲁迅所说,“质朴”并不等于“(简)陋”,或者说开始有点“陋”,以后还是要逐渐丰富起来(《忽然想到(二)》)。就对学生的训练而言,在首先训练学生“清楚,正确,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能力以后,也还需要有“有力地,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还有一个表达得好的问题,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这样一些基本的表现手段,以及必要的写作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在这方面,本次竞赛中的一些获奖作文,也提供了好的范例。
三,“分享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这是谈作文的意义,我想由此引申出两点意思。首先,作文不仅是写作的训练,而且本身就是学生精神“成长”的过程。像获得一等奖的《不熄的灯光》一文,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理解父亲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自身的精神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其次,通过作文,写下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发表出来,就可以和他人“分享”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但对作者自己来说,它还有一个“收藏”的功能,即是说,作为自己成长历史的真实记录,少年时代的作文就是一本照相簿,珍藏起来,到了人到青年,中年,以至老年时,再来翻阅,那将唤起多少美好的回忆啊。
其实,我们这本《获奖作文选》本身,也有这样的收藏意义和价值。十年、二十年后再重读,我们,发起和组织竞赛的北大爱心社的学生,作家,杂志编辑,参赛、获奖的学生,辅导老师,会想起什么,会说些什么?……这真是个饶有兴味而逗人遐想的问题。
2008年5月11日—12日
附录:
首届“草房子”杯全国初中生作文大赛评语
一等奖不熄的明灯(江苏启东市江龙初中2班韩腊梅)
写母亲容易,写父亲难。因为要真正了解父亲,懂得父亲的爱,并不容易。
本文作者的父亲,“一生清贫潦倒”,却读书写作不止,“我”不理解他为何“乐此不疲”;直到那一夜,父亲一句话:“孩子,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啊……”,才被点醒:不仅懂得了父亲“将读书写作融入血液和生命”的精神,更懂得了父亲对自己的期待和爱,懂得了如何读书与做人。——作者具体细致地写出了这一父女情感交流、认识过程,没有过多的赞语,也几乎没有多少抒情,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并且引发我们深思。这里的关键,是要用心去理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等奖小巷深深(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初一3班朱晓禹)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好。
好在它朴实有味。你读开头一句:“我的家乡是一座小城,城里有许多小巷,小巷里藏着许多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没有夸张的抒情,更没有引用名诗警句,只是娓娓道来,却又逗人遐想。
好在善于捕捉细节。如第一段里的“脚下踏着的砖发出‘咚咚’声和回响”,“水滴的滴落声”,最后一段“夜暗了,孩子都上床睡觉了,……只有一些小虫仍不肯闲着”,三个细节,就写尽了小巷的幽静,显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力。
好在文章还有波澜。仿佛是三部曲:开始小巷宁静而温馨,后来发展旅游“忽然热闹起来”,最后喧闹过去,又“归于原有的本真状态”。这一番起伏,既展现了时代特色,又加深了小巷的魅力。
最后一句抒情:“哦,我爱小巷里的生活!”正是水到渠成。前一句:“哦,我爱你,家乡的小巷!”却可删。
二等奖我希望(静宁县红寺乡红中学初中七年级1班杨强)
我希望所有的成年人都来读这篇《我希望》,倾听这位甘肃少年的警告——
“如果有一天,地球只剩下一个空壳,到那时,我们还有矿物用吗?”
“有一天,地球上所有的水都成了污水,不仅毁灭了别的生物,也毁了我们人类自己”。
面对这位农村孩子对地球的命运,生命的发展,人类的未来的大关怀,大忧虑,我们成年人应该感到羞愧。
但我们又为一位初中生的文章竟然有这样阔大的视野而高兴:应该鼓励学生写这样的大气文章。少年人本应想大事,说大话,立大志。教师的职责,就是发掘、保护和培育这样的“少年意气”。
因此,我们还应该感谢这篇作文的指导老师。
二等奖生活的韵律(淄博市周村区实验学校芙蓉文学社耿爱)
这篇文章,构思巧,意义深。
讨论的是:“什么是生活?”问题既大,又不好回答。作者去问“经历沧桑的爷爷”,又去问“人到中年的父母”,再去问“青春时期的姐姐”,回答当然很不一样,但答案也就自在其中。因此,问完了,也就明白了:“生活之歌不是单调与乏味,而是需要用心去歌唱!”
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是一篇讲对生活的体悟的说理的文章,但一点也没有说教的味道。
其实,文章点到了这点意思,就该结束。后面一段“原来生活之歌的激情没有淡忘”等等议论,都是画蛇添足。
二等奖我希望爱回温(河北省蓉城县野桥中学弄潮文学社李彩玲)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
因为它真实而真诚地写出了一个孩子刻骨铭心的痛苦。
还因为它写得真切。请看这一段:“我慢慢放开妈妈……抹干眼泪……瘫倒……本想乐观地笑笑,双唇却不听话的在颤抖……不敢哭出声音……咬着手臂……无力地撞击……”,没有用任何煽情的语言,却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刻画,将自己在那一刻复杂万端的情感一一呈现,如历历在目。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铺垫,最后的一声感情喷发:“被冰冻的爱,请你回温吧!”“请你拿走我的一切,只求你,别让我没有妈妈!”就具有了震撼的力量。
二等奖(或三等奖)一位老人的一生
(江西信丰县第四中学八年级14班谢晓铃)
建议每一个中学生都来写写你身边的老人。
这是写作的练习,更是精神的传递。
用耳朵去听——像这位作者这样,听老人讲过去的人生故事。
用眼睛去观察——请看这位作者笔下奶奶编扫把的劳动,观察得多细,写得也具体入微。
用心去理解——作者写奶奶的“迷信”,却是那么的动人,因为她懂得,在轻信算命的背后,是对“我”的深深的爱。
二等奖(或三等奖)忆童年(山东博兴县实验中学初一18班常吉霖)
我读这篇文章,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因为它写出了童心,童趣。
看看这只“一身雪似的绒毛”的小狗,学着“我”躺在草坪上,“我”站起来追它,它却反过来舔舔“我”的手:多可爱!
听听“我”的抽泣:“妈妈,西瓜籽在我身体里发芽了,你看我头上有没有绿绿的东西”:多美丽的想象!
是的,“我”长大了,“我”成了中学生。但是,童年时候的某些东西却是不能丢掉的,比如对小动物的爱,比如那自然而又奇特的想象。
其实如实写下自己的记忆和感受就行了,不必故意地修饰,像开头的“题记”,“岁月如梭,光阴似水”这样的套话,模仿鲁迅《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里的那段景物描写,还有后面“童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刻”这样的议论,都可以删去,因为那是别人用惯了的,它不属于自己。
学写作,还要学会删改自己的文章。
第二届立人乡村作文比赛评语
(“传知行社”是一群北京的朋友的志愿者组织,他们在工作之余,自动集资到边远地区去建立农村图书馆,还组织了两届“立人乡村作文比赛”。他们从一开始就和我有联系,但我除了提出一些建议,也即作一番空谈之外,几乎做不了什么实事,这让我颇感不安。后来他们让我为评选出来的优秀作文写几句鼓励的话,说要将它刻在水晶杯上,以作永久的纪念,或许能够给这些农村的孩子,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我因此而欣然命笔,就算是我这个老人赠给孩子的美好祝愿吧。)
2008年5月,一位朋友寄来了一本题为《五八劫:一九五八年四川省中学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纪实》的书,我一口气读完,读得心惊肉跳,却没有勇气再去翻读,它就放在我的书桌上,如一座大山压在心上。接着四川发生了大地震,又是一个大劫难,那些震垮了的大山,又压在心上,弄得我寝食难安。四川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和我的生命竟有如此的关联和纠缠,四川之痛,也是我心头永远的痛啊!
现在只说“五八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