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华语电影的美学传承与跨界流动
33438800000021

第21章 博弈互动:中国电影与全球语境(4)

从电影艺术词典中得到的“电影”词条解释是这样的:“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电影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页2。这一定义从本质上揭示了电影构成元素中声音和画面同等重要。电影就是通过这两种元素调动观众的感官来接收影片的信息,而如何利用好声音和画面之间的关系对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而好莱坞电影在这方面具有示范作用,如《声音设计》一书中就提到:和摄影机的景深一样,声音空间也有合适的听音视角。可以是纯粹空间上的;例如,在有大厅混响的情况下,在远处包厢里听管弦乐,与在乐队指挥台相对比。或者可以是更加主观一些的感觉。如与特定场景中的人物相关,或者观众听到的声音与故事相关。DavidSonnenschein:《声音设计——电影中的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王旭峰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137。这证明了在好莱坞的声音设计中是把诸多声音因素作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而通盘考虑,并不是单纯只为某一种声源做简单的记录这样的类似于复写式的机械工作。就像《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他不仅用一个导演的眼光来看待影片的声音,还会经常参与声音设计并且指导声音剪辑。因为他对声音的感受力和他对画面的要求有着类似的思维习惯。尽管当时的声音制作条件很简陋,还音声道也仅仅是模拟的单声道(这和当下多声道数字环绕立体声出现之后的创作观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我们仅从这个例子就能感受到美国式的好莱坞声音创作观念,以及其中反映出来的录音制作理念的不同。

又如在好莱坞著名电影《沉默的羔羊》中,其声音设计以一种比声音或者画面这两种创作元素在单独使用时候能更吸引观众的方式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使用。第一,声音设计可以起到镜头之间剪辑时所可能产生的时空断裂的弥合作用;第二,声音可建构与角色视点相一致的听点空间。通过这种声音剪辑方式,可使以往类似影片中无法实现的故事空间得以破解。由此可见,对于声音设计,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一直以来都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听见和听清,他们更追求是听得准确、听得细致和听得过瘾。在电影《沉默的羔羊》里,声音设计师丹姆利用声音设计手段,感知到水牛比尔整个居室的房屋建筑格局,对视觉画面不能表达清楚的空间感用声音来体现,极大地提升了电影声音乃至而整个电影的制作水准。它是一个极好的声音设计范例。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探索。比如有的学者就表示:应该正视的是,自二十世纪有声电影发明以来,虽然声音艺术已经全面进入到电影艺术的创作范畴和制作领域,但是电影观众从电影的视觉形象中获得的信息还是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声音形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占据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许多来自技术方面的原因限制了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和录音技术的发展势头正在逐渐赶上,甚至部分超越了电影在画面方面的发展。姚国强:《影视声音艺术与技术》,页102。就像在电影制作的数字化进程和视听觉立体化进程中,电影声音的前进步伐明显是超越了电影画面的速度。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数字化技术首先被应用在电影音乐的演奏器材方面,国际上诸多数字电子合成器生产厂家陆续开发供实际演奏使用的数字MIDI采样电子声音合成器,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电影音乐创作的演奏明星,成为许多电影作曲家的宠儿,争相在电影音乐创作中使用。而在立体声方面,1975年就出现了采用杜比A型编解码技术的模拟立体声影片《李斯特狂》,1988年杜比实验室开发了SR型电影声音降噪器,以此录制的音频信号已经接近了现代数字立体声录音系统的技术水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电影声音技术方面就已完全地实现了电影的数字化。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在电影声音的录音工艺和创意设计方面,美国好莱坞依然具有压倒性的领先水平,不过中国的电影声音工作者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探索和尝试,在不断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总结出很多在录音工艺中的宝贵经验和规律。

四创作与制作:各有千秋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直到九十年代末,我国绝大部分的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和录音技术工作不外乎由录音师、录音助理、整备工程师和拟音师等几位录音部门人员负责,采用的是“苏联”的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模式——即主录音师的“一体化”负责制。王昭:《试析进口电影对中国声音创作及录音制作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论文。

这样的好处是,主录音师能够对整部影片的风格、语言、音响和音乐等元素的录音工作有全局性把握,可以让全片的声音风格整齐划一,有良好的贯穿性,并可以全面掌控整个声音创意和录音制作流程。同时,录音部门内部也基本不会产生创作和制作方面的意见分歧,避免了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的弊端。但这种制作模式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缺陷:比如具体分工的界限不够明确,一个工作人员可能要先后完成几项不同的工作,不仅会使有效的制作时间延长,以至于错过有利的发行时机,同时由于高强度的任务以及录音师个人能力水平的发挥程度,使得工作效率大大降低,这使本来可以并行不悖的工作,因为“一体化”负责而被串行操作,使得整部影片的制作周期延长,最终难免会导致声音艺术质量的整体下降。特别是录音师自身业务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部影片在声音创作和录音技术两方面的成败。换句话说,一部影片的声音好坏只在一人。

而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录音制作过程中,则一直采用大工业产业化的流水线方式来实施录音制作工艺流程。美国电影录音专业人员的专业分工十分明确,各司其职,每个部门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专业负责:声音部门领导人就变成了“声音设计师”或“声音设计总监”;负责前期录音工作的人员成了“前期录音师”;负责同期录音的则成为“同期收音师”;声音剪辑工作者被称为“声音剪辑师”;负责语言录音的成了“对白录音师”;负责音响录音的被叫作“效果录音师”;负责模拟声音的制作人员成了“拟音师”;负责音乐录音的就变成了“音乐录音师”;最后合成所有声音素材的被称为“混录师”。这种多步骤、多环节、多人次的“分时分段多元化”的团队合作参与表面看起来比较繁琐,甚至有人觉得没有必要,但是在好莱坞这样的大规模流水线式的电影生产王国里,只有这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声音创意和制作能力。而且这种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威力已经为世界影坛所公认。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解析。简言之,好莱坞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和制作流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前期的录音工作中,需要由同期录音师录制演员的台词以及现场音响声;其次,进入到后期录音制作阶段时,由对白录音师和演员配合,边看剪辑画面和边听现场同期参考声,边在录音棚中完成语言的录制工作;而同时,音效录音师和拟音师就可以按照声音设计的要求完成影片中不同的音响效果,或者对影片中的音响声做符合影片需求的原创音效设计;音乐录音师将对作曲家创作的原创音乐进行录制,并通过混音将音乐的层次、音乐内容进行统一的环绕声处理;而声音剪辑师的工作就更为重要,他要完成对各类声音的创意设计,如声音的蒙太奇运用,声音的增强或减弱等;最后是由混录师将设计和录制完成的各类声音混录到一起,从而完成整部电影的声音合成工作。这样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合作,每一项任务都会明确地分工到具体的人员,就可以把声音创作团队中最优秀的人集中在一起来共同完成一部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和录音制作工作。尤其是在电影声音已从模拟时代发展到了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更需要有一位声音设计师来统领电影拍摄制作前后期的大量技术工作和艺术创意设计工作,并且能灵活使用层出不穷的各类数字音频设备,这显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相比之下,对于这种多工序、多工位、多人次的“分时分段多元化”的团队合作参与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美国录音技术制作模式来说,电影声音创作和录音制作的效率不仅非常之高,而且每个专业人员对于自己的业务水平都能把握准确,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和失误。但是这种流水线的录音制作工艺往往会缺少一些人情味:因为就整部影片的声音风格和特色而言,只有一个总领式的声音设计师才能把握住声音的总体艺术风格,而流程中的各个工位上的专业人员往往并不了解最终电影的故事背景、叙述方式和人物表演的特定风格。所以说,这种美国流水线式的声音制作工艺模式缺少了对于电影的总体把握,显得缺失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王昭:《试析进口电影对中国声音创作及录音制作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2013届硕士毕业论文。

中国著名的青年电影录音师兼声音设计师王丹戎就表示:“我觉得生活真实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的加工再现。就是说你想在某一场戏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比如说,记得在《星球大战》里,太空船划过画面,我们听到了隆隆声,视听感觉很好。实际上是违背物理规律的,在太空那样的真空里是听不到任何声音的,这就是我们在造梦呢。这种视觉和听觉的配合,是要违背一些真正的物理事实和客观规律的,我们要创作一个让大家可信的试听感受。”他也表示:“在做的过程中把《骇客帝国》的声音输入到电脑里,对六声道进行分析:每个声道是什么样的,一个声音是一个面的,有包围感的,一个生源就是一个点,其他声道怎么做的?我觉得这种分析的收获是非常大的。”姚国强、孙欣:《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页13。摘王丹戎访谈。

“如果一个人,比如中国录音师,面面俱到,那肯定什么都不精;而人家,比如说专业声音编辑,绝对是又快又好,而且对白录音、动效录音、音乐录音等都有专门的录音师。导演和所有录音专业分工部门的沟通都通过声音总监来进行,结果就非常好。而中国录音师就要负责全局,兼很多职务,往往会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同上。页138。摘吕家进访谈。著名电影录音师吕家进如是说。

另外一位中国电影录音师王学义则认为:“美国电影中同期声并非都是参考声,只不过利用率很低罢了。据我所知,美国电影中的同期声,使用率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是非常正常的,为了给观众一个最完美的听觉享受,美国电影中大量的声音是采用后期配音完成的。因为观念不同,所以我们并没有感觉到美国影片是大量采用后期配音完成的,我们从中能感觉到的只是美国电影带给观众的高品质享受。如果我们什么时候真正把同期录音看成是一种工作手段,而不是作为一种目的,我相信中国电影的整体声音质量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同上。页68。摘王学义访谈。

经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相比于美国好莱坞的声音制作流程,中国电影录音师的“一体化负责制”也有自己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或者说当面对全球化大潮时,中国电影声音的从业者并没有过于迷茫和困惑,而是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他们在与美国好莱坞标杆相互的比照中取长补短,最终使得中国电影的声音制作实际水平离国际水准并不算太低。

五构成与比较:瑕瑜互见

电影声音主要由三种元素构成:语言、音乐和音响。下面从三种电影声音元素的角度切入,具体分析中国和好莱坞在电影声音录制中的差异。

1.语言录制

影视声音创作元素中的语言,是特指影片中由人类或非人类等扮演的各种角色说话时发出的有声语言(包括但不限于发出的任何声息)。姚国强:《电影电视声音创作与录音制作教程》,页86。在电影的语言录制过程中,有时要采用无线传声器的录音方式。问题是有时为了追求好莱坞带给我们的声音指标,很多国产电影在录制同期声语言的时候,会人为地提高无线传声器的电平,目的是为了让本来正常的人声听起来更加丰满和厚实。但是这样的录制观念有时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就在观看电影时,经常会感受到演员说话的语言有明显的“喷话筒”效果。比如在一些军事题材的影片中,为了塑造解放军指战员英勇刚强的性格,很多演员的话语声中带有明显的金属后音,实际上造成的听感是不舒服的。这种现象虽然不是有意而为之,但也是同期录音中的一种瑕疵。

同样是语言录制,我们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就会觉得相对要好很多:人物语言基本上与实际生活中的人声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在科幻或者非现实题材的电影中,语言也一样让观众感觉到如见其面一般。这就需要同期电影录音师具备深厚的录音技术功底。

2.音乐使用

中国电影早先使用音乐,相对比较机械,也可以说是比较呆板。很多创作者会在一部影片中专门创作不少的电影歌曲或电影乐曲。既然已经花了大工夫创造出来歌曲就一定会在影片里使用,从而出现了“戏不够歌来凑”的现象。甚至有的电影,比如《最长的拥抱》,依靠电影音乐把本来内容并不到位的情感体验人为地生硬拔高,实际上只是起到了一种负面的煽情效应,观众其实并不买账。我们知道,大多数的电影观众进电影院显然不是为了听音乐来的。好的电影音乐确实能够起到强化剧情、烘托氛围,甚至塑造人物性格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要是变成了为音乐而音乐,生搬硬套,花了不少工夫,而实际上却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得不偿失的狗尾续貂,就会导致观众大量吐槽,最终影响影片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