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人物简介
尼古拉·哥白尼18岁时在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96年,23岁的哥白尼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在天文学家徳·诺瓦拉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提出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的”日心说“;他指出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同五大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这个不变的中心运行的普通行居,其自身又以地轴为中心自转。
这期间,他在《天体运行论》中归纳了自己主要的天文学观点,在他的书完稿后,他害怕教会会反对,迟迟不敢发表。
直到1539年春天,在德国青年学者雷迪卡斯和其他一些朋友的敦促下,哥白尼才同意发表,于1543年3月出版,从写成初稿到出版,前后竟搁置了近”四个九年“。
科学论著
在《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最开始,哥白尼先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并指出了地球呈圆的理由。第五卷论述了地球的卫星——月球。
哥白尼非常重视研究月球,特别是月食。他认为在月食的时候,人们可以从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得到关于宇宙的真实结构的暗示。
《天体运行论》的不朽贡献在于它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解释了行星运行的视运动。在哥白尼以前,这一原理从来没有被人这样详尽地阐述过,也没有人从这一原理得出过这么重要的结论。
总结哥白尼的一生,其功绩在于:他用科学的太阳中心说,推翻了在天文学上统治了几千年的地球中心说。这是天文学上一次重大的革命,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革新。
在《天体运行论》中,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他的书使其他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了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著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后来,开普勒根据第谷·布拉赫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伟大革命
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重大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他所著的《天体运行论》以科学的观点否定了在西方统治了一千多年的地心说,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神权统治,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释放出来,走上了大踏步向前的天文学之路。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约在1515年前,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篇题为《浅说》的论文,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恩格斯评价说,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
哥白尼是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同时,他兴趣广泛,精通多种语言,对神学和教会法也有深刻的了解。他还是著名的医生、机械师,在数学、地理学、文学、绘画方面也是第一流的学者。他对经济学也颇有研究。
世界上许多国家先后发行了近百种纪念这位伟大的天文学家的邮票,1923年,哥白尼诞辰450周年和逝世380周年,波兰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第一和第三枚的主图是哥白尼的侧面肖像,这是世界第一套纪念哥白尼的邮票。1953年12月30日,我国发行了《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一套4枚。其中邮票第2枚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纪念他创立了地球和行星绕太阳旋转的地动学说,为人类开创了新的科学时代。
人文作家——拉伯雷
人文作家
弗朗索瓦·拉伯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他对数理、医药、考古、天文、植物等都进行过钻研。是法国最早研究解剖学的医生之一。长篇小说《巨人传》是他的代表作。拉伯雷掌握希腊语、拉丁语和意大利语,对神学、法律学、医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也通晓药理学、星相学、航海术等,而且既懂理论也能实际操作,这在文艺复兴时代是人文主义者追求的目标。他强调人性的善良,重要在于教育,教育决定人的前途,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愿望和权利。他强调”做你愿意做的事“,反映了人文主义者要求个性解放的信念。拉伯雷的遣词造句讲究声韵协调,善于利用各种修辞手段,为中古法语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拉伯雷出身于律师家庭,早年受僧侣教育,在僧院里就已研读古希腊文学和哲学。1523年巴黎大学意图取消希腊语教学,拉伯雷收回了自己的希腊语书籍,在戴斯蒂萨的支持下,决定要迁会,离开教规过于严格的方济各会,经教皇克莱蒙七世的批准,进入戴斯蒂萨的本笃会修道院。
巨人传
《巨人传》这部书是先出第二部后出第一部的,1532年,他以假名出版了他的主要作品《巨人传》的第二部,用的是从他姓名的字母重新排列的”亚勒戈弗里巴·奈西埃“名义。这部小说受到教会的攻击,但风行全国。1534年,他又以同样的假名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一部。
1546年得到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准许证,以真实姓名出版了他的第三部《巨人传》,1548年《巨人传》第四部出版了11章,直到1552年才全部出版。
《巨人传》的第一部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讽刺了当时教育制度的缺陷,宣传了人文主义对政治、教育、道德的主张,全书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来反映现实,以巨人的形象作为全书的主要人物贯穿始终,使人读起来兴味盎然。
《巨人传》的第二部写巨人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到法国各大学学习,遇到了代表”迅速“的卡尔巴里;代表”强大“的奥斯太纳;代表”明智“的艾比斯太蒙;代表”高明“的巴努希。尤其对巴努希的描写非常生动,对后来法国文学影响很大。书中通篇都是笑料,一出版即受到欢迎。
这三个巨人的形象虽然表面上荒诞不经,甚至不可思议,但实际上作者是把他们作为人的力量的象征来塑造的。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意识到,要解放被封建制度束缚了几百年的生产力,人的力量的解放是首要问题。《巨人传》的第三部主人公主要描写普通人,不再描写巨人。其主角是第二部中的巴努希,巴努希当上了国王,但几天内就把自己的薪俸花光了,不知如何是好,就去请教”权威人士“,包括女巫、哑巴、诗人、学者、星相家、神学家、医生、法学家、哲学家、法官等,最后是一个丑角建议他去找”葡萄酒权威“。
《巨人传》的第四部则类似荷马的史诗《奥德赛》,情节是庞大固埃和巴努希一起乘船去寻找葡萄酒权威,经过了许多岛屿:老人岛、鳗鱼岛、司法人员岛等地,有许多新奇的经历,但没有找到任何权威。
《巨人传》的第五部继续写他们的航行,以各种岛影射罗马教廷和贪官污吏,最后找到了一位葡萄酒权威,对于他们的问题葡萄酒权威的回答只有一字:“喝”!作者的意思是教人吸取人类的知识,以此来武装自己。
拉伯雷在他的讽刺性文学作品《巨人传》中,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他要求打破一切戒律,不论是教会的还是世俗的。他认为,理想的社会由享有完全自由的人所组成,他主张的自由主要是一种个人自由,表现出对个性价值和个人自由的确信。
《巨人传》揭露了中世纪教会的黑暗和腐朽,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的追求。在拉伯雷的理想社会里,人性是善良的,人民是纯朴的,他的理想行为准则就是:“你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在读拉伯雷的《巨人传》时,人人可以快意地笑,爽朗地笑,尽情地笑,这就是他被人们誉为“伟大的笑匠”的原因。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口号的人是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他是中古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561年1月22日,弗朗西斯·培根出生在英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从剑桥大学一毕业,就到英国大使处服务,后继任议员、掌玺大臣和大法官,并封为子爵。他对哲学很感兴趣,晚年辞去官职,专门从事哲学和科学的研究工作。他把经院哲学比做偶像,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打破偶像,直接观察、研究自然界,并通过实验和科学归纳,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马克思在概括培根的认识论时指出:“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培根提出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践检验真理、实践决定科学价值的思想,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培根是“二重真理论”者,他既认为真理来源于对客观实践的认识,也承认神的存在,因此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科学态度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生于贵族家庭,是掌玺大臣和大法官尼古拉·培根爵士的幼子。后于1618也成为了大法官。晚年脱离政治活动,专门从事科学和哲学研究。他是新贵族的思想代表,反对君权神授和君权无限,主张限制王权,拥护清教主张改革,但反对革命。对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他提出必须清除它给人们造成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以便给认识和科学扫清道路。他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认为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真正的分子,即事物的简单性质,它是有限的不变的。千差万别的事物都是由它的不同排列和组合构成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最重要的特性,运动是有规律的,其形式是多样的。他称事物运动的规律和规定性为形式。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形式,从而获得行动上的自由,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开端,它是完全可靠的,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他重视科学实验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必须借助于实验,才能弥补感官的不足,深入揭露自然的奥秘。他重视归纳法,强调它的作用和意义,认为它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但它否定了演绎法的作用——他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他把自然科学中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移植到哲学上来,造成了欧洲近代哲学所特有的局限性。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近代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著作有:《新工具》、《学术的进步》、《新大西岛》等。代表作《新工具》在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哲学家由此把它看成是从古代唯物论向近代唯物论转变的先驱。
思想贡献
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和演绎法采取不信任态度。培根只是在他提倡的方法上有他的独创之见,但这些独创之见也没有立即得到应用。到19世纪由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中进化论的发展,培根的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他说:“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他认为,认识的真实性和存在的真实性是一致的,“其间的差别不过是直接的光线和反射的光线而已”,这是一种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本·琼森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人物简介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的莎士比亚曾在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过古典文学、修辞学、拉丁语和法语等。他虽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但是未上过大学。13岁的时候,莎士比亚由于家道中落,中途辍学,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1582年,18岁的莎士比亚娶了比自己大8岁的安妮·赫索威。婚后他们生有三个孩子。
三年后,莎士比亚只身离开家乡来到伦敦,在剧场门口给人看马匹,在剧场担任临时演员。1590年,莎士比亚开始戏剧创作,并与当时的“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有交往。他的戏剧才华很快就显露了出来,所编写的剧本不断获得成功。之后,他还曾为伦敦环球剧场的股东之一。从1597年开始,他的剧本开始出版,并十分走俏。从此,莎士比亚成了著名的戏剧家。
大约在1612年,莎士比亚大致完成了38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0首十四行诗的写作,遂离开伦敦回到故乡斯特拉福。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病逝,享年52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代表作品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等。
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情节的生动性与丰富性的完美结合,人物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同时又有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作品思想通过情节人物自然地表现出来。莎士比亚还是语言的大师,他吸收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当代的文学语言,运用得得心应手。剧中时用散文,时用诗体,毫不刻板。他的许多词句脍炙人口,已成为英语的一部分。莎士比亚被同时代的戏剧家称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也把莎士比亚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著作影响
莎士比亚于1616年逝世,有趣的是他的生日和卒日同为4月23日,这么巧合的事,是极为罕见的。英国人民不但每年都举行纪念活动,而且每隔一年举行一次“莎士比亚戏剧节”。现在,“莎士比亚戏剧节”不仅盛行于英国,而且逐渐超越了国界,许多国家都举办类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