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语言大师
33521900000001

第1章 古代语言学家(1)

扬雄

扬雄(公元前53-18年),中国西汉时期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少时好学,博览多识,长于辞赋。由于口吃,不善言谈,终日潜心思考。早年家贫,但不慕富贵。后经人推荐,成帝时随侍左右,后被封黄门郎,与王莽、刘歆等为同僚。王莽当政时,拉拢扬雄,校书天禄阁,官为大夫。因弟子刘牵连,有人前来捉拿,扬雄恐惧而跳楼,未死,后得免,默默无闻而终。扬雄早年作品有《长杨赋》《甘泉赋》《羽猎赋》等。后来他认为“辞赋非贤人诗赋之正”,谓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转而研究哲学和语言文字学。着有《法言》《太玄》,提出了以“玄”作为宇宙万物根源的哲学观点,强调要如实地认识自然现象,并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驳斥了神仙方术的迷信思想。在社会伦理方面,扬雄崇尚儒家学说,主张一切言论应以“五经”为准则,反对老庄“绝仁弃义”的观点。在语言文字学方面,着有《方言》,叙述西汉时期各地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着作,在世界方言学上也具有重要地位。他又续《仓颉篇》,编成字书《训纂篇》。扬雄着作除《法言》《太玄》《方言》外,原有集,已散佚。明代张溥辑有《扬侍郎集》,至清代严可均所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收录了扬雄的赋、箴等共4卷,最为详备。

许慎

许慎(约公元58年-147年),中国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河南通志》卷四十九说许慎墓位于郾城县城东35里的召陵城下。据郾城县文化馆调查,郾城县东30里召陵故城西3里有个许庄,许慎的墓冢即在许庄村东一里处。在《后汉书》卷一百九下有许慎传,但未载生卒年。据清代严可均《许君事迹考》和陶方琦《许君年表考》等考证,许慎约生于汉明帝永平初,卒于桓帝建和初。

据《后汉书》本传载许慎“性纯笃,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五经无双许叔重”。曾为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又为太尉府南阁祭酒,当即丞相府阁下之令史。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与刘珍、马融等于东观校书。东汉时期,古文经盛行,许慎师从名儒贾逵(公元30-101年)问学,通籀篆古文。由于当时俗儒说字解经多与古义不合,所以许慎作《说文解字》15篇,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遣子许冲献给朝庭。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主,并采录见于秦国所使用的籀文和六国古文,按514部首编排。每篆注明字义,并说明形体的结构,间或指明读音,是中国最早的最有权威的一部古文字的字典,对后代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形音义和文字发展的历史贡献很大。许慎还着有《五经异义》和《淮南子注》,已散佚。

郑玄

郑玄(公元127-200年),中国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生于汉顺帝永建二年,卒于献帝建安五年,《后汉书》卷三十五有传。郑玄年轻时为乡啬夫,负责处理诉讼,收赋税。后入太学学习,通习经传。于是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游学10余年,40岁后始归乡里。因党锢之祸牵连,杜门不出,从学者多至数百人。经14年,始蒙赦令,举贤良,方正有道,征召为大将军三司府,终不受命。平生着述甚富,长于古文经,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等书注,为学者所宗仰,传习不废。郑玄注经不专主一家,笺《诗》注《礼》,务求允当。尤精于名物训诂。心知经书中文字有假借,往往取本字解释,疑难之处涣然冰释。清人特重“汉学”,与许慎并称为“许郑”。

刘熙

中国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成国,北海人(今山东高密一带)。生当汉代末年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据陈寿《三国志》所载,吴人程秉、薛综,蜀人许慈都曾师从刘熙问学。着有《释名》27篇,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该书一直传流至今。刘熙又有《孟子注》一书,见于唐代《一切经音义》引,今已散佚。

孙炎

中国三国时期经学家。字叔然,乐安(今山东博兴)人。受业于郑玄,被人称为“东州大儒”。曾着《周易·春秋例》,为《毛诗》《礼记》《春秋三传》《国语》《尔雅》和《尚书》作过注,所着《尔雅音义》影响较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载:“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后人据此以为是孙炎首创的反切,但后来发现,开始使用反切的时间早于孙炎。孙炎的《尔雅音义》今已失传。《经典释文》《集韵》《初学记》《晋书音义》《诗经正义》《文选》李善注和《太平御览》等书里引用过孙炎《尔雅音义》的反切一百多例,从这所存不多的逸文里可以窥见它所反映的一些汉末语音现象。例如《尔雅释诂》昄字下:“沈旋蒲板反、此依诗读也。孙、郭方满反”,《释虫》嚷字之际下:“音壤,孙音囊”,等等,成为研究汉魏之际古音的宝贵材料。

张揖

中国三国时期文字训诂学家。史书中没有张揖的传记,唐颜师古《汉书叙例》载:“字稚让,清河人,一云河间人,太和中为博士。”后魏江式进表论书说:“魏初博士清河张揖着《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然其《字诂》方之许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张揖精于文字训诂,所作各书只有《广雅》流传至今,《埤仓》和《古今字诂》宋朝以后就已失传,唐人所作《一切经音义》经常引用其中的观点。清人尚有辑录,龙璋《小学佚》中辑录最为详备。

李登

中国三国时期音韵学家。做过左校令。根据隋代潘徽的《韵纂·序》记载,李登编的《声类》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韵书。《声类》已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载:“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二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其他的书中转引《声类》注解字音有采用反切的,例如《汉书·高帝记》字颜师古注:“李登、吕忱并音式制反”;也有用直音的,例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卷七引《声类》《字林》:“斡音管”。由于后人对封演《闻见记》所说“不立诸部”的认识不一致,所以对《声类》的编写体例存在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认为“五声”是指声调,也有人认为指韵部的粗略分类;“不立诸部”,有人解释为不分部首,有人解释为不分韵部,从而否定《声类》是韵书。至于这部书的体例真相,还有待于以后的深入研究。

郭璞

郭璞(公元276-324年),中国东晋时期文字训诂学家、文学家。《晋书》卷七十二本传称:“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也。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惠帝怀帝时期,郭璞曾做过宣城太守殷祜参军。明帝时,王敦欲谋反,让郭璞卜筮,璞谓其必败,因而被王敦杀害。郭璞曾注释《尔雅》《音义》《图谱》《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赋》《上林赋》等。其中《尔雅》含有丰富的动、植物知识。他注意疏通古训,旁采方言,首创以俗语释雅言,以今语释古语的方法,对训诂学和历史地理学以及动植物学贡献都很大。

顾野王

顾野王,中国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字希冯,吴郡吴人(今江苏吴县)。顾野王出身吴地名门望族,聪明伶俐,博览群书,精于文字训诂,通经史、天文、地理,擅书法、丹青。梁朝时,为临贺王萧正德府记室。年轻时,曾参与平息“侯景之乱”。梁朝灭亡后,入陈。陈宣帝陈顼太建中(公元569-582年)领大着作,掌国史,为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后以才学显着,迁为黄门侍郎、光禄卿。卒后赠秘书监、右卫将军。顾野王一生着作丰富,着述有《玉篇》《舆地志》等书。《玉篇》凡30卷,是他任梁太学博士时,奉命编撰字书,“总会众篇,校雠群篇”,搜罗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年内文字形体、训诂的异同,编撰成“一家之制”而成,内容涉及文学、文字学、方志、史学等多方面,当时他年方25岁。此书为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

陆法言

陆法言,中国隋代音韵学家。名词,以字行,河北临漳人。陆法言年轻时与刘臻、萧该、颜之推等八人讨论音韵,评议古今是非。后来他据议论的要点,认真斟酌,编着成着名韵书《切韵》。由于当时陆氏家族不见容于隋朝,因此陆法言的着作只是私家着述。因为他的书吸取了以前诸家韵书的长处,到唐以后大为流行。到宋代,《切韵》的增订本《广韵》竟成为国家规定考试的标准。原书己散佚。

图弥三菩札

图弥三菩札,也称通密散布剌或土弥桑布札。中国藏文创制者和藏文文法学家。生卒年不可考,出生于涅地(今西藏自治区隆子县)。图弥为氏族名,原名阿努,三菩札是梵音,意为西藏贤哲,是印度人对他的尊称。根据藏族史籍记载,他是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时七贤臣之一,官至御前大臣。曾奉命赴印度留学,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精研佛学和梵文,返藏后根据梵文兰查字母创制藏文正楷,根据乌尔都字母创制草书,被藏族奉为“字圣”。图弥三菩札创制藏文后,又着有文法书8种,今存《三十颂》和《性入法》两种,是最早的西藏文法书;翻译梵文经典21部,开藏译佛经之先河。

中国唐代音韵学家。开元(或天宝)年间(公元8世纪40年代前后)曾作过朝议郎行陈州司地。他编着的《唐韵》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一部《切韵》增订本。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自孙愐集《唐韵》诸书遂废。”徐铉校订《说文解字》,注音采用它的反切;陈彭年编修《广韵》承袭它的体例。《唐韵》已经散失,后人只能根据孙愐《唐韵·序》、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所着录的韵目和蒋斧旧藏《唐韵》残卷等材料,考证它的概况。孙愐认为《切韵》遗漏了很多该收的字,字义的解说也较少,所以他改造《切韵》时主要是加字和增训。不算有关的训解文字字数,他增加了3500字。《切韵》训解简单,有的字没有义训,《唐韵》字字有训解,而且旁征博引,比较详细。孙愐的《唐韵》共195韵,比陆法言《切韵》多了两韵。

徐铉

徐铉(公元917-992年)中国五代时期文字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五代时期在南唐李璟、李煜王朝做官。南唐亡,入宋,太宗时官右散骑常侍,又迁左常侍。《宋史》卷四百四十一载有他的事迹。徐铉精于文字学,善学李斯小篆。宋太宗雍熙初奉命与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校订许慎的《说文解字》,一方面改正传写讹误,驳正唐代李阳冰刊定《说文》的谬误,另一方面略加解说,辨正别体俗字。《说文》传本原有注音,颇不一致,徐铉改用孙愐《唐韵》反切,又增益许慎未收的经典用字,列于每部之末,称为“新附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由国子监雕版,流传至今。现在通常应用的有影印宋刻本和覆宋刻本,为研究文字学和学习小篆的人必读之书。徐铉精于篆法。秦始皇东巡会稽时,刻石铭功,原石已毁,幸有徐铉摹写石本传世,可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相印证。

徐锴

徐锴(公元920-974年),中国五代时期文字训诂学家。字楚金,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徐铉弟。生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仕于南唐,起家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主李煜时,迁集贤殿学士,终内史舍人。南唐灭亡前一年,即宋太祖开宝七年卒。平生着述甚多,今仅存《说文解字系传》40卷,《说文解字韵谱》10卷。

徐锴精通文字训诂之学。《说文解字系传》实际就是《说文解字》注。因尊崇许慎,以其书为经,而自谦所作训解为传。这部书是自汉魏以后最早的一部有系统的,比较详密的注解。书中卷一至三十为《通释》,随文解释许氏原书的训解。卷三十一至三十二为《部叙》,推寻许书540部排列次序的意义。卷三十三至三十五为《通论》,是阐发文字结构的意义的。卷三十六为《祛妄》,是驳斥前人说字的谬见的。卷三十七为《类聚》,是取同类名物的字说明其取象的。卷三十八为《错综》,是从人事推阐古人造字的意旨的。卷三十九为《疑义》,是论《说文》所阙的字和字体跟小篆不合的。卷四十为《系述》是说明各篇着述的旨趣的。此书自上秘阁以后,传本极少。今本出自宋苏颂所传,阙卷二十五,用大徐本补足,已非完书。现在流传的刻本有清乾隆间汪启淑刻本,有马骏良刻《龙威秘书》本,又有道光十九年(1839年)祁藻刻本。三者以祁本最好,且附有校勘记5卷,《龙威秘书》本次之。又《四部丛刊》有影印钱氏述古堂抄本,文字也颇有讹误。清代王筠有《说文系传校录》,可参阅。

《说文解字系传》以《通释》部分为主体,除引据前代古书以证明许慎训解外,还指出其他引申的意义,并从谐声字的声旁说明声旁与字义的关系,对后代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在《通释》中也往往说明古书的假借和古今用字的不同,有时还用今语解释古语,内容极为丰富,足见徐锴对于文字学和训诂学研究之深。《系传》在文字训诂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唐本旧有反切,《系传》改由朱翱另加反切。徐锴所编《说文解字韵谱》,则依唐本《切韵》编排文字,目的是便于寻检篆体,原书注释并不完备,有冯桂芬刻本。其兄徐铉据唐代李舟《切韵》重定的本子,有《函海》刻本。

丁度

丁度(公元990-1053年),中国宋代音韵学家。字公稚,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大中祥符中(约1012年)登服勤词学科,官至观文殿学士、尚书右丞。着有《迩英圣览》《龟鉴精义》等。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奉诏与李淑主编《集韵》《礼部韵略》。《集韵》是继《广韵》之后的一部重要的韵书。针对《广韵》的“繁略失当”(《集韵·韵例》),作了增益和删减工作。《礼部韵略》是由礼部颁行,供科举考试使用的官韵,是《集韵》的删节本,由《集韵》的53525字减到9590字。

郑樵

郑樵(1104-1162年),中国宋代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字渔仲,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福建莆田人,其父郑国器是当朝名士。郑樵从小耳濡目染,学习勤奋,对诸子百家尤感兴趣。郑樵16岁那年,父亲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为了不中断学业,他在一座茅屋内隐居,谢绝人事,用功苦读。他博览群书,认真地研究了历史、天文、地理、生物、医药和语言文字等各方面的学问,喜欢考证伦类之学。由于他长期不辍地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为晚年“集天下之书为一书”,撰写《通志》这部浩瀚的历史巨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志》共200卷,分年谱、纪传、二十略,在史学中独具一格。二十略中《七音略》《六书略》是有关声韵文字的。《七音略》保存了宋代早期流传的四十三转的韵图,对研究《切韵》《广韵》的音韵系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六书略》是用“六书”解说汉字构造的不同,首创”六书分类“之学。郑樵又着有《尔雅注》一书,不依傍旧注,别为新解,不失为一家之言。

陈第

陈第(1541-1617年),中国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连江(今福建连江)人,万历年间秀才,曾师从俞大猷学习兵法。擅长写诗,尤善音韵,对古今音之不同,多有阐发。着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等书,对后世音韵研究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