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语言大师
33521900000002

第2章 古代语言学家(2)

后人对于古音学的研究,是从读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对于上下文押不上韵的现象,宋代以前,总认为一个字临时可以有不同的读音,用叶音、协句来解释。陈第第一个明确指出这是由于古今语音的不同所致。他首先从研究《诗经》韵入手,认为《诗经》无所谓叶韵,宋人所谓叶韵的音,恰是古人本有的读音。他举例说,“母”古音本读“米”,所以常跟“杞”、“止”、“祉”、“喜”押韵;“马”古音本读“姥”,所以常跟“组”、“旅”、“土”押韵,等等。他最早悟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毛诗古音考·自序》)的道理,力斥一个字可以任意改读叶音的错误观点。他确定了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同一个字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域,读音是统一的。所以他的研究着作被后世誉为古音学的开创之作。

达海

达海(1594-1632年),中国清代满族语文学家。先世居觉尔察,隶属满洲正蓝旗。清太宗皇太极时主持文馆,天聪四年(1630年)授游击,五年赐号巴克什,六年奉太宗命改进满族早期的文字老满文。他的主要贡献是:①在字母上用加圈加点的办法,区分了原来未区分的语音,使字母在表音上比原先精确。②制定了10个“外字”,用以拼写本民族语中外来语的语音。③创造了“切音法”。在“十二字头”中有规范写法的1411个音节里,没有辅音同后响复元音或三合元音相拼的音节及其写法,为了拼写这样的外来音,达海使用两个音节拼合在一起的“切音法”表示。这种方法后来也被用于拼写满语词。经过达海的改进,满文字母的形体和拼写方法就固定下来了。达海还精于满汉两种语言文字的翻译,译有《黄石公素书》《六韬三略》《纲鉴会纂》等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音韵训诂、典章制度、兵农经济、郡邑掌故,都有深入的研究。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明道救世”。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着书立说应该有益于当世,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着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几部也都粗具规模,后来各家古韵分部,都是在顾氏分部的基础上加细加详。

顾炎武在音韵学上的最大贡献是用离析“唐韵”(实际是《广韵》)的方法研究古韵。宋人也曾研究古韵,但把《唐韵》的每一个韵部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想到把它们拆开,因此,尽管把韵部定得很宽,仍然不免出韵。另一个极端是遇字逐个解决,没有注意到语音的系统性。顾炎武则把某些韵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重新与其他的韵部合并。这样有分有合,既照顾了语音的系统性,又照顾了语音的历史发展。他首先废弃平水韵,回到”唐韵”。比如把尤韵一部分字如“丘”“谋”归入“之咍”部,这就是“离析唐韵”,回到古韵。再比如把支、麻、庚三韵各分为二,屋韵分为三,令它们归入不同的古韵部,充分体现了古今语音系统的差别。他的这种离析工作,直到今天大家还公认是很有价值的。其次,他最先提出用入声配阴声。《诗经》常常有入声字跟阴声字押韵,以及一个字有去入两读的现象,顾炎武从这些现象中认识到,除了收唇音的入声缉、合等韵没有相应的阴声韵以外,入声都应该配阴声。在古音学的分部问题上,有阴阳入三分法,有阴阳两分法,按两分法说,他的作法是对的。

顾炎武对古音学的研究中,除了有理论的建树,还有对大量材料的分析,所以后来被学者誉为古音学的奠基者。他的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音学五书》中。

戴震

戴震(1723-1777年),中国清代思想家、考据学家。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举人,后参加纂修《四库全书》。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均有深入研究,为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大师。着述有《毛郑诗考正》《声韵考》《声类表》《考工记图》《勾股割圜记》、校《水经注》等。

戴震在古音学的研究上戴震有重要成就。他最初把古韵分为7类20部,后来又改为9类25部。他所选定的韵目全是影纽字,这正表明了他懂得音理,因为影纽字没有辅音声母,更容易看出韵母的实际情况。他的第1类是收喉音的,第2类至第5类是收鼻音的,第6类、第7类是收齿音的,第8类、第9类是收唇音的。每一类之中又分阳声、阴声、入声3类。认为阳声韵是《切韵》音系里有入声之韵,阴声韵是无入声之韵。他对古韵的研究首先有主观的音理(实即等韵),不肯纯任客观,这是与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最大不同的地方。凡是他认为应该合在一韵的,就说是审音本一类;凡是他认为应该分开的,就说是审音非一类。这影响到他对古韵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概括起来,戴震对古音学的最大贡献有两点:①把入声韵独立,看到了阴、阳、入三者相配的事实。同时,还用音理来说明声韵正转的道理:“正转之法有三:一为转而不出其类,脂转皆,之转怡,支转佳是也;一为相配互转,真、文、魂、先转脂、微、灰、齐……是也;一为连贯递转,蒸、登转东,是也。”(《答段若膺论韵》)这对以后古音学的研究产生很大影响,他的学生孔广森(1752-1786年)据此明确提出阴阳对转的理论。②把去声祭、泰、夫、废4韵同入声月、曷、末、黠、辖、屑6韵分开,各自独立成一部。他认为这些韵无论从谐声系统,还是从《诗经》用韵,都不应该合在脂微部。

钱大昕

钱大昕(1728-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考据学家。字晓征,号辛楣,又号竹汀,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乾隆年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山东、浙江等地乡试主考官,广东学政。参与编纂《大清一统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曾在江南诸学院讲学。对西北地理、元史、年代谱牒、金石铭文等均有研究;在音韵、训诂方面更有许多创见。主要着作有《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元史氏族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等。在音韵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对古纽的考证。在钱大昕以前研究古音的人,只注意古韵,而钱大昕最先注意到古纽问题。关于古纽问题,他提出4点:①古无轻唇音。认为中古轻唇音声纽在先秦一律读作重唇。②古无舌上音。认为中古知、彻、澄声纽,在先秦属于端、透、定声纽。③古人多舌音。认为中古照、穿、神等声纽(所举例字都是三等字),在先秦也属于端、透、定声纽。④古影、喻、晓、匣双声。认为中古喉音4个声纽在先秦基本属于同一类声纽。这4点都很有道理,特别是前两点,得到了后来学者的普遍承认。钱大昕没有关于音韵学的专着,对音韵学的一些论述收录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和《潜研堂文集》卷十五。

段玉裁

段玉裁(1735-1815年),中国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县人。生于雍正十三年,卒于嘉庆二十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乡试,入京会试,屡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铨授贵州玉屏县知县,后又为四川富顺、南溪和巫山知县,后称疾告归乡里。58岁时移居苏州阊门外之枝园。

段玉裁在京时,拜戴震为师,潜心研究音韵和语言文字训诂,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1743-1796年)、姚鼐(1731-1815年)等学者。返乡后,又得与卢文弨(1717-1795年)、刘台拱、汪中(1744-1794年)、金榜(1735-1801年)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京,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经常在一起研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玉裁终成为乾嘉学派中的着名学者和代表人物、杰出的文字训诂学家及世界文化名人。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博览群书,着述颇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他根基充实,深得提要。着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等书。《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1681-1762年)《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着作。《说文解字注》积30余年的功力写成,体大思精,为前所未有。他先作《说文解字读》,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去繁文,简约成《说文解字注》。嘉庆二十年(1815年)五月全书刻成,风行一时,大为学者所称赞,《说文》之学也由此而盛。《说文》段注的主要特点是:①比勘二徐(徐铉、徐锴)本,刊正传写和刻本的谬误。②阐明许书着作的体例。③引证经传古籍,解释许说,推求许说所本。④在许慎训解之外,说明字义的引申和变迁;指出字有古今,义也有古今。⑤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