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课程百科知识——书法纵横
33524000000002

第2章 书法春秋(2)

碑刻篆书在西汉时期比较少,因丰碑大碣在西汉还没有兴起,因此留存到今天的大多是一些题刻,如《鲁北陛石题字》、《祝其卿坟坛》、《上谷府坟坛》、《郁平太尹冯君孺人墓画像题记》等。其篆书由秦代的圆转逐渐趋向方正。东汉立碑之风兴起,着名篆书碑刻有《开母石阙铭》、《少室石阙铭》、《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等。东汉碑刻篆书,书法结体茂密,体势方圆结合,用笔遒劲,与秦代刻石风格不同。《袁安碑》和《袁敞碑》,因出土较晚,笔画完好,书法宽博舒展,字体遒美。《祀三公山碑》体势略参隶意,结体方正,一反小篆圆转匀称的特点。汉代碑刻篆书最为丰富多彩的是碑额,有的结构方整奇肆,有的婀娜多姿,不仅风格多样,而且用笔也层出不穷,或圆转巧丽,或方折挺拔,或茂密,或疏朗。如着名的《景君碑》、《韩仁铭》、《孔宙碑》、《孔彪碑》、《华山碑》、《张迁碑》、《鲜于璜碑》、《尹宙碑》、《袁博碑》、《王舍人碑》等碑额,各具风貌,无一类同。

汉代篆书另一座丰富的宝库——铜器上的铭文,汉器铭文多先书写,再由工匠凿刻而成,因此笔画多为方折,转折处断而不连,使篆书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但其结体和笔画仍然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面目。如中山靖王墓中山内府铸造的铭文笔画粗壮雄浑,池阳宫行镫铭文典雅秀丽,曲成家行镫铭文较率直纤细,长杨鼎、黄山鼎铭文又比较端庄。新莽时期铸造的铜器铭文多为工整垂脚的方正小篆,结构舒展挺拔,风格典雅俏丽,《新莽铜量铭》、《新莽铜嘉量铭》为最典型的作品。

隶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木牍,其中很多字画已是隶书的体势和写法。隶书在秦代普遍流行于民间,它在民间经过不断地改正和完美,到汉代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汉代的主要字体。秦代到西汉初期,是隶书的古隶时期,西汉石刻除一部分是篆书,其余多为篆隶递变过程中的古隶,如《五凤二年刻石》,其结构已是隶书的体势,但笔画尚未见典型的波磔。隶书到西汉末期和东汉时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隶书形体由长方趋向宽扁,由纵势转向横势,笔画已趋工整,波挑也更为完美,而点画俯仰呼应使隶书的艺术性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如河北定州40号汉墓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9-前73年)的简书,青海大通县115号墓宣帝时期的简书,敦煌出土西汉天凤元年(公元14年)的木牍等,都是成熟时期的隶书。东汉隶书用笔技巧更为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表现出蚕头燕尾波势的特色。在结构上疏密的变化,点画的呼应,更加呈现出隶书复杂多变的姿致,而风格也更为多样。

汉代隶书主要的墨迹是简牍和帛书。从已发现的汉简来看,工整谨严的隶书多见于先秦典籍和官方诏令。如居延出土的《尧典》残简,罗布泊出土的《论语》残简,武威出土的《仪礼》简,河北定州出土的《论语》简,武威出土的《王杖诏令》简,甘谷出土的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诏书律令》等,都是谨严工整的隶书。居延出土汉简,多为修筑边塞、屯田、置亭燧所遗屯戍文书,书写比较草率,似多不经意,而书写面貌也各不相同。

隶书到东汉末年,因为太强调追求形式和装饰性,波挑矫揉造作,而结构板滞,缺乏生趣,于是开始走向下坡路。这种趋势到魏晋时代更甚,这样隶书的衰落成了必然的趋势。

秦、汉时期的草书是中国草书发展史中的章草时期。汉代早期的草书,是隶书(古隶)的简易、急速的书写。这种草书可以从《神爵四年简》见其大概,这时期的草书为草隶或隶草阶段。

东汉时期的草书开始出现波磔,这时草书可以从武威出土的医药简牍、敦煌出土的“可以殄灭诸反国”简见其大概。至曹魏、西晋,草书经过书法家的不断加工,形成有一定规律的草法,后代称这类草书为章草,以区别东晋盛行的今草。

东汉时期章草已普遍流行,除出土大量草书简牍外,如《急就章砖》、《公羊传砖》、《马君兴砖》,以及安徽毫州出土的曹氏墓砖,都是用章草书刻,可知东汉章草在民间相当流行。

汉代着名书法家有史游、曹喜、杜操、王次仲、崔瑗、张芝、蔡邕、师宜官、梁鹄等。史游曾以隶书草写作《急就章》。曹喜是东汉章帝时人,记载说他工篆书,创悬针垂露法。杜操以善章草着名,崔瑗曾学他的草书,后人并称崔杜。崔瑗善章草书,着有《草书势》。张芝擅长章草书,世人并称他为“草圣”。王次仲擅长隶书,《书断》说他以隶草作楷法。蔡邕擅长篆隶,创飞白书,曾参加书写石经。师宜官善隶书。梁鹄善隶书,书法为曹操所欣赏。

尽管有的汉代书法家的名字不太出,但可以看到他们的碑刻,如郭香察书《华山碑》、仇靖书《西狭颂》、纪伯允书《武斑碑》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法

书体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发展。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着名书法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着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隶书在三国时期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到西晋时期,仍是。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着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碑刻笔画都是方棱的尖角,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其中少数如《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正始时(公元240-249年)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着名碑刻有《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在西晋时期立碑是不允许的,因此流传丰碑巨碣就少,着名碑刻《郛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因为西晋不允许立碑,所以墓志因此逐渐兴起,与南北朝的墓志不同的是: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着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能够留存到现在的墨迹一般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平复帖》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西晋着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公元296年)《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还有行书和草书,这些残纸是研究魏、晋、十六国书法的宝贵资料。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最晚为建兴十八年(公元330年);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魏晋时期着名的书法家有卫岘、钟繇、胡昭、韦诞、皇象、苏建、索靖、卫恒、陆机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有刻帖流传,钟繇有《荐季直表》《贺捷表》《墓田丙舍帖》《力命表》《宣示表》等,这些作品有的刻成单帖,有的收集在丛帖中。皇象有《急就章》,流传有松江刻本和其他刻本。索靖的《月仪帖》《载妖帖》《七月帖》等。宋代《淳化阁帖》《大观帖》都收有魏晋书法家的作品。

十六国时期留存到现在的碑刻不太多,前秦有《邓大尉祠碑》,北凉有《沮渠安固造像碑》《佛说十二因缘经幢》,后秦有《辽东太守吕宪墓表》等。除《邓大尉祠碑》为隶书外,其余都是隶楷过渡时期的楷书。《沮渠安固造像碑》为沮渠安固在高昌所立,原石在新疆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后被盗运到德国柏林。沮渠氏是匈奴后裔,汉末定居甘肃西北,称为甘水胡。此碑字和十六国时写经相似,用笔带有隶意,是隶楷递变时期的书体。

十六国时期写经有年号可考证的:前秦甘露元年(公元359年)的《譬喻经第三十出地狱品》、西凉建初七年(公元411年)的《妙法莲花经》、北凉永平七年(公元449年)的《持世经题记》、承平十五年的《佛说菩萨藏经第一》等。前秦写经带有西晋写本的痕迹,其横画起笔用尖锋,收笔重按,捺笔滞重。北凉写经书法已有明显的变化,起笔已有顿挫,收笔出现回锋,书风趋向清隽庄茂,已无前秦那种朴拙的气味。前凉《李柏文书》是唯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在新疆出土,共有三纸,似修改时的3次手稿。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因此,文书的出土,对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东晋碑刻传世的不多见,有《爨宝子碑》、《枳杨阳神道阙》、《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数种。《爨宝子碑》是着名的晋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书体间杂篆法。《司马芳残碑》笔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特点。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如《王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镌刻比较随意草率,也有的是隶书。

流传到现在的墨迹大部分是勾摹本和临摹本,而书迹比较多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王方庆家藏王氏一门书迹勾摹的《万岁通天帖》,其中有王羲之的《姨母帖》和《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荟的《疖肿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羲之墨迹的勾摹本还有:《寒切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孔侍中帖》、《上虞帖》、《都下帖》、《七月帖》、《大道帖》、《游目帖》、《行穰帖》、《此事帖》、《兰亭序》等。王献之的墨迹及其勾摹本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中秋帖》等。东晋书法家墨迹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晋人书《曹娥诔辞卷》,藏辽宁省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东晋升平二年(公元358年)款和咸安二年(公元372年)款《法句经》。东晋书法最盛,书法家亦比较多,当时门阀大家都以书法世代相传,如庾、郗、王、谢等大家,父子祖孙以书法着名不在少数。其中如王导、王洽、王荟、王徽之、庾亮、庾怿、庾翼、郗鉴、郗昙、谢尚、谢安、恒玄、杨羲等,都是着名书法家。其中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是楷书盛行时期。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着名的碑刻有:宋《爨龙颜碑》,齐《刘觊买地券》、《吴郡造维卫尊佛题记》,梁《天监石井栏题记》、《太祖文皇帝神道阙》,陈《新罗真兴王定界残碑》等。其中以《爨龙颜碑》、《瘗鹤铭》最为着名。《爨龙颜碑》楷书,带有隶意,笔势方折雄劲而又具飞动之势。《瘗鹤铭》刻在江苏省镇江市焦山崖壁上,后堕入江中,因刻在摩崖上,随山刻石极为自然,书法潇洒而有法度,字画厚重笔势飞动,其中间杂行书,笔法方圆并用,圆处圆转流利,方处不显得呆滞,严谨有法度,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

南朝墓志主要有:宋《刘怀民墓志》,齐《吕超墓志》、《刘岱墓志》,梁《桂阳王萧融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永阳敬太妃王氏墓志》,陈《前锋将军卫和墓志》等。这些墓志上的书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楷书。刘宋墓志比较方正,《刘怀民墓志》与《爨龙颜碑》接近。齐和梁婉转秀丽,《刘岱墓志》、《永阳昭王萧敷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在秀丽中又有一种静穆典雅、疏放妍妙的风格,可代表南朝书风的转变。

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墨迹流传至今的有:齐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王慈《得柏酒帖》、《尊体安和帖》、《郭桂阳帖》,王志《一日无申帖》等,都收在唐摹本《万岁通天帖》中。

南朝时期写经留存的一般为齐梁间经生所写,如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佛说欢喜普贤经》,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年)《华严经卷》、大同元年(公元535年)《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等,都是端庄流丽的楷书,其结体、用笔和晋写经有明显不同,结体茂密,笔法妍美,姿致顿挫,其秀劲笔法、严整结体,已开隋、唐写经的先河。

南朝时期着名书法家有羊欣、孔琳、萧思话、范晔、王僧虔、萧子云、萧衍、陶弘景等。

北朝是当时在中国北方相继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政权,其碑刻书法比南朝要丰富多彩,北魏初期书法方劲古拙,仍保留部分隶书笔画,如《太武帝东巡碑》、《大代华岳庙碑》、《中岳嵩高灵庙碑》等,都属于风格雄强一类。《中岳嵩高灵庙碑》雄强而奇古,笔画方棱,结构富于变化,此碑碑阴书法峻整,为近代书法家所重视。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汉化达到高潮,书风也随着起了变化。北魏搜罗各地文学、艺术之士,集中洛阳,洛阳一时成为北方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