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万事由来大全
33584200000017

第17章 “三纲五常”的由来

“三纲”,是指封建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合称“三纲”。纲,原意是提网的总绳,引申为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三纲”就是说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三纲”是战国时期的荀子最先提出来的:“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扦头目而覆胸腹也……”

荀子的这些主张就是封建道德规范“三纲”的雏形。

明确提出“三纲”概念的是汉代的董仲舒。将“三纲”定型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是汉代的经学全书《白虎通》,后经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地加以强化,“三纲”逐渐成为禁锢人民思想的一道枷锁。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道德观念,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五常”,也指仁、义、礼、智、信。

最先把“三纲”、“五常”并称的,是东汉后期马融的《论语注》。《论语·为政》说:“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马氏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隋唐以后,“三纲五常”被作为封建道德的核心概念得到强化,成为封建统治者加强其统治的思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