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脂血症日常防治大全
33604900000005

第5章 高脂血症易患人群排行榜

·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

家族性高脂血症的准确名称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它起源于遗传性的基因缺陷,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疾病,是脂质代谢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使对血管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极度升高。这种疾病可提早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是冠脉疾病发生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年轻人心脏病发作、中风,甚至早年丧命。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杂合子型和纯合子型两种。据统计,在美国大概有70万人患上这种高胆固醇血症。他们常常过早地发生冠心病。其中,纯合子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病率比较罕见,大约为百万分之一。

国内在1985年首次报道了纯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并对该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有关诊断和治疗研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会引起各种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发生缺血、栓塞和梗死等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在青少年,甚至儿童时期出现肌腱黄色瘤,部分患者关节变形、增大,并因心功能衰竭而死亡。因为从小就会出现血管硬化,以及不断侵蚀皮肤的黄色瘤,所以从几岁起,患者每天都要服用降脂药。类似这样的孩子,十几岁左右时的胆固醇指数就相当于六七十岁的老人。但人类至今仍还没有根治纯合子患者疾病的办法,只有尽早发现患者,通过不间断服用降脂药来延缓血管硬化。

绝大多数杂合子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只是血脂偏高,易早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他们是正常人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所生的孩子,故医学上称为杂合子患者。

·肥胖者

肥胖除生理或病理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机体内摄取脂肪过多,运动消耗太少导致的脂肪组织蓄积过多的状态。一般认为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超过3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一般情况下,肥胖者的并发症,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外,常并发高脂血症。

不论什么原因引起的肥胖,都是体内脂肪组织的过度增加所致,脂肪组织虽然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其中含有8%的甘油三酯。虽然肥胖者有时血脂分析暂时并无异常改变,但过度肥胖久了常常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临床观察研究表明,肥胖症最常继发引起血液中甘油三酯(TG)增高,部分患者血液中胆固醇(TC)含量也可增高,主要可表现为Ⅳ型高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最危险的因子之一,而肥胖者常常合并脂代谢的异常,并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高脂血症表现越明显;相反,过高的血脂,也同时促进脂肪的过度积累,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血脂的升高与脂肪的分布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基塞伯等人认为:根据人的脂肪分布进行分类,可分为有体干脂肪沉着显著的中心性肥胖,四肢明显的末梢性肥胖,还有上半身脂肪堆积较多的上半身肥胖和下半身脂肪堆积较多的下半身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等病,以中心性肥胖和上半身肥胖为主,故而积极地采取措施进行减肥,有助于降低血脂。

肥胖人的脂肪代谢特点是:血浆游离脂肪酸升高,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脂等血脂成分普遍增高。患肥胖病时,机体对游离脂肪酸的利用减少,血中的游离脂肪酸积累,血脂容量升高。碳水化合物引起的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容易肥胖。当这类患者进食的碳水化合物较多或正常时,血浆的甘油三酯升高;而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人量,高脂血症就可好转甚至消失。同样,体重下降也能使这些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升高与肥胖程度成正比。血脂水平的下降对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肥胖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是十分必要的。

·饮食不节者

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饮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适当的饮食疗法可以降低血脂,治疗高脂血症。同理,不良的饮食习惯也会使血脂增高。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有以下几种。

多吃少餐。美国健康学家曾调查了1400位60~64岁的老年人,发现每日吃两顿饭者有1/3患心血管疾病,每日吃五顿饭者(总热量相等)只有1/5患病。另有一份报告指出,每日就餐次数在三次或三次以下的人群,肥胖病患者占57.2%,胆固醇增高者占51.2%;而每日就餐次数在五次或五次以上的人群中,肥胖病患者仅占28.8%,胆固醇偏高者占17.9%。专家们分析认为,空腹时间越长,造成体内脂肪积聚的可能性越大。

晚餐过迟。英国医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晚间让小白鼠进食高脂肪饮食,然后马上人睡,这些小白鼠血液中的脂肪含量急剧上升。如果在早上或中午同样进食这种高脂肪饮食,则对血液中的脂肪含量影响不大。

食不厌精。有些人不愿意吃糙米粗粮,只吃精白米面,殊不知长期低纤维素食的人,其血管硬化、高血压的发病率也会大幅增高。

肥腻甜食。过多地食用肥肉和一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猪脑、皮蛋、鱼子、蟹黄、奶油等,都会引起血脂升高。有研究发现,糖能使肝脏合成脂类的作用增强,正常人连续吃高糖饮食3周,可使血中甘油三酯升高1倍,若给高脂血症患者连续吃高糖饮食,甘油三酯也可增加4~5倍。

偏食挑食。这会造成营养素吸收不完全,如果绿叶蔬菜吃得少,常会发生维生素C缺乏,而维生素C可以降低胆固醇,减轻或防止动脉硬化。如果豆制品吃得少,就不能增加胆固醇在粪便中的排泄。还有人不吃大蒜、洋葱,嫌它们有特殊臭味,其实它们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嗜好饮酒者

酒在医学上一向被认为是双刃剑。酒是既有益又有害的东西。过量饮酒遗下的毒害,古今都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应该忌酒,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虽然少饮一点有好处,但一定不要贪杯。

研究发现酒精可促进极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的合成及清除。据文献报道,对450例30~60岁的冠心病患者血脂分析显示:230例嗜酒者血清三酰甘油、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其余220例不嗜酒者明显为高。又如,给不饮酒的健康志愿者进食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并用酒代替等热能糖类的膳食,不论其中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如何,尽管志愿者血中酒精含量仍保持在法定中毒量以下,而肝内三酰甘油含量仍可增加3~14倍,最早可于饮酒第2天就出现。可见膳食中若经常有一部分热能来自酒精,即使食物中其他成分比例适宜,酒精仍会影响脂质代谢。

这是因为酒精除提供更多热能外,还可刺激脂肪组织释放脂肪酸,使肝脏合成三酰甘油的前体——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并使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乳糜微粒从血中清除减慢,导致血清三酰甘油升高。若饮酒同时摄入大量的脂肪,则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因此,长期频繁饮用含酒精饮料者,若又同时进食较多脂肪,其血清三酰甘油会持续升高,体重将增加,从而使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血清三酰甘油水平进一步增高,所以限制饮酒是控制高三酰甘油血症,尤其是高三酰甘油血症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重要治疗措施。

通常认为,少量饮酒(指每日摄入白酒不超过50毫升)可能无害,但权衡其对血脂代谢的影响,则不应提倡用饮酒来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预防冠心病,也不应鼓励血清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者采用增加饮酒量来作为治疗选择,更不可低估长期饮酒对身心健康的多种危害。

·长期吸烟者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13秒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每天死于吸烟者达8 000人,90%的肺癌与吸烟有关。2000年时,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增至1 000万人,平均每天死于吸烟的人数为2.8万。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有10万人,预计到2025年,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死亡率还要大幅增加。目前,我国有许多青少年吸烟,到2025年,吸烟的危害就会更明显的表现出来,吸烟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死亡率将会增加5倍。到那时,我国每年死于吸烟的人数将达到200万人。因吸烟造成的疾病中,除了常见的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外,最多的就是高脂血症了。医学研究发现,吸烟对血脂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

升高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吸烟者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较不吸烟者高,其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高达10%~20%,血清总胆固醇水平高可能与血中一氧化碳浓度有关。

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许多研究认为,吸烟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负相关。无论男、女吸烟者,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比不吸烟者低0.13~0.23毫摩尔/升。国外有人对191例30~40岁的绝经期前女性的调查发现,吸烟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不吸烟者低0.18毫摩尔/升,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每日吸烟超过25支者平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又较每日吸烟1~14支者低。

升高血清甘油三酯。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通过刺激交感神经释放儿茶酚胺,使血清游离脂肪酸增加。游离脂肪酸最终被脂肪组织摄取而形成甘油三酯,儿茶酚胺又能促进脂质从脂肪组织中释放,这也导致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近年实验研究发现,暴露于烟雾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易被氧化修饰形成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提示可能是一氧化碳增加了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的敏感性。氧化形成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物质。

·不爱运动者

运动与不运动对血脂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别。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和体力活动可使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

如果一个人只吃不动或多吃少动,多余的热量便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在体内。某些一向喜欢运动的人,由于某种原因中断运动时最容易引起血清甘油三酯的显著增高。特别是整天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者,上下班以车代步,平时又很少运动,加上三餐搭配不合理,晚餐丰盛,久而久之,引起脂肪积累发胖。科学实验证明,缺乏运动者体内易产生一种低密度脂蛋白粒子,它会加强胆固醇在血管壁的附着作用,从而加速动脉硬化的进程。

而适当强度和运动量的锻炼,不但能减轻高脂血症,改善血脂构成,而且还会纠正人体生理、生化代谢失调,使脂质代谢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运动还能够促进机体的代谢,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加速脂质的运转、分解和排泄。

此外,运动还能改善人体的糖代谢,改善机体的血凝状态,改善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液黏度;运动还可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心肌代谢,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这些都对防治冠心病具有积极的影响。

·老年人

老年人常患有高脂血症,且与其他老年性疾病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关系密切。据美国的一些资料显示,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国内文献报道,人到老年期(>60岁),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载脂蛋白D都明显高于中青年,而在80岁以后开始下降,90岁后才下降到中青年水平:而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A,从青年到老年仅略有增加甚至会有降低,80岁以后才下降。不同血脂成分随年龄的变化,也显现出老年人抗动脉粥样硬化能力明显较青年人低。另外,血脂随年龄的变化尚存在性别的差异,50岁以前男性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女性,50岁以后女性常常超过男性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前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血脂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的原因主要有:

老年人对脂质代谢能力降低。老年人对胆固醇的合成、降解和转运能力均降低。55岁以前,血中胆固醇因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而在60~70岁时则逐渐降低。

对糖耐量减低。随着年龄的增长糖耐量减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发病增加,体内的糖代谢紊乱可导致老年人甘油三酯及极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

·绝经期的女性

我国临床发现,生育期女性冠心病发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组男性,而绝经后女性冠心病发病率则迅速上升。绝经前期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与同年龄组男性比较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约为1:4,但绝经后期女性的发病率却与男性趋于一致。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绝经前女性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较男性明显增高,冠心病的发病率远较男性为低。而绝经后女性的血脂代谢常发生紊乱,表现为血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下降,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同样,日本医学家调查发现,女性在50岁以后高胆固醇血症的比例增加。这可能与绝经后内源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血脂变化有关。

雌激素可以使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使高密度脂蛋白上升。高密度脂蛋白有利于胆固醇运转和清除,不利于胆固醇沉积,从而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绝经后,卵巢分泌雌激素的功能停止,雌激素在血中水平下降,所以绝经后女性可发生脂代谢紊乱。

美国对麻省3 000名女性随访24年,发现自然性和手术后绝经女性均可发生上述的脂代谢异常。可见雌激素对脂肪代谢有重要影响,维持血液中的雌激素正常水平有利于绝经后女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可见,更年期女性的绝经期(46~55岁)是脂代谢紊乱加速期,是防治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时期。

·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者

在人体内,糖代谢与脂肪代谢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研究发现,约40%的糖尿病患者可继发引起高脂血症。一般情况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患者,血液中最常出现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谢紊乱。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严重胰岛素缺乏特别是伴有酮症酸中毒患者,上述两种脂蛋白均显著增高,表现为I型和V型高脂血症蛋白症;不伴酮症的轻型患者,血中可无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可表现为Ⅳ型高脂血症蛋白症。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发生脂蛋白代谢异常者更为多见,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合并肥胖症有关。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许多高血压患者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则较低。另一方面,许多高脂血症也常合并高血压,两者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临床研究证明,有的降压药物对脂质代谢会产生不良影响,从而成为动脉硬化的促进剂,如利尿降压药、β-受体阻滞剂均有这种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对脂质代谢也有影响。这就需要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在治疗时加以注意了。

·情绪、精神紧张者

相关试验证明,当人情绪紧张时会直接影响人体的血脂代谢。当人处在紧张、争吵、激动、悲伤等不良情绪中时,人体内的儿茶酚胺分泌会增加,游离脂肪酸增多,进而促使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而情绪抑郁还会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可见,这些不良心理和精神因素,会对脂质代谢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导致血脂异常,更容易引起血脂升高,引起冠心病突发。

美国研究人员试验发现:好动肝火者或老是生闷气的人,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都有显著升高;相反,那些在适当时机才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某些情况下采取宽容忍让态度的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则会比一般人低10%。

·部分少年儿童

美国医学家,通过大量尸检和临床追踪,发现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都起始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并已出现心脑病理改变。研究发现,50%以上的10~14岁儿童,冠状动脉就已出现特征性巨噬泡沫细胞和含脂质的平滑肌细胞,大约8%的10~14岁儿童有更明显的细胞外脂质聚集性改变,并且发现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冠状动脉脂肪条纹及纤维斑块的扩展均明显相关。这说明冠心病的部分危险性因素在儿童期即可存在,并且能加剧儿童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病理过程。

可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应该从少年儿童开始。对有以下情况者,更应引起注意:家族中有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的少年儿童;家族中有冠心病和中风病患者的少年儿童;形体肥胖超重明显的少年儿童。

·甲状腺功能减退者

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一方面促进肝脏胆固醇的合成,另一方面促进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从胆汁中的排泄。因此,甲状腺激素影响血清胆固醇的产生和降解。当甲状腺激素不足时,其胆固醇合成能力降低,胆固醇及其代谢产物排出的速度相应降低,血液中总胆固醇浓度增加。

也有研究提示,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体内低密度脂蛋白生成速率增加,这也可造成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可增加、正常或减少。这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有关。在病情较重的患者中常有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这可能与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合成增加有关,但也可能是由于甘油三酯的降解障碍所致。甲状腺功能减退时,脂蛋白酶活性下降,内源性和外源性脂肪清除受到抑制,甘油三酯部分分解代谢率下降为正常人的一半。

§§第二章 近距离了解高脂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