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33622300000025

第25章 哀乐的由来

每当在我国已故领导人或已故国际伟人举哀的日子里,人们常常会听到一首铜管乐队演奏的庄严肃穆、沉痛缓慢的固定的乐曲。习惯上,人们把这首专门用于追悼或丧葬的悲哀的乐曲称为“哀乐”。

目前,我国通用的哀乐,已经沿用四十余年了。关于它的历史,今天,已鲜为人知。那么,这首现行的哀乐是怎样形成的呢?

1936年,刘志丹奉党中央指示,率部东征,不幸牺牲于山西省中阳县的三交镇。

1941年冬,正值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的岁月。陕北的延安城,是当时的中央所在地。为了慰问和鼓励当时守卫延安的八路军将士,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组织了一个“河防访问团”(河防,即黄河防区的简称)。当时担任河防任务的,有八路军一二〇师的三五九旅、八路军独立一旅等部队。他们驻防党中央所在地延安郊围,戍边屯田。

当时参加“河防访问团”的音乐界人士,有安波、关鹤童、张鲁和刘炽四人,都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的成员。他们的计划是,一方面参加访问团的慰劳工作,一方面借此机会在所经地区搜集民间音乐及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访问团到绥德(三五九旅司令部驻地)以后,这四位音乐家兵分两路:一路是关鹤童、张鲁,在绥德、米脂一带活动;一路是安波、刘炽,到葭县、吴堡一带活动。

这首原始的民间器乐曲牌,速度中等,ABA式三段体,用的是较少见的商调式和雅乐七声音阶。旋律上多下行级进,时有如泣,带有伤感的色彩,但不如现行的哀乐这样鲜明和典型。这首被收集到的民乐,当时并未在延安城的文艺界及军民中传开,只是作为资料,被音乐家们保存起来。

1942年,党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建于他的故乡保安县(即今志丹县)。为了使移灵的仪式更加隆重,“鲁艺”乐队接到上级指示,承担了为移灵奏乐的任务。当时,还决定由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五人组成的民间音乐研究小组来创作哀乐。于是,他们就根据广泛流传于晋陕一带的民间吹歌牌子曲进行改编、创作。

1944年5月,志丹县刘志丹新陵墓落成。直到这时,他们才将这首民乐拿了出来,首次作为哀乐,由“鲁艺”乐队演奏,并由安波执笔填写了歌词,题目是《公祭志丹同志》,歌词是:

奏起哀乐来祭灵,

志丹同志活在我们心中。

你流了血,为党尽了忠;

你开了路,我们来行。

你创下的边区千万人民来建设,

你立下的事业我们来继承。

同时,在教唱、演唱的时候,又对曲调做了再度创作,把速度拉慢了一些,以突出悲哀的气氛和纪念的主旨。虽然它第一次以哀乐的形式出现了,但是它并非只作为哀乐出现在致哀的场合,在平时人们也唱,成了一首相当流行的学习、歌颂、怀念刘志丹的群众歌曲。至今,有些在延安生活过的老同志,还能记起这首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礼宾性的专门军乐团,这首唢呐曲牌被编配为铜管乐队乐曲。在演奏上,又作了三度创作,速度再度拉慢,加剧了强弱对比,配器上更加完善丰富,再加之用大规模的军乐队演奏,同时去掉了歌词,渲染出悲壮哀伤的气氛,催人泪下,动人肺腑。它就成了未命而名、约定俗成的现行的中国的《哀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