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33622300000053

第53章 唢呐史话

唢呐

唢呐,一作“琐”、“苏尔奈”,俗称“喇叭”、“大吹”、“海笛”、“小青”等,是我国广为流行的一种民间簧管乐器。它发音高亢、嘹亮,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不仅用于集会、丰收和节日庆祝,而且是河北吹歌、山东吹乐、辽南吹鼓、潮州大锣鼓和山西八套等地方音乐不可缺少的乐器。它在地方戏曲、说唱音乐和民族乐队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最早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唢呐即波斯原名“Surnā”的音译。大约在七百多年前的金、元时期传入我国新疆,以后再传到中原地区。明代才开始有所记载,称之为“唆那”。王西楼的《后道人今乐考证》中有“喇叭、唆那,曲儿小,腔儿大”的描述。戚继光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曾用于宫廷的回部乐。

唢呐的构造简单,由哨、气牌、侵子、杆和碗组成,管身用红木制成,上面开有八个音孔。唢呐的品种有海笛、小唢呐、中唢呐、大唢呐和柏木杆5种22个规格。其中小唢呐和中唢呐,音色柔润、爽朗,广泛流行于我国江南各省,有“南方唢呐”之称;被称为“北方唢呐”的大唢呐和柏木杆,音色清脆、嘹亮,常用于“吹歌”及大型乐曲。海笛发音尖锐、响亮,常在江、浙、皖的器乐合奏中使用。

196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经过改革的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加键唢呐,显著扩展了音域,丰富了音色。此外,还有独具风格的地方性唢呐和少数民族唢呐,如四川筠连苗族地区特大的木制唢呐、彝族的牛角喇叭口唢呐、藏族的大唢呐和闽西的成对大唢呐等等。

在民族乐队中,唢呐常作为领奏乐器或与锣鼓结合演奏,适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气氛、雄伟壮阔的场面,尤其擅长演奏豪放、泼辣的曲调,能够深刻而细腻地抒发内在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乐器。唢呐乐曲多源自民歌、地方戏曲、民间小曲和戏剧曲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