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演奏
芦笙,是我国苗、侗、水、彝、仡佬、拉祜等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喜爱的一种簧管吹奏乐器,尤以苗族地区最为流行。
芦笙这种古老的乐器,是我国历代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关于它,还有一段这样的传说:早在原始社会时期,苗族的祖先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去世了。他的七个儿子都来守护老父的遗体。为了防止野兽伤害和蚂蚁损伤,七个儿子各吹一支竹筒围绕遗体踏步,并把一张兽皮挂在竹竿上敲打。随着敲打兽皮的节奏,人们利用控制嘴唇所迸出的气息,使竹筒吹出了一些音调来。从此,每当死了人,人们就用敲兽皮和吹竹筒来哀悼。以后,汉族发明了五声音阶,苗族便仿照它的原理把吹奏的竹筒造成了有六支竹管六个音的芦笙,张挂敲击的兽皮也演变成了牛皮鼓。于是,踏着舞蹈步伐吹奏芦笙,敲击牛皮鼓,就成了苗族古老的追悼仪式。
但,这毕竟是传说。据郭沫若考证,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代表笙的龠(yùe,即小笙)字。龠字表明笙是从古代排箫演化而来的。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及稍后的《楚辞》中,都有关于笙竽的记载。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芦笙相似的乐器多件。据有关专家鉴定,其年代当在公元前四百多年以前。解放初,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滇人墓葬中,也发掘出战国到西汉时代的铜管芦笙和吹奏芦笙的舞俑。这些文物和史料说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芦笙这种乐器就已经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和我国西南地区广为应用了。
芦笙这种乐器,在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用葫芦做笙斗,那又叫葫芦笙。芦笙的音色响亮浑厚,和声丰富,演奏的曲调节奏鲜明,旋律常以多声部进行,优美动听。人们常用以伴奏芦笙舞和其它民间舞蹈,亦可用以独奏、合奏、重奏。每当农闲季节,在民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这些民族的男女老少,总是携带着各式各样的芦笙,边吹边跳,以抒发内心丰富的感情,甚至成了恋爱、婚姻的桥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