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
鼓(英文写作“Drum”),打击乐器。
鼓,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就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从古至今,每当欢度佳节、迎宾喜宴、结婚庆寿或助威督战等等,人们常常可以听到鼓的声音。
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我国的原始社会便已出现。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会说话唱歌的同时,通过劳动实践,无意中发现用手掌拍土罐口竟能发出“嘭嘭”之声,并且发现物体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后来,人们渐渐觉得土罐口发出的声音过于沉闷,便在这种土罐口上蒙上鳝、麋的皮,制成土罐鼓。之后,人们又用空心粗树干,蒙以兽皮或蟒皮,制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这些,可算是我国最原始的鼓了。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战蚩尤时,就已经有了计里的鼓车。屈原的楚辞《国殇》中就有“霾两轮兮挚四马,援玉抱兮击鸣鼓”的诗句。鼓不仅是乐器,而且还是古代军中的必备之物。《礼记·乐记》中有“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的记载。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势,叫做“鼓噪”。另外,鼓还有特殊作用: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族长或酋长像保护身家性命那样保护这种铜鼓。到了唐朝,出现了诗人刘长卿“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和白居易“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名句。我国古时夜间还以鼓报更,五鼓天明。至今有些古城中尚保存着完好的钟鼓楼。当然,古时鼓的用途是很广泛的,鼓的类型也很多,大者需十余人围而击之,小者仅寸许而已。历代关于鼓的传说和记载还有很多,不一一赘述。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鼓发展到现代,种类繁多。如朝鲜族的长鼓,维吾尔族的手鼓,瑶族的瑶鼓,傣族的象脚鼓,汉族的建鼓、皋鼓、晋鼓、鞉鼓、怀鼓、梆鼓、腰鼓、堂鼓、京鼓、京堂鼓、羯鼓、振鼓、鸡娄鼓、钱鼓、铜鼓等等,还有最常见的我国戏曲舞台上的单皮鼓等。在这许许多多不同形状、不同名称、不同用途、不同奏法的鼓中,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皆以皮革作为发音件,故在乐器分类上,称为革属乐器类。
我国各类鼓的击奏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五花八门的。比较常见的是小槌击鼓,以及用杖、用掌、用指击鼓等等,也有摇动一根穿在鼓身的柄,使鼓腹两侧的常纽小珠旋转摆动来回击鼓面的振鼓。
鼓,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在民乐队,特别是戏曲音乐、民间吹打乐、说唱伴奏或各种管弦乐队中,乐曲的起止、快慢,常常以鼓领之,故历代操乐,都以司鼓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