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之源
33622300000069

第69章 话锣

锣(英文写作“Gong”,意文写作“Tam Tam”),打击乐器。一般由响铜与锡的合金制成,外形成浅盆形,以小槌敲击发音。锣,在我国,约在后魏(公元6世纪)以前就已经出现,当时叫“沙锣”。古时的锣,常用于礼仪和战争,因此有“鸣锣开道”和“鸣金收兵”之说。据《元史·礼乐志》记载:“云璈制以锣为小锣十三,同一木架,下有长柄,左手持而右手以小槌击之。”这里的“云璈”,即指“云锣”。从山西永乐宫的元壁画来看,元代每架云锣所用的小锣,还不限于13个,也有用10个和14个的。到了明清,普遍流行的一种云锣,全副由10个小锣组成。解放后,对云锣进行了很大改革,小锣的数目增加了,有的36个,有的38个。改变了锣架的形式,扩大了音域,由原来的单槌敲击改为双槌敲击,大大丰富了它的演奏技巧。这种锣不仅可以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而且还可以演奏和声。

锣,在200年前,就从我国传入欧洲,18世纪末被法国作曲家戈赛克首次运用于交响乐队之中。而今,锣这件我国民族打击乐器中的“骄子”,在西洋交响乐队中已成为人们备加珍爱的“宠儿”。报载这样一件趣事:有位经营抄锣的港商,事先花钱请了十余个乐队队员,对几个国家生产的抄锣进行比较。结果,中国武汉锣厂生产的抄锣获得好评。中国武汉锣不仅发音洪亮,高、中、低多音,能掌调门,而且尾音长过其它国家的抄锣一倍多,起手也灵活,吃槌又省劲。这个港商购进一批武汉锣厂的抄锣,很快便销售一空。难怪,有的外国朋友还专门录下武汉锣厂生产的抄锣锣音回去欣赏呢!

外国朋友偏爱中国锣,是很有些根据的。“中国锣,响就响在质量上。”武汉锣厂一位老师傅的这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

武汉锣厂已有300年的历史。目前,这个厂能生产抄锣、高边锣、报警锣、劁猪锣、狗锣、虎音锣、金锣等69个品种、130多个规格的产品。我国已有37种戏剧表演的七百多个专业剧团用上了武汉锣,产品还远销英、美、日、法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1970年代初,周恩来曾亲手将武汉锣厂生产的中国锣赠送给外国贵宾。美国著名的波士顿交响乐团、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等,都添置了中国武汉锣厂的大抄锣。有一位外国的乐师曾说过:“一个交响乐队,如果没有一面中国锣,就未免有些逊色。”在俄国杰出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中,就使用了中国的抄锣。

由于锣的体形有大有小,锣面有厚有薄,重量有轻有重,发出的声音有的清脆悦耳,有的明亮,有的庄严深沉,因此,在我国不论是戏曲伴奏、器乐合奏,还是锣鼓曲的合奏中,都离不开锣,它能与任何乐器融合得很好。现在,我国戏曲伴奏、器乐合奏中常用的锣有:大锣、小锣、包锣、马锣、大筛锣、乳锣、舟山锣、汤锣、铓锣、十面锣、云锣等。

中国锣,已声震寰宇。